追求“以真为美”的简朴课堂唤起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体验相融的数学与生活——《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思考数学与生活的相融,给新课堂的教学带来极大的精彩,将似“冰块”的数学一下子融入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探索方法、理解数学,激发追求数学知识的兴致。
平常教学之前,我们也一直努力搜寻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尽力做到给学生经历一个知识的发生过程,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求近似数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近似数,因此求近似数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也是现实生活中一种约定俗成的方法,运用这样的一个近似数据就可以为我们提供决策或解决问题。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必要探究“四舍五入”的方法,这只是一种数学规定,只要凭借生活经验的学习起点加以概括揭示,再通过解决多样的生活问题中有意我地构建“四舍五入”的概念,并形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技能与方法,从而有效体会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
现就本课执教的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谈谈数学如何寻找生活经验,如何激活已有知识,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相融。
一、选择生活情境,认识近似数。
1、揭题:求近似数(生读题,师:近似数,你们知道吗?)2、出示图片与信息,学生寻找近似数,并认识近似数与准确数。
某小学全校师生大约有1600人,其中四年级共有213人,四(1)班50人。
到2003年末,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
大天鹅可以飞越海拔88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
学生读信息,边读边思考,那些是近似数?其他的是什么数?(准确数)3、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温岭的房价每平方米约8000元、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每小时行1 00千米左右、我每天平均有1小时的时间阅读课外书,一辆轿车大约20万元等。
教学反思:直接揭示课题,通过学生的自我表述,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前预计学生对近似数有所接触或听过这个数学名字,并且在第一学段早已接触了估算,比如把某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进行估算,但在课堂中还有部分学生比较茫然,只有个别学生说出“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数”,还有说“大约是几的数”。
可见课中需要学生进一步明确近似数的概念,有必要将近似数的含义向学生展示与说明,让他们读一读、理一理,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加以理解近似数。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近似数,单凭我们的讲解是不能帮助学生有意义建立概念的,需要让学生亲自经历丰富的生活数据信息中寻找近似数与准确数,并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才能有效的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近似数”和“准确数”的意义。
特别是在举生活中的例子时一生提出“我每天平均有1小时的时间阅读课外书”时,受到好多学生的质疑,在辩证中有效地理解近似数。
然而受“大约”的负迁移,一看“大约”就判断为近似数,特意安排了“大天鹅可以飞越海拔88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
”因为没有“大约”这两个字,往往这个数确定为准确数。
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我还是不会放弃他们的,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与发展。
二、借助生活经验,理解“四舍五入法”。
1、感受四舍法。
师: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比较多的是汽车,(出示轿车图君越)想想这辆轿车需要多少钱?(生猜价格,随机出示价格:252800元,读数。
)师:如有人问你买来是多少万元,你说几万比较合适?为什么?252800 250000=25万师:刚才这个同学是怎么想的?(万后面的尾数2800,更接近于25万)师:这个25万元也就是这辆轿车价格的近似数,那这两个数中间要用一种比较特殊的符号来连接,那就是约等号“≈”。
252800≈250000=25万2、感受五入法。
师:再来看看另一辆车的价格是多少万元?(出示漂亮的车图大众MultivanV6 :558 800元,)558800≈560000=56万师:能明白他的意思吗?怎么想的?师:把558800的近似数为什么不是55万呢?(因为万后面的尾数是8800大于5000,更接近于56万。
)师:当这辆车的价格变为多少时,我们就可以说它约等于55万元?怎么改?(1、四舍法:改千位上的数,小于5;2、五入法:将万位上的数,改成4。
)3、理解“四舍五入法”。
师:在求两车价格的近似数中还有什么疑问吗?(什么情况下要舍去尾数,什么情况又要向前一位进1位呢?)师小结“四舍”与“五入”: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某一位,并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
如果上的数等于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并把尾数的各位数改写成0;如果尾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各位改写成0.生读一读,并质疑“尾数最高位”。
教学反思: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强调的是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四舍五入就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数据统计分析或买卖活动中,这个内容早已在学生的心中植根了,只是没有将它揭示与概括,我们需要做的是激活那正在发芽的“根”,让它变的枝繁叶茂。
四年级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已掌握了估算,而估算之时也正是受到四舍五入法的影响与作用,只要帮助他们在这些基础上搭建一个数学活动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技能。
“四舍五入法”中“四舍”比较简单,但在教学中也有学生把252800元看成26万,听其原由我们会一笑而过,但此时正好引导学生加以讨论“怎么四舍”?从而有效引出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多少,其实只要看千位上的数是2,表示2个千,接近于25万,与2 6万相差较大。
这一点的感受为相对比较复杂的“五入”带来便于理解,所以教学“五入”之后又不忘“四舍”。
当学生说出56万的想法之后,接着就来进行反问“把558800的近似数为什么不说55万呢?”,将学生的思维同时集中在四舍与五入之中,让学生进行一次辨证的思考,又能做到让后进生既有自己的思考又能听到其他同学的意见,再次强化自己的思考与记忆。
在学生思考四舍五入的同时,紧接着更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是“怎么去改变这个价格,使它能约等于55万?”。
学生一时纷纷发表意见,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发现只要改变千位上的数就可以了,又一次强化理解四舍五入法,五入中有四舍,真正进入数学的思考殿堂。
除此之外,在感受四舍与五入之时,学生没能将“看千位上的数”加以概括为“省略部分的最高位”,而教学中我也没有意地加以说明,所以阅读四舍五入法之后,让学生来质疑“省略部分的最高位”,若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这里所指的省略部分最高位,就是我们刚才要看的是哪一位?”,这样来突破“省略部分最高位”的含义。
三、回归生活问题,应用四舍五入法。
1、接着欣赏4张更美的车图,说说他们的近似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Mazda6 :193800元宝马3系 320i:309000元奥迪A6L :399500元奔驰S级S500L:2098000元2、利用教材的图片信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法。
地球的直径是12756千米,约是()万千米。
板书:12756≈()万太阳的直径是1389000千米,约是()万千米。
板书:1389000≈()万补充信息: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1 4960 0000千米,约是()亿千米。
板书:0≈()亿小结:在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你觉得最应该注意什么?(1)看清改写的“单位”;(2)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3、读一读,并把数改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再读一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5日下午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截至25日1 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62664)人遇难,(358816)人受伤,失踪(23775)人。
紧急转移安置与累计受灾人数与24日相同。
共接受国内外捐赠款物总计(000)元,其中实际到账捐赠款物合计(000)元,已向灾区拨付(00)元。
向灾区调运的救灾帐篷共计(463140)顶被子(2419347),床、衣物(3444526)件、燃油39万吨、煤炭80万吨。
截至24日24时,抢险救灾人员已总计解救、转移(638305)人,从废墟中挖掘出来的生还者(6537)人。
截至25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合计(82907)人,已出院(51 826)人,院内死亡(3515)人,仍有(18027)人住院,从四川转外省市治疗(5149)人。
院内死亡人数要改写成以“千”作单位的数。
4、一位老板买了一辆约是40万元的轿车,你认为他买的车可能会是多少元?最大可能是多少元?最小呢?教学反思:在回归生活实践之中,充分结合生活信息做到寓教于乐,感受生活,应用数学,提升品质;同时利用人教版教材中的内容中例6与512大地震的数据,有效确保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
特别是例6的信息内容是远离学生的生活,作为练习时以精美的图片刺激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用数学的眼光加以分析。
并在补充的信息“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0千米,约是()亿千米”,要求学生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相信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能受到正迁移的作用,以此突破省略“亿、千”后面的尾数,同时加深巩固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突破要看省略部分最高位。
对于512大地震的信息,学生仍然感受悲情,但他们还是积极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改写成不同单位的近似数,突破学生只看“万后面尾数的最高位上数”的思维定势。
第四题是要学生将所学的四舍五入法进行综合的应用,也是一种逆思维的训练。
同时这题的内容还是围绕车的价格,给学生有个思考的基石,又是一道开放的习题,第一个小问题可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思考,在此大量思考的基础上教师顺其思维提问“最大可能是多少”时,一下子将学生拉入了数学的思维之中,学生开始唧唧咋咋的,都在大胆的猜测中,一个又一个的打破原来的最大数,不可能这样无限期的说下去。
此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思考最大数可能是几,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追忆:一、借助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心中的数学。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上数学第17页的内容,是在学习整万数改为以“万”为单位的基础上学习非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采用的是四舍五入法。
教材中依据地球的直径、太阳的直径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可这些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只是作为一般的常识性知识来了解,不能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出直接的判断,也就是有理也说不出口,思维就好像一下子“断路”了。
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思考的基点,并非是我们有意所创设的虚假情境中来的,也并不是我们凭借自己的思考来代替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