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能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教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3.是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用计算器计算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认识计算器。
1、谈话:同学们对计算器熟悉吗?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计算器的有关知识。
小组交流:
(1)在哪见到过计算器?已经了解计算器的哪些知识?
(2)计算器的外部特征、构造及基本功能?
(3)计算器主要键的作用、功能及操作方法?
2、学生汇报、操作:
(1)对以上问题进行汇报。
(2)学生尝试开机、关机。
(3)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已经了解的按键的作用,并可以动手试一试。
二、自主探索,会用计算器。
1、小试牛刀。
谈话:我们对计算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下面就让我们尝试用它去计算吧。
投影出示:计算下面各题。
38+27= 30×18=
3028-2965= 41600÷128=
816÷68×27= 126×7÷18=
交流计算结果,并介绍操作过程。
主要让学生感受计算的顺序。
同级运算的
两步计算题,根据运算顺序从左往右,直接按键算出结果。
小结:通过你刚才的操作,你能说说使用计算器计算有哪些优点吗?
(速度快、正确率高等)
2、龟兔赛跑。
谈话:现在我们使用计算器已经比较熟练了,接下来男、女生来场比赛怎么样?男生用计算器计算,女生不能使用计算器。
电脑出示:
125×8×7= 669+75+125=
32÷4= 36×99≈
学生谈谈比赛感想。
小结:一般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使用计算器,像一些能口算、估算或简便计算的题目,不需要使用计算器计算,要灵活选择计算工具和方法。
三、联系生活,乐用计算器。
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1)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千克水。
(2)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需要()只这样的桶。
16×365=5840(千克)
5840÷25≈234(只)
谈话:看到这些数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仅仅一个水龙头没有关紧,一年就要浪费那么多水,所以,请大家一定要节约用水,并请大家说说节约用水的妙招,如: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洗碗时要用盆接水等等。
四、探索规律,巧用计算器。
1、谈话:数学中存在很多有趣的现象,现在我们就用手中的计算器来探索一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提问:先用计算器计算出上面各题的积,再找找有什么规律。
2、谈话:今天同学们表现太出色了,可是老师这还有一道既有趣又有难度的题目,不知你们有没有信心解决呢?
计算: 111111111×111111111
学生尝试计算。
(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也可能不一样)
提问:遇到什么问题了?(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谈话:计算器遇到难题了,我们还是向书本请教吧。
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
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
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
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发明。
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机,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万次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教学反思:
一、学生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
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
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
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
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作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
与应用上。
二、联系实际,密切计算器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
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在课的开
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
值。
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
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
燥。
我设计了几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
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用纸”的思想教育。
三、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优劣。
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有它的长处,
也有它的不足,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优劣,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目,全班
分为两组,一组用计算器计算,一组不用计算器计算。
一组是数目较大的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用计算器计算的小组获胜,从而体会到计算器的长处:计
算快、算得准。
第二组是一些数目较小,有一定运算规律的计算,口算就能解决
的计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数目较小,或有一定规律的计算,应该用口算。
从而避免盲目用计算器的问题,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四、精心设计,人脑与计算器大战计算器学生用后,会有强烈的感受:它很
聪明,自己很多算不对,或者不会算的题目它都会算,它比我们人脑都聪明。
怎
样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想法。
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出示1111111×1111111,这
道题计算器算不出来,然后我又出示了这样几题: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
再直接完成后三题。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 学生找出规律,自然就解决了“1111111×11111111”
这道题,最后我让学生谈体会,学生深刻感受到“人脑比计算器更胜一筹”。
五、实践操作,深思不足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对学生的实际考虑不周到。
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用计算器完成一系列的
操作,速度较慢影响了整节课的教学。
教学内容中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人脑比
计算器更胜一筹,可以合并于最后一题,在最后一题中充分体现,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完成了教学任务,一举两得。
2.过分追求完美。
由于对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速度考虑不周到,故就不能将整个过程实施,由于是竞赛,我想完全实施,想追求完美,实际效果不理想,感觉前松后紧,过程不流畅。
其实在后面练习的环节,每一部分停止都可以。
3.有些环节处理不实。
本节课有些环节的处理还不到位,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去交流、去讨论。
如让学生交流计算器按键的功能上,在学生介绍的环节上,教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在其余学生补充时,没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去介绍、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