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趣味历史故事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围棋极具典型的中国哲学气息。
它以黑白两种符号的排列组合,演习出一系列变化莫测的方阵化境,与太极、阴阳之道相通。
一方纹枰,数百枯棋,我们可以看到运动、韵律、对称之美,感受到舒缓、抑扬、狂肆的节奏。
自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雅士、市井百姓乐此不疲,也演绎出许多趣闻佳话。
举棋不定
公元前559年,卫献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孙林父和亚卿宁殖发动了政变,推翻了卫献公的统治,改立卫殇公为君,献公不得不逃到齐国去避难。
十二年后,宁殖的儿子宁喜当上卫国的左相,而卫献公也在齐国的帮助下占据了卫国夷仪这块地盘,并开始图谋恢复君位。
卫献公派人找宁喜谈判,要求他废黜卫殇公而拥戴卫献公,并以复位后让他独掌国家大权为条件。
宁喜犹豫再三,还是同意了卫献公使者的劝说。
卫国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这件事,说:“宁喜看待国君还不如下围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祸难。
下棋的人举棋不定,就不能胜过对手,更何况安置国君这样重大的事情呢?九代相传的卿相,到宁喜这里就要灭亡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宁喜后来果然被杀。
这就是成语“举棋不定”的来历。
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
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观棋烂柯
东晋时,信安郡樵夫王质入石室山中伐木,见两童子对弈,便将斧子放在地上,驻足观看。
也不知看了多久,两童子顺手给了王质几枚枣核状物,王质吃下后遂不觉饥饿,继续专心致志地看棋。
一局棋尚未下完,一童子忽对王质道:“你怎么还不离开?”王质如梦初醒,忙去取斧子,却发现斧柄全已朽烂不堪。
回到家里,物是人非,原来山中一局棋,世上已百年。
信安郡石室山。
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棋而歌,质因听之。
童子与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持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
——梁·任昉《述异记》
围棋赌墅
东晋时苻坚兵力强盛,一次率军号称百万,在肥水驻扎,京师震惊恐慌,皇帝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
谢玄问谢安有何计策应对,谢安神色平和毫不慌张,答道:“我心中已有谋划。
”接着就不再出声。
谢玄不敢再问,就让张玄再去请教。
谢安于是下令驾车去了山间别墅,召集亲朋好友,以别墅为注和谢玄下围棋。
谢安平时棋艺不如谢玄,但是这天谢玄心中害怕,就和他下了个棋逢敌手,不能取胜。
谢安又外出游玩,到了夜里才回来,指挥众将领。
谢玄在前线打败苻坚后,驿站传送的战报送达,这时谢安正在和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就拿了放在床上,毫无欣喜之色,继续下棋。
客人问他,他回答:“后辈已经打败了敌人。
”下完棋后谢安回到房间,心里太过高兴,过门槛的时候把木屐齿都弄折了都不知道。
他故作镇静到了这样的程度。
后来,“围棋赌墅”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从容镇定,举重若轻。
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
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
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
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
京师震恐。
加安征讨大都督。
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
”既而寂然。
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
安遂命驾出山墅。
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
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
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
”安遂游渉。
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
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
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其矫情镇物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