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


新航线的发现和工业革命
二、“精神交往”
• 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含 义很广的德文词“der Verkehr”(交往)。法文 “commerce”, 英文intercourse一词作为 Verkehr的对应词。 • 德文、法文、英文中三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既 指物质意义上的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也指精神 意义上的信息传通,还指男女间的性爱。
第二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交往”
时代背景:
•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出生在普鲁士王国(德国未统一前最大 的邦国)工业较为发达、法治相对进步的莱茵省。当他们 投身社会生活的时候(19世纪40年代),英国、美国、法 国等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以英国为首的世界市场体系已 经较为完善。德国的资本主义(特别在普鲁士莱茵省)也 开始了自己的进程,尽管其落后的政治体制经常制约着经 济发展。这种处于世界市场之中,但又不是政治、经济中 心地带的位置,给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 视角。(因为他们的祖国长期受到狭隘的地方视野的限制, 一旦睁开眼睛看世界,就会产生对比之后的新鲜感。)
“世界交往”的意义:
•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 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交往遵循 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 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 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 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
“世界交往”体系的形成,并以这个新标准看待一个人的精神财富。
交往的意义
•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交往”这个概念论证的 问题看,它包含了这个词的全部含义,指个人、 社会团体、民族、国家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传通。 因而,这是一个宏观的社会性概念。 • 在现代传播学形成之前很久,马克思和恩格斯就 从一个更为宏观的角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 界观,研究了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各种 现象。特别是涉及精神交往(geistiger Verkehr) 的论述,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代传播学的研究,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世界交往的趋势下,不仅所有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 而且各个民族之间也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赖的。在这里,可以看到 现在“全球化”观念的雏形。
对于相对落后的民族来说,《共产党宣言》所肯定的资产阶级的 “非常革命的作用”,是不好接受的。
世界交往是以民族交往的普遍化为基础的。
• 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主要是通过战争、贸易两大途径实现的。 自从现代市场经济逐步形成世界市场以来,民族交往的方式 开始转向以物流(贸易)、信息流(现代新闻业和其他信息 传播渠道)为主。
世界交往观的发展
• 马克思和恩格斯如此强调和重视“世界交往”, 是由于当时民族的和地方的观念相当顽固,人们 习惯于从自己周边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而马恩 则希望人们放眼世界,从全人类发展的视角观察 问题。 • “在一个人思想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在他的思考中 不再用分离的观点来看待在欧洲、拉丁美洲和亚 洲发生的事情,我相信今天人们要求我们用另外 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法]阿芒· 马特拉:《世 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精神交往的三个社会作用
首先,交往在 一定范围内形 成一种社会凝 聚力。
其次,不同社 会形态之间的 交往,加快了 社会发展的进 程,增强了社 会的活力。 最后,交往一 旦展开,就会 冲破阻力,最 终发展为“世 界交往”
• 它本身是一个部落或民族独立存在的黏合剂。
• 孤立状态下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的社会矛 盾,由于交往打破了孤立状态往往很快暴露出来,从而使人 们产生一种改革的需要。
马克思和恩格斯却能够 完全摆脱狭隘的“祖国” 的影响,从世界的角度 观察问题
•一个是他们实际上是失去国 籍的世界公民 •另一个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无 产阶级的解放本身是国际性 的。
以“我”为中心、我 所在的地方即是世界 中心的意识,是以对 “世界”的无知为前 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 次全面阐述他们唯物 史观的著作《德意志 意识形态》(1845— 1846年),将15世纪 末的事件作为观察问 题的起点。
马克思和恩科斯一起工作
一、睁开眼睛看世界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古代社会对“世界” 概念的理解,除了少 数哲人之外,不论中 外,在多数人的心里, 永远是指自己能够看 到和听到的生活的狭 小范围。
15世纪末的地理大 发现,大大扩展了 人们的眼界,使 “世界”逐渐取得 了现代意义。 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 很大程度上可以摆脱自 己生活的国家的政治制 度和政治意识的影响, 但很难摆脱那个国家无 形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意 识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要点思考
• 1、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使用传播 (communication)概念的情况。 • 2、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世界交往”与个人 精神财富关系的论述。 • 3、怎样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人没有祖国” 的思想? • 4、马克思和恩格斯论人类“精神交往”的意义。
• 其效果是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三、从“民族交往”到“世界交往”
• 时代背景: • 19世纪以欧洲为中心的现代市场经济开始向全球扩张, 并且基本上建立起了世界市场。以往较为模糊的“世 界”概念,那时已经变得很清晰了,“世界”在广度 和深度上得到了巨大发展。 • 这个时代的特点之一,便是人类结束了相互隔绝的状 态,开始意识到一切民族无不以某种方式同其他所有 民族相联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促使他们深入分析了 由“世界市场”形成的“世界交往”体系的内在矛盾, 进而思考如何促使人类社会转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全球视野的意义:
• 马克思和恩格斯习惯于从全球角度,特别是从当时欧洲工 业发达地区已经达到的交往水平出发,来衡量和估量所论 证的涉及新闻传播政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问题。由 于超越了民族的或地方的狭隘性,因而其论证具有历史的 公正性、相当的准确性和宏观的预见性。由于他们全面继 承前人已取得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在知识 结构方面同样超越了民族和地方的偏见,因而其论证的深 刻、眼光的敏锐至今仍对我们有启示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