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准备方式巷道布置方案选择示例

第六章 准备方式巷道布置方案选择示例


煤层编 号 3# 5# 7#
煤层厚度 /m 1.8 2.0 2.2
稳定 程度 稳定 稳定 稳定
顶板 岩石性质 泥岩、泥质页岩 沙页岩 粉砂岩
底板岩石性质 沙页岩 泥岩、粉砂岩 泥质页岩
煤层间距 /m 8 12
13

方案一、上山盘区巷道布置 盘区巷道布置的特点是水平运输大巷布置在7#煤层底板岩石中,距 煤层底板20m:盘区上山沿煤层布置,盘区运输上山布置在7#煤层, 轨道上山分别布置在3#、5#和7#煤层中作回风、运料用,区段煤 层平巷为双巷布置,上下区段工作面实行对拉布置但不同采,盘区运 输上山与区段运输平巷以溜煤眼和斜巷相联系;与运输大巷用盘区煤 仓和进风行人斜巷相联系。运输大巷与盘区轨道上山之间开屈一条盘 区材料斜巷,供辅助运输用。盘区轨道上山与总回风巷直接相连,如 图6-5所示。各生产系统如下:
16
Ⅰ 6 9
7
8
5
4
图6-6 石门盘区 巷道布置方案图 1-岩石运输大巷; 2-总回风巷; 3-材料斜巷; 4-盘区石门; 5-轨道上山; 6-区段轨道平巷; 7-区段运输平巷; 8-进风行人斜巷; 9-煤仓; 10-绞车房
1
2
3
10 Ⅰ 7 6 3# 5# 7#
10
2
5
3
1
4
8
9
17


方案二、石门盘区巷道布置 盘区巷道布置的特点是:水平运输大巷仍布置在沿煤层底板岩石中, 距煤层底板20m。在盘区中部沿7#煤层底板岩石布置石门(按 3‰~5‰坡度掘进),为了便于煤的运输,在盘区石门内布置二个溜煤 跟。盘区轨道上山分别沿3#、5#和相#。煤层布置用作盘区运科和 回风。区段平巷布置同前。盘区石门与区段运输平巷以溜煤眼和进风 行人斜巷联通。盘区石门与盘区轨道上山以盘区石门尽头回风斜巷联 系。水平大巷与盘区轨道上山之间开招一条盘区材料斜巷,用于材料、 设备运输。盘区轨道上山与总回风巷直接相连,以利盘区进行回风, 如图6-6所示。
14

方案一、上山盘区巷道布置
I 11 11
9
10
10
图6-5 上山盘区 巷道布置方案图
1-岩石运输大巷; 2-总回风巷; 3-材料斜巷; 4-材料斜巷绞车房; 5-进风行人斜巷; 6-盘区煤仓; 7-盘区轨道上山; 8-盘区运输上山; 9-溜煤眼; 10-区段运输平巷; 11-区段进风行人斜巷; 12-区段轨道平巷; 13-无极绳绞车房; 14-横贯
图6-1 采区境界m1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2

6.1.1.2 采区内地质构造 本采区根据勘探和邻近采区揭露的资料看,构造尚属简单。 6.1.1.3 煤层要素及顶底板特征 m1煤层:平均厚度2.21m,为的密度为1.42t/m3,为稳定煤层,含有 0.1m夹矸,煤质中硬,节理较为发育,低瓦斯。 m2煤层:平均厚度2.0m,为的密度为1.43t/m3,为稳定煤层,结构简 单,煤质中硬,节理发育,低瓦斯。m1煤层距m2煤层8m。 m1煤层伪顶厚0.1m,为泥岩;直接顶厚4m,为沙质泥岩;老顶为中 粒砂岩,底板为粉砂岩,底板上有0.3m厚泥质页岩,较松软。 m2煤层伪顶厚0.4m,为泥页岩,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无突水危险。 6.1.1.4 采区储量 采区地质为413.7万t,可采储量为273.4万t。 6.1.1.5 采煤方法及采区生产能力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在m1及m2煤层中要用走向长壁普通机械化采煤法 回采。采区日产量1607t,月产4.82万t,服务年限为7.7a。
12


6.2.1 盘区概冴

某盘区走向长度为1200m,倾斜长度为600m,面积为0.72km2。盘区内主要可采煤层 有3层,分别为3#、5#和7#煤层,倾角为6º ,煤层为单斜构造、赋存稳定,煤层特征见 表6-3。盘区内地质构造较简单,未发现较大的地质破坏,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矿井为 低瓦斯矿井,煤层有自然发火危险,煤尘有爆炸危险。 盘区工业储量648万t,可采储量为564.3万t,生产能力为60万t/a,服务年限为9.4a。 表6-4 煤层特征表
Ⅰ 13 9 6
矿 井
9' +135.1 83.7 8'
乙1 2.21 8 10
7 甲1 +134.7 72.2 4 甲2 3 +134.6 2.20
+100 +80 +60
边 界
11 5
2.20
乙2 1 +134.0 2.30 12
+40 +20
± 0 Ⅰ
Ⅰ-Ⅰ 8 11 9 9' 10 4,5 3 1 12 8' 6 3
序号
1 2 3 4 5
项目
初期投资 初期投资比较 /% 总投资 总费用 总费用比较/%
方案一
537050.3 103.21 661873.8 659005.4 105.83
方案二
520350.5 100 912190.7 622690.9 100
备注
包括上山、石门、 溜煤眼各一组,铺轨 两组
方案的经济比较见表6-2和表6-3。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可以看出,方 案二上相对较省(初期投资少3.2%,总投资少5.8%左右),工程量小、 施工容易、投产期短,沿煤层布置上山有得于进一步煤层赋存情况。故选 用方案二。
14
7 8
11
2
5
6
3
I I I
13
4
4 13 3
2
7
10 15# 7#
1 6
5
8
15




方案一、上山盘区巷道布置 各生产系统如下: ①运煤系统。自回采工作面采出的煤炭,由3#煤层区段运输平巷10, 经溜煤眼9,到运输上山8,运至盎区煤仓6,运输大巷装车外运。 ②通风系统。由岩石运输大巷1来的新鲜风流,经盘区运输上山8,进 入区段进风行人斜巷11,再经区段运输平巷10冲洗工作面。由工作面 出来的乏风,由区段回风平巷12经盘区轨道上由7,通过总回风巷排 出地面。 盘区内掘进工作面所需的风流,由局扇供给。 盘区材料斜巷绞车房宣接由盎区材料斜巷供结少旦新风,经调节风亩 排至总回风巷。
6
2
七 采 区
Ⅰ 13 9 6
矿 井
9' +135.1 83.7 8'
乙1 2.21 8 10
7 甲1 +134.7 72.2 4 3 +134.6 甲2 2.20
+100 +80 +60
边 界
11 5
2.20
乙2 1 +134.0 2.30 12
+40 +20
± 0 Ⅰ
Ⅰ-Ⅰ 8 10 9 9' 4,5 1 12 3 11 8' 7 6 3
Ⅰ 13 9 6
矿 井
9' +135.1 83.7 8'
乙1 2.21 8 10
7 甲1 +134.7 72.2 4 甲2 3 +134.6 2.20
+100 +80 +60
边 界
11 5
2.20
乙2 1 +134.0 2.30 12
+40 +20
± 0 Ⅰ
Ⅰ-Ⅰ 8 10 9 9' 12 1 3 4,5 11 8' 7 6 3
10
项目 上山
表6-2 采区方案经济比较表 单价 方案一
长度 条数 单价 费用小计 长度 m 个 元•m-1 元 m 元•m-1 元 元 m3 元•m-1 元 元 m 元•m-1 a 元 560 2 394.4 441728.0 两煤层间,上 山到m2煤层 394.4 41412.0 165648.0 63 45.53 2868.4 11473.6 560×2+63×2 3.62 7.7 34731.0
18




方案三、倾斜长壁巷道布置方案 盘区巷道布置的特点是:水平运输大巷仍布置在7#煤层底板岩石中, 距煤层底板20m。总回风巷布置在3#煤层中。分带煤层斜巷仍为双巷 布置,由运输大巷沿煤层倾斜掘进,分带运输斜巷通过煤仓和进风斜 巷与运输大巷相连,条带轨道斜巷直接(或通过联络巷)与总风巷相 通。运输大巷与总回风巷之间开掘一条材料斜巷,用于辅助运输,如 图6-7所示。 ① 运煤系统。采煤工作面的煤→分带运输斜巷6→煤仓,大巷装车外 运。 ② 通风系统。新鲜风流由岩石运输大巷1→进风行人斜巷4→分带运输 斜巷6,冲洗采煤工作面,其乏风经分带轨道斜巷7→总回风巷2排出 地面。 掘进工作面、绞车房的通风方式同方案一。 ③ 运料系统。材料和设备由运输大巷1→材料斜巷3→总回风巷2→分 带轨道斜巷7→回采工作面。
图6-3 方案二采区巷道布置图
1-运输大巷;2-回风大巷;3-采区下部车场;4-采区轨道上山;5-采区运输上山;6-采区上部车场; 6-采区中部车场;8、8’-m1、m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9、9’-m1、m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 10-联络巷;11-区段溜煤眼;12-采区煤仓;13-采区绞车房
8
2
七 采 区
图6-2 方案一采区巷道布置图
1-运输大巷;2-回风大巷;3-采区下部车场;4-采区轨道上山;5-采区运输上山;6-采区上部车场; 6-采区中部车场;8、8’-m1、m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9、9’-m1、m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 10-联络巷;11-区段溜煤眼;12-采区煤仓;13-采区绞车房
7
2
七 采 区
图6-4 方案三采区巷道布置图
1-运输大巷;2-回风大巷;3-采区下部车场;4-采区轨道上山;5-采区运输上山;6-采区上部车场; 6-采区中部车场;8、8’-m1、m2煤层区段运输平巷;9、9’-m1、m2煤层区段回风平巷; 10-联络巷;11-区段溜煤眼;12-采区煤仓;13-采区绞车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