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doc

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doc

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考_调研报告
名誉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身权,也是人格权内容最为丰
富、复杂的一项权利。根据《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
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
解答》的规定:对名誉权的侵害,必须具备四个要件: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名
誉权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侵权行为造成了受害人名誉
受损的侵害结果;侵权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是,在处理此类案件时,
对是否对名誉权构成侵害仍难以确定,如:侵害名誉权的客体范围是什么?认定
侵害名誉权的标准是什么?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新的问
题,如在网站聊天室发布侮辱他人的文章是否属于让公众知晓?是否属于侵害特
定人的名誉权?在这些状况下,并没有第三者在场,故难以认定对受害人的社会
评价因被告人的行为而受到不良影响。也不能确定被告的侮辱行为是否使公众对
受害人的名誉评价降低。那么,当事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对特定人名誉权的侵害?
当事人是否负恢复名誉的责任?若不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其行为性质又是什
么?这些都是当前处理名誉侵权纠纷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对名誉权的客
体的认定 依通常的理解,名誉权的权利客体是名誉。那么,什么是名誉?“名誉
是指对特定人的人格价值的一种社会评价。”对公民而言,其名誉是指社会对某
公民的品行、思想、品德、生活、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性评价。而对法人来
说,名誉是指对其经济活动、生产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社会评价。什么是名誉感呢?
所谓名誉感是指公民对自己内在价值(如素质、思想、品德、信用)等所具有的
感情。名誉感“为与之地位相当之自尊心(对于自己价值之感情)”,那么名誉权
的客体是否应包括名誉感?有的学者就认为:“作为完整的名誉权,不应仅仅包
括名誉,还应包括名誉感。”其理由是:第一,侮辱行为主要是针对名誉感的,
一般不会使被侮辱者的社会评价受到影响,即使是有影响,也是显著轻微的。名
誉感极易受到损害,假若法律不保护名誉感,那么侮辱行为就不能受到追究,受
害人的权利就难以获得有效保护。第二,许多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常常没有第三
者在场,或其在当时的环境中不可能为第三人所知道,因而侵害行为仅仅侵害了
受害人名誉感而不可能使受害人社会评价降低,如果不保护名誉感,那么受害人
就不能向侵害人提起诉讼或提出请求,从而不利于保护受害人的权利。 以上所
述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理论上仍难以成立。诚然,名誉与名誉感的相互联系十
分密切。在许多情况下,不法行为人毁损他人名誉,也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受害
人的名誉感。但名誉与名誉感毕竟不相等同。名誉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评价,它是
社会公众对某个主体的评价,而名誉感则是某个主体内心的一种情感。在很大程
度上是主体对其名声的自我评价,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能因为两者
有一定联系而将其一并作为名誉权的客体。 进一点来说,名誉权的客体不应包
括名誉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第一,法律对名誉权的保护目的在于使受
害人的社会评价不因他人的非法行为而降低,以维护公民和法人在社会生活中的
地位和尊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交往和秩序。就如龙显铭所说的:名誉可
分为“内部的名誉”和“外部的名誉”。内部的名誉即名誉感,其与他人的诽谤毫无
关系,故不能为他人的行为所侵害,即此种意义之名誉,为主观上之道德,而不
能为法律之对象。而为法律之对象者,乃“外部的名誉”,即他人对于特定人所给
予之评价,建立于特定人在人类社会内所有价值之承认上面。如果名誉权的客体
包括名誉感,则不能确定法律保护名誉权目的。第二,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
具有其特定的客体,并以此与其他人人格权的客体相区别。从审判实践来看,许
多仅仅针对受害人所实施的侮辱行为,如果仅仅只是损害了受害人的名誉感,则
不能认为是侵害了名誉权。如果名誉权的客体包括名誉感,则不仅不能确定名誉
权的特定的客体,而且如果名誉权要以名誉感为客体,那么其他的人格权(如姓
名权、肖像权、荣誉权等)也要相应的以某种情感为客体,则对人格权保护的范
围就过于宽泛,势必使有关人格权侵害的案件猛增,反不利于社会安定及人与人
之间的和睦相处。第三,名誉感虽容易受到伤害,但法律保护名誉感是极为困难
的。一般来说,某人的名誉感与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是一致的,但在许
多情况下,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举个例子来说,某人自信自己可以做好某项工作,
而实际上,他并没有能力做好。这样,他人对其表现出来的行为评价和其自己对
自身的评价就可能不一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同的人,其性格、生活态度、
生活环境不一样,对于同一种言行的反应也不一样,对于一般的善意的玩笑有时
也会误认为侮辱其人格,损坏其名誉。对这样的名誉感受进行保护,不仅不可能,
更没有必要。第四,名誉权的客体包括名誉感的观点,也不能解释法人的名誉权,
法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不像自然人那样具有情感和自尊心。综上所述,法律所
要保护的只能是名誉而不是名誉感。 如此,法律不保护名誉感,是否意味着受
害人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呢?我们认为,侮辱行为大都构成侵权行为,并应
受到法律制裁。但如果侮辱行为不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则此时对侮辱行为
的制裁,并非是出于保护名誉权的考虑,而是行为人致公民人格尊严受到损害,
由此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 二、 对侵害名誉权的行为的认定 根据《民法通则》
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
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法律明文规定
的有两种,而其他种类并未予以明确,对这一方面的问题也是值得研究

关于对认定侵害名誉权若干问题的思考_调研报告
所述,行为人直接侮辱某人,但并未将侮辱的言词和侮辱的行为向第三人传
播,不构成对受害人的名誉权的侵害。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对受害人的人格权不
予保护。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民法通则》第
101条也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这些都是保护公民其他人格权的依
据。这里提到了人格尊严,所谓人格尊严是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
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社会价值的客观认识和评价。
人格尊严基本上属于公民对自身人格的客观认识和以自尊为内容的权利,它是公
民主要的人格权利,因此应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但是,是否应将它作为一项独
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我国民法学者大多主张人格尊严应包括在名誉权中,不应
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而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也规定:公民,法人享
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
法人的名誉权。该条实际上也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作为两种不同的人格权予以确
认和保护。其理由在于:第一,名誉权和人格尊严的内容和客体不完全相同。侵
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损害公民的人格尊严,但侵害人格尊严的
行为未必造成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因此不能认为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第二,
从责任形式上看,在侵害公民人格尊严的情况下,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责令行
为人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但不得要求行为人承担恢复名誉的责任。
而在名誉权侵害发生以后,法院可责令被告承担恢复名誉的责任。第三,由于名
誉权在内容和客体上是特定的,不能无所不包,因此许多损害公民人格尊严的行
为,如恐吓和胁迫他人,造成他人精神痛苦和情绪紧张,电话骚扰给他人造成极
度不安等,都很难适用《民法通则》关于名誉权的规定。第四,从主体上看,名
誉权的主体包括公民和法人,而人格尊严的主体仅限于公民。基于上述理由,笔
者认为,应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分别作为不同的人格权予以保护。 四、结束语。
如何认定名誉遭受毁损,应该从名誉和名誉权概念本身出发进行确定。既然名誉
是社会公众对主体的一种客观的良好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主体所享有的。应受
社会公众公平评价的权利,那么只有在行为人所实施的侮辱、诽谤等行为影响到
社会公众对受害人评价时,才能构成对名誉权的侵害。因为“侮辱的特点是以言
辞对他人陈述,而不是原告的自我估计。所以,在认定名誉权是否受到侵害时,
既不能以受害人的感觉为标准,也不能以行为人的观念为依据。行为人实施一定
的行为,但并未致受害人的名誉受损,即使受害人因此而感到受辱,并造成受害
人极大的精神痛苦,也不能认为侵害名誉权。反之,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
了受害人的名誉毁损,虽然受害人并未感觉其自尊心和名誉感受到损害,亦可以
构成名誉权的侵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