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能否让你变得邪恶?——斯坦福监狱试验(1971)1971年心理学家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广告在众多志愿者中选拔了身体和心里都很健康的24命男性受试者他们被随机分为12名狱警和12名囚犯他们被严格要求按照其角色进行扮演如同真的监狱生活一样为此津巴多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改建成了一个模拟监狱Zimbardo自己也参与到实验中去任命自己为监狱总监一开始一切正常可是到了第二天囚犯们对于狱警的行为作出了反抗Zimbardo要求狱警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狱警们照做了随之而来的是囚犯和狱警行为的不断升级囚犯们用床铺在牢房里设立障碍并讥笑狱警狱警的行为则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限制他们使用浴室厕所让他们在牢房里便溺脱光他们的衣服拿走他们的饭菜枕头毯子和床让他们光着身子睡在地板上让他们空着手清洗马桶以及关禁闭最后场面几乎失控原本是随机抽取的狱警和囚犯发生了尖锐的对立试验对很多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影响Zimbardo还认为这次试验也改变了他自己使他变得更注重监狱的安全而不是受试者的权益试验预计要进行14天但在其他人的干预下只持续6天就结束了少数狱警还对试验过早结束表示惋惜这个实验引起了多方面的批评但是也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由此衍生了Mario Giodano的小说《Das Experiment》2001年拍成了德国电影《Das Experiment》2009年还有一部美国电影《The Standford Prison Experiment》有一个乐队就叫做“Standford Prison Experiment” 此外还有很多相关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斯坦福监狱试验要讨论的问题是身份地位会不会改变一个人的善恶观?换句话说正常人平时极力抵触的邪恶行为是否就隐藏在每个人的体内只要改变他所处的位置而不用强制灌输就可以让他变成一个邪恶的人?要注意受试者是完全随机抽取的却只用了6天时间就把他们变成行为完全不同立场尖锐对立的两类人人的立场真的这么轻易就可以被改变吗?这项实验的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还有争议造成实验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真正的人性还不会像试验里那么糟试验所揭示的现象确实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许多印证无论邪恶是社会交给我们的(比如在实验里受试者可能认为狱警应该就是残酷的)还是发自人性的本身我们都不能对此掉以轻心你愿意变成集体的一份子吗?——“浪潮”(1967)1967年4月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历史课教师Ron Jones给学生们讲第三帝国部分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声称对于屠杀犹太人不知情?为什么无论农民银行雇员教师还是医生都声称他们并不知道集中营里发生的惨剧?Ron Jones决定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他要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让他的学生们亲身体会法西斯主义不仅体会其恐怖也体会其魅力星期一他站在讲台前不同于以往他开始向他的班级下达命令他命令他的学生端正坐姿抬头挺胸直背双脚平放双手背后接下来的是速度训练:起立坐下一遍遍重复他让学生阅读文章接着开展讨论但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想发言的人必须起立站到桌旁先说“Jones先生” 然后才允许发言发言时必须言简意赅口齿清楚谁要是回答的时候心不在焉随便应付就必须重新回答一遍甚至不断重复Jones 渐渐对结果感到惊讶捣蛋鬼变成了榜样他们的勇于发言见解独特答案明确回答问题的也不再仅仅是那几张老面孔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的水准有了惊人的提高学生们注意力更集中听讲也更专心星期二他踏入教室迎接他的是一片肃静所有人在课桌后坐得笔直虽然并没有人这么要求Ron Jones在黑板上写下:“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 然后开始讲课学生们认真听讲下课时他用手做了一个简短的动作:手臂前伸手掌先向上再向下滑出一个曲线一个波浪Jones把这个手势定为班级的问候礼在学校里和大街上用这个手势表明身份身为这场运动的一份子接下来的几天Jones仔细观察校园里的一举一动在咖啡厅图书馆体操馆里学生们见面时用“浪潮”手势打招呼这个实验已从教室扩展到了整个校园星期三Jones分发了成员卡其中三张上有一个红色的叉拿到这三张卡的人被委以特殊的使命:检举不遵守“浪潮”规定的人随后Jones又开始“布道”了从行动投身集体一直说到自我堕落他被他自己的话感染了他摇摆于领袖和老师的双重角色之间他为他充满干劲的学生骄傲为他们的成绩骄傲为他们的团结骄傲他为他自己骄傲紧接着告密的风潮到来了他只委派了3个学生检举批评者和反对者结果却来了20个人他们毫无保留地告发他们拿“浪潮”开玩笑的朋友出卖他们对“浪潮”表示怀疑的父母一切为了集体的利益这场运动在三天之内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的全部星期四课堂里的人数已从30人涨到了80人新来的都逃掉了原本应去的课Jones宣布“第三浪”是全国性青年运动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促进国内政治体制变革星期五中午12点将会由总统候选人正式宣布组织的成立星期五中午学校大礼堂超过200名学生笔直地端坐在那里天花板上挂满了“第三浪” 宽大的横幅Jones作了简短的致辞200只手臂对着他举起做了“浪潮”问候礼这场实验只进行了五天却是漫长的五天礼堂内Ron Jones打开一台电视出现的只有雪花学生们等待着他们已经习惯了纪律和服从几分钟后终于有人问道:“不存在什么领袖对不对?” 礼堂里炸开了锅Jones开始讲话带着自责:“没错但我们差一点就成为了优秀的纳粹”Jones给学生们播放了一部关于第三帝国的影片: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以及这个集体的所作所为:恐怖暴力毒气室Ron Jones看着一张张不知所措的脸他说:“和德国人一样你们也很难承认竟然做得如此过分你们不会愿意承认被人操纵你们不会愿意承认参与了这场闹剧”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真实事件2001年德国将这个事件拍成了电影——《浪潮》为什么是德国?太可以理解了我想那应该出于德国人内心深处对极权重来的恐惧感影片忠实还原了这个历史事件只是将其转移到了当代的德国还是一样的方式:强调纪律说话要举手并站起来波浪手势统一的服装只除了告密——可能是不愿意让孩子们出丑德国人回避了这一点但德国的版本比美国走的远得多孩子们全心投入到这场运动当中他们排挤所有反对者然后发展到排挤不忠诚者;他们狂热地推广他们的标志他们的团体尽管这团体究竟在从事什么“有意义的事”他们自己并不清楚;他们中出现了狂热者抛弃了自己旧有的一切从服装到家庭到生活方式只追随领袖——教师文格尔在影片的最后教师文格尔的布道把运动推向了高潮当他喊“把叛徒押上来”时处在狂热状态的孩子们做好了采取暴力手段的准备直至老师棒喝住了他们终于开始猛醒自己的行为与现实版不同的是德国的浪潮没能平和中止运动发展到那个程度已经不是领袖文格尔所能控制他带头反省了这一切宣布了运动的终结却无法得到学生们同样的认可狂热者幻灭了他无法接受这一切他掏出原本用于保护这个组织的抢枪击了同学也杀害了自己而教师文格尔因此入狱局外人难以想象这样简单的行动带给人的影响力文格尔让大家写的对这场运动的感想阐述了其中奥秘:蒂姆是个失败者生活中总是被人欺负家里没有人重视他学校里没有人看得起他浪潮给了他力量给了他机会他可以凭借对运动的积极——做网页爬到大楼上去刷标志——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给了他归属感填补了他心里一切空的地方也因此使他成为了狂热者;莉萨是个不聪明不漂亮的胖女孩一直是漂亮女孩的陪衬人浪潮消除了个体的差异使她不再感觉到比较中的痛苦;丹尼斯是土耳其移民生活中一直体会到歧视浪潮将他和其他人成为一个集体使他体会到平等的感觉;马尔科从小没有父母没有幸福的家庭而浪潮给了他存在于一个集体当中有被人关心的感觉……包括教师兼领袖文格尔本身也是内心里存在失败感他是自考的文凭却娶了一个硕士学位的老婆尽管老婆从未有什么表示但他自己一直很自卑这场运动给了他成就感让他感到不凡所以会让他一度无法自拔甚至不愿意终止它终于令它发展到失控法西斯究竟是什么影片通过这个小实验为大家作了生动的阐述——它不是什么高深的残酷的非人的理论它就随时匿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体里它利用我们的软弱利用我们对崇高与强大的期待随时准备抓住我们打开我们人性中对恶的控制的闸门随时把我们推向以崇高的名义从事暴力的道路清醒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人们是那么容易被煽动!从1967年到2007年(影片的拍摄时间)时代变化但人性中的元素仍是一样法西斯的阴影并不比上世纪30年代更少同样的伎俩仍可以呼唤出同样的魔鬼这是这部片子所告诉我们的是我们怎么警醒也不为过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那些投身集权运动的纳粹分子并不是不可理喻的疯子或是愚民他们就是普通人人们积极参加集权运动因为能得到切实的好处弱小的人通过集体团结变得更加强大平时被欺负的人能够在集体里得到一视同仁充满野心的人可以通过参与集体活动获得满足感平等团结这些原本是好的并非邪恶的东西但是要知道想从集体中获得这些好处就必须付出代价——集体要求它的成员们付出个人自由还要进行冷酷的排外实验的成功是有历史背景的60年代的美国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比如著名的反越战运动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乐于参加各种运动如果这样的实验放到今天的中国恐怕不会有学生会引起兴趣然而我却有把握找到其他的形式在家长和老师的说教面前我们最喜欢的词就是自由在如今的这个上课可以不听讲回家可以玩游戏上网可以尽情发言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还会主动献出自由那么你是否和同学组成过这样一个小集体呢?它要求成员都贡献出一定的自由它明显是排斥集体以外的人这个集体能给你带来归属感能够保护你不收外人的侵害你依赖它所以乐于服从它的规范你不能诋毁它不能反对它否则你就会成为整个集体的公敌这个集体还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叫做“友谊"在你完全摆脱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之前你有能力从一个小集体中脱离投奔另一个小集体却没有能力在同一时间里完全独立能够拥有质疑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但是我们那些自发的小集体却常常不具备这一点牺牲一些自由来换取集体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坏事问题是当事人能否意识到自己真走在丧失独立的大道上一旦这个集体如屠杀平民一般要求你去做违反道德的事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理智能站起来反对他学生之间的暴力羞辱很极端残忍这些暴力行为的行使全部不是个人而是集体再追究责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说“是别人带着我去做的” 如果你能独立自主的话谁又能力“带”你呢?你肯定自己不会成为恶人吗?——米尔格伦试验(1961)当屠杀犹太人的纳粹追随者在纽约堡审判中遭到起诉时许多被告认为自己只是单纯的服从命令并不应该为屠杀负责为此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Stanley Milgram(他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割理论”)设计了一个实验受试者被告知参加的是“体罚对于学生行为的效用”的实验和其他受试者一起随机抽签成为“老师”和“学生” “老师”和“学生”分别处在不同的房间里互相看不到情况只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老师”要考核“学生”一些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就要按下一个电钮用电击来惩罚隔壁的“学生” 电击的电压会逐渐增大一名工作人员会在“老师”作指导和监督实际上所有的受试者都是“老师” 隔壁的“学生”是工作人员假冒的“老师”听到的回答只是先前制作好的录音随着电压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反应会越来越激烈包括惨叫敲打墙壁祈求退出试验声称自己心脏有问题大叫“我要出去你没有权利这样” 最后则是完全静默暗示他已经昏了过去如果“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停止试验旁边的工作人员会按照顺序来回复他“请继续”(Please continue) “这个实验需要你继续进行请继续”(The expreiment requires you to continue)“你继续进行是必要的”(It is absolutely essential that continue)“你没有选择你必须继续”(You have no choice you must go on)如果此时“老师”仍然要求试验停止那么试验就会停止在第一次实验中65%的“老师”都坚持到了最后的惩罚——450伏没有参与这在360伏之前停止很多人在实验的过程中产生动摇但是经过旁边实验人员的怂恿又继续坚持试验据领导斯坦福实验的组织者Philip Zimbardo(是Stanley Milgram的中学时代的好友)说在中途停止的受试者里也没有人坚持认为这项实验本身应该结束没有人到隔壁去探望“学生”后来类似的实验还进行过很多次但都得出相近的结果你同和那些残暴对待别人的纳粹刽子手吗?你认为自己和他们截然不同吗?在做坏事的时候人们总能给自己找到理由在别人的鼓励下人们可以轻易的放弃自己的道德原则为自己做下的恶事找到种种借口--被别人命令的被蒙蔽的给我下命令的人比我更专业等等理由找的越漂亮人们作恶事的危害就越大当伤害别人的利器从自己手中刺出的时候你应该为自己伸出的手负责而不能把责任推到其他的任何人身上你觉得自己道德高尚吗?——《狗镇》(2003)美丽纯真衣着华丽的少女Grace为了逃避黑帮的追逐来到了一个封闭的小镇上镇子里的作家Tom热心的收留了她Grace在小镇上努力的工作换来了村民的同情的认可看上去生活非常幸福不久镇民发现Grace是一名通缉犯Grace答应镇民她要更加卖力的干活换取他们的庇护随着Grace的付出变得理所当然镇民的他的欺压越来越过分不仅让她过度工作男人们还用各种方式侵占她的身体女人们怪罪她勾引了男人堕落Grace被戴上了一条巨大的铁链没日没夜忍受着欺凌最后追杀她的歹徒因为村民的告密被引到了村子里原来Grace是这群黑帮老大的女儿她逃跑不过是离家出走Grace祈求父亲宽恕村民在一番激烈的争论后最终Grace毁掉了村子杀光了所有的村民包括她真心爱过的Tom镇民们各自不同的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这些恶总的来说流于普通他们是虚伪自私的混合体在其他的故事里也不少见这部影片精彩的地方在与故事最后Grace和她黑帮老大的父亲之间的对话在影片的结尾Grace要求她的父亲宽恕镇民她的父亲则斥责她说“你是我见过最狂妄无知的人”你以为你是谁你凭什么站在道德的高处去宽恕别人?Grace认为她父亲的黑帮充满丑恶所以才来到镇子上追求纯真和善良Grace的错在于她自以为自己是善良的(虽然我们并不否认她确实善良)她是以一种道德上居高临下的态度和镇民共处在镇民提出过分要求时Grace用自己的付出反衬对方的可鄙她用这种方式在证明自己的道德比镇民和黑帮更优越客观上还因为自己的善良纵容了镇民行恶在最后的屠杀里Grace的父亲说“正因为他们是狗按照本能反应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教训鞭打他们”这是你面对邪恶应该做的不适用道德的自我标榜来沾沾自喜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维持规范豆瓣网友“周六我要休息”对这个片子有更深刻的理解在结尾Grace问自己如果和镇民处于相同的位置会不会比他们做得更好?她的答案是会终于在惩罚村民这件事上给自己找到到了道德上的优越感从而开始了屠杀而“周六我要休息”尖锐的指出这种想象“假如是我如果我会和他一样这么做他就值得原谅”的行为本质上仍旧属于对自己道德原则的自恋“是无法直面自身也有如此的丑陋的懦弱和自恋” 换句话说“我要是会这么做那么别人这么做也就没有错”的想法不是太自大了吗?这个观点是建立在“凡是我做的都可以原谅”的逻辑基础上我们本以为这是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美德“周六我要休息”告诉我们你们错了在此之前我们一直在抨击种种人性恶的现象在历数这些现象的时候请问阅读的各位有多少人把这些联想到自己身上?我想说在内心深处我们总觉得自己道德高尚哪怕正在反省自己所做过的恶事内心也会沾沾自喜的产生“我在自省”得到的优越感我想有这样的道德优越感是人之常情关键是不要随便向外释放道德优越感的错在于优越感本身是不道德的更不能因为这道德优越感去滥施宽恕遇到不道德事情的时候与其在别人的反衬中沾沾自喜不如按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影响别人帮助弱者惩戒坏人而不要在道德批判中日复一日的沉浸在自我陶醉中善良所在看够了吗?我们都希望生活在充满善和美好的世界里但是正因为这是“希望” 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还有很多丑恶没有被消灭或者说他们永远不会被消灭坏人并不是电影里那个带着纳粹帽子露着邪恶的笑容每天只想称霸世界消灭人类的怪人坏人生活在你我的身边生活在你我的身体里就藏在慈祥的大妈善良的老伯和亲热的朋友之间平时我们看不到一点端倪只有在特定的时候才会突然跳出来用不可思议的行为摧垮人们对善良的信心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要大家对人类悲观失望而是对内心的邪恶充满警惕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人性中可能被忽视的一面但并不代表它就是人性的全部善良和邪恶就像硬币的两面正因为邪恶的存在善良才显得格外珍贵我们听说过那些为了一己私利可以欺凌幼小的恶人也见过无数在紧要关头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在上面的那些试验里并不是100%的人都会选择恶的行为无数的事实也在证明人类可以通过一直来克服私欲只不过这样做比较困难我们知道隐藏在自己身体里的邪恶就可以有更充分的准备去克服它这远比在粉饰太平的虚假童话里坐等邪恶的吞食要好得多现实世界里美和丑并存既有真挚的感情也有可鄙的阴暗无论忽视哪一面得到的世界都是不真实的不要世界是人人没有隔阂的乌托邦也并非毫无真情的冷酷世界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使自己努力不成为坏人不以各种借口去做坏事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伤害别人的基础上并对这类型为进行坚决的打击和抵制如果没有邪恶人恐怕不能称之为人而是仍然徜徉在上帝的伊甸园中缺少了对善恶的追求那样的人性是不够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