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 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 可分为四种: 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 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 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 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 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 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 ,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 次。 二、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 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 (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 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 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 红 橙 黄 绿 蓝 青 白 红 ——
橙 1 —— 黄 2 3 —— 绿 12 4 5 —— 蓝 13 14 6 7 —— 青 19 15 16 8 9 ——
白 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 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 (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 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定和比较不同被试的重量辨别能力和判定标准,学习信号 检测论 -- 有无法。考察不同的先验概率下被试的辨别能力和判断标准。本实验的是通过 检验刺激数目对汉字再认准确性的影响, 信号检测论(Signal Detection Theory,简称SDT)是人们在对刺激做判断时,对不确 定的情况做出某种决定的理论。信号检测论最早应用在雷达和通讯技术中,用来解决信号 接受的正确概率问题。后来信号检测论被广泛应用到感知觉过程的研究中。通过信号检测 论的实验方法可以对被试的感受性和反应倾向性进行有效的测量,克服被试的主观因素和 噪音干扰对感受性的影响。 信号检测论的实验方法有三种:有无法、迫选法和评价法。 用有无法(Yes - No Method)测定被试的辨别力和判断标准时,用两种刺激 --信号 (SN)和噪音(N),信号和噪音的差别要足够小(一般接近被试的辨别阈限,可用传统 心理物理法进行预备实验来确定) ,且信号和噪音的呈现顺序应为完全随机呈现。为保证 结果的稳定性,可选取有经验的被试或在实验过程中给被试以反馈( “对”或“错”) 。实验 后求出辨别力(d')和判断标准(3 ),并绘制等感受性曲线(ROC曲线)。ROC曲线是 在d'不变和3值不等的条件下绘制的。d'和3的求法如下: d )= ZSN -Z N
3 = O SN /O N
其中,
ZN 和 ZSN 是根据信号分配的平均数(MSN)和噪音分配的平均数(MN)转换的标准 分数。ON和OSN
分别为ZN和ZSN在正态曲线上对应的概率密度值。 有无法是信号检测论的一种方法。用有无法测定被试的辨别力和判断标准时,用 两种刺激一一信号(SN和噪音(N),信号和噪音的差别要足够小(一般接近被试的 辨别阈限,可用传统心理物理法进行预备实验来确定) ,且信号和噪音的呈现顺序应 为完全随机呈现。为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可选取有经验的被试或在实验过程中给被试 以反馈(对”或 错”)。实验后求出辨别力(d')和判断标准(3),并绘制等感受 性曲线(ROCS线)。 二、方法与程序: 1、 设置实验参数:主试在 “编辑实验材料 ”菜单中选择 “给定文本材料 ”或 “给定图片材料 ”, 在出现的窗体中定义信号与噪音的总次数、信号的先验概率等参数,并生成实验材料, 保存材料并退出。 2、 练习实验 首先,呈现指导语如下: 下面是一个 测验你的辨别能力的 实验。实验时 开始时,首先屏幕中心的窗口将依次呈 现 一系列的文字( 图片),要求你尽量记住这些材料;呈现完这些材料之后, 计算机将呈 现两倍 数量的文字(图片),其中有部分是刚才呈现过 的,部分是没有呈 现过 的,并要求你判断哪一 个呈现过,哪一个没有呈现过。如果呈现过 按键,如果没有呈现过按键。 明白上述指 导语 后,按“确定”键进行练习。 练习实验中屏幕上依次呈现 8个信号刺激,每个信号刺激呈现的时间为 2s,刺激间的间 隔为1s,后面接着在屏幕上依次呈现信号 +噪音共16个刺激,被试按照上述指导语的要求进 行反应。 3、 正式实验 首先,呈现指导语如下: 下面是一个 测验 你的辨 别能力的 实验。实验时 开始 时,首先屏幕中心的窗口将依次呈 现 一系列的文字( 图片),要求你尽量记住这些材料;呈现完这些材料之后, 计算机将呈 现两倍 数量的文字(图片),其中有部分是刚才呈现过的,部分是没有呈 现过的,并要求你判断哪一 个呈现过,哪一个没有呈现过。如果呈现过 按键,如果没有呈现过按键。 明白上述指 导语 后,按“确定”键进行实验。 正式实验中屏幕上先依次呈现信号刺激,每个信号刺激呈现的时间为 2s,刺激间的间 隔为1s,后面接着在屏幕上依次呈现信号刺激和噪音刺激,被试按照上述指导语的要求进 行反应。 实验结束后,记录被试正确判断的次数。 三、结果与讨论: (1) 记录每个被试的击中次数和虚报次数; (2) 记录每个被试的击中率 P(y/SN); 漏报率 P(N/SN) ; 虚报率 P(y/N) ; 正确否定 P(N/SN) ; 信号概率 P(SN)。 参考文献: 张学民、舒华 实验心理学纲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71-175页
5 深度知觉实验
一、 实验介绍 深度知觉是考察视觉敏锐度的一个角度,本实验通过测试双眼对距离或深度的视 觉误差的最小阈限来测量深度知觉的。本实验可应用于各类驾驶员、运动员等和深度 知觉有关的人员选拔或测试。 二、 方法与程序: 1、 被测试者坐于离标准刺激 2 米处,使双目或单目与观察窗成水平位置,可观察比较 刺激的前后移动。 2、 主试接通电源,打开照明灯。此时比较刺激自动离开标准刺激最远处停下。若测试 过程中,电源开关始终处于开启状态,则主试者可按一下复位键,也可使比较刺激处 于初始位置,即停于离标准刺激最远处。 3、 由被试者操纵遥控键,使比较刺激与标准刺激三点成一线。 4、 主试者从标尺中读出观察被试者的测定误差。 三、结果与讨论 1、 记录同组被试视觉在深度上的差异性。 2、 讨论差异性存在的原因。
6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 象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 ,与从 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 ,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 异,出现非对称现象。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 时间不同。 Treisman 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 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 Treisman 曾经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 做靶子分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这一拓扑特 征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是封闭性是否为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一直存在争论。 Julesz ( 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他认为自由 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 terminater )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 三角形没有终端子。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 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但是在另外一个实验中, Treisman 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却发现了与三角形实验相反 的结果。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可以研究封闭性和线段终端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 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 1/2 ,1/4 和1/8 。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 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 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比较以上的两个实验,结果令人困惑。三角形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 特征,但封闭圆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