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上)(2006-05-29 17:10:25)转载分类:纪录专论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李杰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其整体布局和段落层次安排的方式。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要根据题材和主题表现的需要而确定,然后再根据结构形式要求去组织安排材料。
好的选题和立意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结构形式,同样达不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即使是同一题材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
但纪录片的结构安排要符合一些基本要求。
首先它要脉络清楚,有明确的主线,它或以事物发展顺序或人物的活动过程为线索安排结构,或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以及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等来组织材料。
总之,一部电视片的各个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使观众按照编导的思路去进行思考、认识和想象。
结果结构混乱,往往会使观众不知所云。
其次,要注意结构完整,一般一部电视片都有开头、主体、细节、高潮和结尾,而主体部分又根据内容的逻辑关系分成若干层次,如果结构不完整,就会使人生残缺不全的印象。
此外纪录片的结构还要努力到新颖、自然、统一。
一、层次的安排层次指的是纪录片表现内容的先后次序,每个层次表达一定的意思,不同层次根据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
(一)时序式时序式是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客观存安排层次的,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等常采用这种形式。
特别是反映重大新闻事件的纪录片,常常是按事物发生和发展的顺序加以纪录和反映。
这样可以使观众很清楚地抓住事性发展变化的脉络。
为了避免成为平淡无奇的流水帐,在不同时间段都要突相应的重点,如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制作的《二十个夜与昼》,反映是的1987年5月7日至6月2日,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时,沈阳军区管兵扑火救火实的事迹。
这部纪录片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战斗在漠河、塔河》,二是《战斗在大兴安岭林区》,按照时间顺序来反映火灾的发生、蔓延、管兵们与烈火搏斗直至大火最终被扑灭的全边程。
在每个时间价段,又精心选择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如某团二营战士从火海中抢救群众,“大胡子”师长吴长富指挥全师扑火五战五捷,以及一些普通战士舍生忘死的事迹。
有些反映人物的纪录片也常常截取主人公生活中的一段,从侧面反映他的生活。
如《春蚕曲—作家巴金的一天》,就是通过对巴金一天的日常生活的纪录,来向观众展示巴金晚年的创作生活。
首先表现的是巴金早晨慢跑散步,上午在书房伏案写作,以及上午的其他一些活动,与此同时也介绍了巴金的创作生涯和作品,接下来是巴金午睡后边散步边看报,他与客人交谈。
在这之后马金一家人吃饭、在草坪上散步、看电视等。
最后,家里人先后睡了,唯独巴金老人继续写作。
历史纪录片也较多采用时序式安排层次。
如12集电视系列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反映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年的历史。
它从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开始,依次表现了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解放后军队建设的发展、十年动乱以及新时期军队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
这部电视系列片虽然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但在每一集中,又注意展示其发展的各个侧面,注意选择各种有说服力的细节。
(二)以空间变换来安排层次很多电视风光片往往是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来安排层次,反映创作者在不同空间、不同环境和地点的新的视点。
它较之时序式结构,在层次安排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从整体看就是按照空间变换来安排层次的。
《话说长江》从长江源头开始一直到长江入海口,通过不断变换的位置,展示长江的雄姿和两岸的风貌。
《话说运河》在节目开始的头几回里,先以序集展示出节目摄制的“海陆空”立体式战役的浩大声势。
而后的《一撇一捺》、《漂来的北京城》、《江河湖海处》,则形象地概括了古老运河的内在与外在的气势,从京杭运河的两端介绍了运河源头的有趣知识。
在中间部分,主要表现江南运河与苏北运河的风貌,着重挖掘运河自身的奥秘及两岸的风土人情,充分揭示出大运河的古朴之美。
后面部分则侧重于揭露大运河所面临的问题,如污染、干涸、断航等,反复向人们呼吁大运河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了。
同时,也以南水北调的伟大工程来振奋人心。
有些电视片则以拍摄地点和角度的变化来安排结构。
如《砥柱中流小孤山》是这样安排层次的:一行数人从安徽宿松县复兴镇码头乘船溯江而上,前去拍摄有名的长江绝岛小孤山——船行一小时可以看到小孤山,在船头架起摄像机拍摄小孤山——驾船绕小孤山——周从不同角度拍摄——船到小孤山东岸——弃舟登山,沿途拍摄一天门、龙耳洞、弥陀阁、琼崖滴翠、先月楼、界潮祠、半边塔等古代建筑物——拍摄了位于半山腰的启秀寺——离启秀寺,从寺后穿修竹茂林而上,直至山顶——从山顶拍摄江涛滚滚,白帆点点,云水叠映,沃野平畴,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致。
看了这部电视片,观众就如同伴随摄制人员亲身游历了一次小孤山一样。
(三)由认识的发展顺序来安排层次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表面到本质的过程。
一些电视片也往往采取这种结构形式,用以反映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及其发展变化。
《雕塑家刘焕章》运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它共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介绍刘焕章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第二个是介绍他的家庭,他的妻子及女儿;第三层次反映他的创作,如到生活中观察、体验等等;第四个层次通过其作品反映他的艺术生涯和遭遇;第五层次是将刘焕章的创作过程与作品相互交叉,从而深化了主题,歌颂了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在些电视片则是首先从现象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地分析其原因。
如《地球今年怎么了》这部电视片是对世界异常气候进行的分析。
开头部分反映的是世界各国气候异常的现象,如在美国,炎热的天气中垂死的老人被救上车;法国的丛林中升起飞旋的火柱;日本的海滨浴场男男女女拥挤在一起;在中国,东北是低温,江南则是暴雨;印度暴雨成灾;澳大利亚、东南亚、非洲、欧洲等是大面积的干旱。
对于形成反常气候的原因,作者列举了各种观点,一是二氧化碳日益增多引起的“温室效应”;二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阳伞效应”,但更多的气象学家则认为是由“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
作者运用形象资料对此用了具体深入的分析。
(四)集合式这种形式主要是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用不同的材料来加以表现。
如《浙江五匠遍全国》通过浙江数百万能工巧匠告别家乡外出闯天下的事实,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思想、观念和意识上发生的变化。
在结构安排上,注意了选材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从职种上看,有泥、木、铁、鞋匠、裁缝等;从地域分布上看,有西安、西藏、广州、深圳、北京、云南大理等,遍布全国各地;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的活跃在街头小巷,有的奋战在亚运工程工地。
这部纪录片紧紧把握住人与时代这一主线,既有历史的纵向比较,又有现实截面上的横向拓展。
通过多方面材料的集合,展示了浙江工匠的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间接反映了时代的变革。
在采用集合式结构时,最重要的是选材,所选择的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具有鲜明突出的特点,能够将事物的本质反映出来。
此外,所选取的材料既要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又不能相互重复,不同内容和层次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所以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国庆趣话》反映的是1984年建国35周年庆祝活动准备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这次庆祝活动的游行队伍达50万人,包括工农兵学商各种职业,男女老幼各种层次。
其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都是空前的。
如果面面俱到地加以反映,很可能费力而不讨好。
在这部电视片中,编导似信手拈来,选择了各种生动有趣的事例;又如同街头漫步,对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评述。
其视点和角度是不断移动着变化着的,但却形散神不散,每一部分都有一个明晰的主线加以贯穿。
第一集讲的是50万人的游行队伍中的色彩世界,如红旗、汽球等红色,黑眼睛、黑头发等黑色,女民兵队伍的天蓝色服装、时装表演、举花环的少先队员等五彩缤纷的世界,此外还有音乐色彩。
而贯穿这一集的是寻找灰色,给观众留下了一些悬念。
最后灰色终于被发现了,原来是游行队伍中的灰喜鹊。
第二集的主体是人,讲游行队伍中各式各样的人。
如跳集体舞的人们,城楼上画毛主席像的画家,一对出生于10月1日,名字又分别叫做国和庆的孪生兄弟,军乐团的演奏员,行进的步兵队伍、飞行员和指挥员,参加奥运会的中国选手,舞龙人,各类游行队伍,女卫生兵方队,个体户等。
为了使这些人物能有机地相互联系起来,编导选取了天安门城楼前的石狮子作为一个串联物,因为游行队伍都要从石狮前经过,石狮子看到的是几十万普通的中国人。
第三集的重点是车,有自行车、炮车,但最主要的还是表现彩车。
(五)采访串场式以记者的采访活动为主线串联纪录片的各个层次。
如美国《60分钟》节目的一个新闻专题片,反映的是澳大利亚一对夫妻离婚后,5岁半的女儿被判给母亲,但父亲却偷带出女儿去四处流浪,到记者开始进行报道时为止已经17个月了。
记者分别采访了各个层次,首先是对女方的采访,她坚持认为男方带走女儿是一种绑架行为,为了寻长女儿她采取了各种行动,包括雇佣么人侦探,自己化装后前去找寻,中间穿插了记者对事件的解释和评述。
记者将对母亲的采访分解成一个个小段落与其搜寻女儿的活动组合起来,从而使内容不断深化。
在这之后插入了对父亲的采访,他不愿说出自己的行踪和正在做什么。
这次采访是由他主动打电话给《60分钟》制作级而实现的。
为了不暴露这位带女儿四处流浪的父亲的真面目,节目采取了“匿形象”的拍摄手法,以逆光作主光,只显实主人公的轮廓剪影。
这位父亲说:“我不愿做逃犯、无法见父母,我不喜欢这样但逼于无奈。
我为了孩子,使她获得平衡的养育。
我尽力而为,所以带她来了。
”在这之后相互穿插对男方和女方的采访。
女方希望能有机会和男方见面商谈,而男方则说当女儿年龄达到成年时可以回去,这由她自己决定。
接下来节目介绍了这一家人原来的生活环境及父母双方离异的原因,并说明男方是怎样带女儿逃走的。
男方说女儿从未问起过她母亲,而女方由说是男方没给女儿公平的机会。
记者问父亲:“你现在觉得走投无路了吗?”父亲由说:“不,我会继续,只要我觉得有必要”。
记者又问了一些有关女儿的情况。
接下来加入了对女儿的采访,但女儿的形象并未出现在屏幕上,而只是放采访录音,而且对声音作了技术处理。
而就女儿的回答,记者又询问了父亲一些情况,最后男女双方既未见面也没能沟通,男方还将带女儿继续流浪下去。
虽然没有圆满的结局,但却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二、开头与结尾观众收看电视纪录片的心理定势同收看其它节目不同,如新闻节目、文娱节目、电视连续剧、服务性节目等,观众往往形成较为固定的收视习惯,到时必看。
因而这些节目的收视率也是相对稳定的。
而电视纪录片由不同,除了大型系列片外,很少有观众成稳定的收看纪录片的习惯。
所以,一部电视纪不片的开头非常重要,如果非常新颖、有特色,往往能吸引观众纪续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