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政治参与0概念辨析陈振明李东云摘要:政治参与是当代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然而,目前国内外政治学界对/政治参与0概念却未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将/政治参与0定义为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非职业行为,并对这一定义作出详细的说明。
作者认为,在政治参与概念界定时需要着重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即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是否包括动员参与,是否包括非法手段,是否包括心理和态度。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民主;概念辨析中图分类号:D0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8)04-0104-07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有关政治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中,参与都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0¹近年来,政治参与及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学界及政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对于/政治参与0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学界却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其定义目前也莫衷一是。
正如诺曼#H#尼、西德尼#伏巴所言:政治参与像有些术语一样,/由于意思实在太多,最终倒反失去它们的有效性0。
º政治参与的研究必须从厘清相关的概念开始,或者说,对/政治参与0概念进行明晰的界定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因此,对于/政治参与0这一概念的辨析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公民参与政治的行为和传统自古有之。
然而,/政治参与0却是现代政治学的一个术语。
关于这一概念,当代的政治学家下过了不少的定义。
帕特里克#J#孔奇在专门研究了政治参与的诸多界定之后,提出争论所集中的六个主要问题:»(1)积极与消极形成的比较:应当从行为上来解释政治参与吗?)))如选举、政党竞选)))还是也包括其被动形成)))爱国主义感情,对政治问题的敏感性等等?(2)过分的与不过分的行为之比较:政治参与包括非暴力反抗及政治暴力活动,还是限制在-比较常规.的行动上?(3)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目的比较:政治参与的定义中是否包括要改变或维护政府形式而作出的努力,还是仅限于改变或维护政府权力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6年度重点项目/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和方式的研究0(项目批准号: 70633001)之子项目)))/公共服务中的公民参与0的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陈振明,教育部/长江学者0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东云,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
104和(或)其决策的努力呢?(4)政府的与非政府的目标的比较:政治参与应局限于符合政府权威,政策和(或)制度的行为?还是也应包括政府范围之外的现象?(5)动员的与自愿的行为的比较:由政府赞助和引导的提高福利的行为应被称为政治参与吗?或这个概念仅应限制在公民为谋求其利益所发起的行为?(6)预期的与预料之外的结果的比较:对政府未意料到的结果的行为能否解释为政治参与?针对这六个方面的问题,孔奇认为,首先必须从政治参与概念中删去政治态度和情感。
虽然这一看法尚未得到普遍认同,/但在文献中已出现某种共识:真正同态度和情感有关的是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而不是政治参与。
0¼同时,还应该排除政治认识,因为对政治进程的认识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表面上,并不意味着就卷入到该进程中,认识顶多是政治参与的先决条件。
当然,也有部分学者主张上述态度、情感、认知等主观成分应该归入政治参与范畴,/有些社会科学家主要感兴趣的是,个人特定的人格倾向是如何转变为政治信念和政治行动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
0½如阿尔蒙德和伏巴认为,参与的定义也包括对参与的态度)))一个人的效益感,或一个人的公民规范;¾巴恩斯将公民阅读政治文章、了解政治知识视为政治参与;斯通也将/追踪报纸和电视报道0列为间接的政治参与。
¿孔奇指出,参与行为中被视为非法、非常规或非正统的/寻衅行为0应限于暴力行为。
应当把政治参与看成是反对或支持国家结构、权威和(或)关于公益分配的决策的活动。
这些结构、权威和(或)决策在范围和地域上既可是全国的,也可是地方的。
另一方面,如果参与活动并不涉及全国的或地方的国家结构、权威和(或)有关公益的分配决策,就不是政治参与。
比如像参加邻里计划,加入邻里协会这样的团体行为,在孔奇看来或许只能算是/社会参与0,而不属于政治参与的范畴。
另外,孔奇所理解的政治参与,无论它是由政府主持的,还是由人民发起的,都包含在内,并不在两者间加以划分。
孔奇还认为,应当把结果和意图从政治参与的定义中分离出来;政治参与应限制在行动本身,而不应该包括个别参加者的意图,或他们行动的结果。
最终,孔奇给出的政治参与的定义是:/政治参与可以解释为全国或地方、个人或集体支持或反对国家结构、权威和(或)有关公益分配决策的行动。
0À对于这个概念,孔奇强调了以下三方面:第一,行动既可是口头的,也可是书面的;第二,它可是暴力的,或非暴力的;第三,它可以是剧烈的行动。
与孔奇较为接近的另一个影响较大的定义是亨廷顿和纳尔逊在5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6一书中给出的: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0Á在亨廷顿和纳尔逊所提出的几个要点中,关于政治参与主体的问题,是孔奇提出的/六问题0所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亨廷顿和纳尔逊将政治参与主体限定为/平民0,排除了职业政治人士。
在亨廷顿和纳尔逊看来,政治参与指的是充当平民角色的那些人的活动,不包括作为角色行为的政府官员、政党骨干、政治候选人和职业院外活动分子的活动。
但是必须指出,若参与活动并非一个政治职业者的职业角色范围,则该活动也应视为政治参与。
比如,美国一名高级文官在政府机构中制定政策的活动并非政治参与,而其在选举中的投票活动或在市镇会议上的演讲活动则属于政治参与范畴。
将参与主体作狭义理解似乎是大多数学者的倾向。
我国大部分学者都倾向于将参与主体限定为/普通公民0。
例如,/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0;Â/所谓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决策与公共管理的行动0; l v/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0 l w此外,国外学者如尼和105伏巴也将政治参与主体限定为/平民0; l x蒲岛郁夫亦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活动0。
l y 当然,也有学者主张更为宽泛的界定。
比如,戴维#米勒和韦农#波格丹诺认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
0 l z在政治参与的内涵方面,亨廷顿和纳尔逊还重点讨论了以下几点:(1)政治参与是实际行动而不包括心理和态度,也就是排除了诸如有关政治的知识、兴趣、能力和功效感以及对政治相关性的认识等主观成分。
他们将客观的政治活动和主观的政治态度看作是两个分离的变量,对二者的研究也需用十分不同的方法。
(2)政治参与仅指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这类活动的目标指向公共当局,因为公共当局通常被认为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拥有合法的最终决定权。
若指向的是没有政府参与的社会中各团体之间的资源分配,尽管这也属于西方通常意义上的政治概念,但并不属于政治参与范畴。
(3)亨廷顿和纳尔逊在定义中并未区分参与活动的合法性与非法性,而是涵盖了无论根据政治系统的既定准则是否合法的所有活动。
因此,在一些国家被视为非法的抗议、暴乱、示威游行,乃至企图影响公共当局的叛乱行为,都被纳入了政治参与的视野。
(4)政治参与包括试图影响政府的所有活动,而不管这些活动是否产生实际效果。
(5)政治参与包括行动者本人自发的参与和行动者受他人策动而发生的参与两类行为;亨廷顿和纳尔逊将前者称为/自动参与0,后者称为/动员参与0。
本文亦借用这一称谓来区别两类不同性质的参与活动。
亨廷顿和纳尔逊强调,将动员参与包含在内的原因主要有四点:(1)现实中的动员参与和自动参与之间的界限,并不像理论上那么容易分辨。
与其在界限不甚分明的二者之间人为地划出一条分界,不如把这两种参与都纳入研究范围。
(2)所有政治系统的政治参与,实际上都是动员和自动参与的混合。
如果把注意力局限于自动参与,就容易错误地认为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特有的现象。
(3)从动态关系上来看,自动参与和动员参与皆有可能相互转化。
(4)动员参与和自动参与都能为领导人提供机会或构成约束,两种参与都对政治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尼和伏巴在5政治参与6一文中所下的定义,对政治参与的范畴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尼和伏巴认为,政治参与是/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
0 l{首先,尼和伏巴将行动目的视为界定政治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政治参与必须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为/直接目的0。
这就不同于孔奇所主张的将行为意图排除在外。
其次,尼和伏巴明确提出政治参与概念不应包括受政府动员的/礼仪性0或/支持性0参与,/公民-参加.这类参与的方式是通过参加游行、在发展项目中努力工作、参加政府组织的青年团体,或参加礼仪性选举的投票来表示对政府的支持0 l|,而这并不在尼和伏巴所讨论的范畴之内。
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迈伦#维纳,他强调了参与的自愿性质, /奉政府之命而参加组织或参加群众集会,,0,如那种公民对候选人没有选择余地的选举投票,/应排除在外0。
l}再次,在参与手段方面,尼和伏巴明确排除了非法的途径,将政治参与界定为/合法活动0。
他们指出,/我们关心的是-体系内部.的活动)))影响政治的合法手段。
这样,名目繁多的一大批行为)))骚乱、暗杀和所有其他类型的公民暴力)))就不在我们注意的范围之内了,而老百姓是可能试图通过这些手段来影响政府的。
0,,/合法活动在渊源和影响力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值得加以专门研究。
0 l~另外,戴维#米勒和韦农#波格丹诺也持这一观点,他们强调政治参与的手段必须/在政治制度内0。
m u二参照以上学者的看法,并结合当前我国的政治实践,笔者认为,我国的政治参与的概念的106分析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参与主体)))是否包括职业政治人士?(2)参与性质)))是否包括动员参与?(3)参与手段)))是否包括非法手段?(4)参与行为)))是否包括政治心理和态度?其中的每个问题的肯定和否定回答都可作为一把标尺上广义和狭义的两极。
参照孔奇提出的下定义时所需同时满足的概括性和精确性两种对抗的要求(/概括性0指/这个概念必须宽到足以能包括各种文化背景中的一系列行为0,/精确性0指/定义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也就是说,为了增强解释的力量,必须排除某些行为0 m v),需要在这四个问题上选取适当的尺度来构成一个恰当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