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法律法治政治概念

常见法律法治政治概念

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
——常见法律概念辨析
1.1权利与义务的区别
权利:权利是主动的,是法律赋予你的,在法定条件下,你所拥有的权力和利益。

(权利可以放弃)
义务:义务是被动的,是法律规定的,你在拥有某种权利的同时,你所应履行
的付出。

(义务必须做,必须履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公民享有下列基本权利:
(1)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4)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自由;
(5)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和公民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6)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等。

宪法规定公民应行的基本义务有: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劳动的义务;
(5)受教育的义务;
(6)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依法纳税;
(8)夫妻双方有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扶助父母。

注:有些法律对我们的要求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1.2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二者是一致的,不可分割的,两者之间是互动的关系.没有义务,权利便不再存在;没有权利,便没有义务存在的必要.同时,权利和义务,又是为权利所保障的.作为法律所规定的权利的实现,当然离不开义务的履行;实质上,在此过程中,也是权利作用的结果。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

2.1民法与刑法
民法是指一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涉及到钱财物的法律关系,都是
属于财产关系,如合同、债务、所有权等)和人身关系(涉及感情的一些关系,如:婚姻、孩子的抚养、老人的赡养、继承等)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
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二者最大的区别调整的关系不同:
1、刑法就是规定什么是犯罪,犯什么罪应承担什么样的刑事责任的法律。

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民法,是用来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

如赔偿、债。

2、民法是解决民事纠纷,而触犯刑法就是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

3、民法是部权利法典,告诉人们享有哪些权利.
刑法是规定义务的法律,告诉人们哪些事不该做,以及后果和惩罚.
3.1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在奴隶社会,法律规定奴隶杀主人会被处以极刑,而主人杀奴隶只是杖100或徒1年,这种不对等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2.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也是维护封建地主的利益
(补充)“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礼记》中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

它是解释古代礼乐制度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原则。

后代的人们往往理解为统治阶级搞特权,是不对大夫用刑的,不对庶人用礼的。

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其实这句话是古代礼乐制度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原则,是勉励人们遵守礼乐制度的。

“刑不上大夫”,并不是大夫以上贵族犯了罪是不用刑的。

我们看历史上,好多大夫以上的人都是处以极刑的。

如商鞅被“五马分尸”,李斯被“腰斩”。

都是要用刑的。

“用刑”、“法不阿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从法律的角度而言的。

那么“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呢?“刑不上大夫”是从犯法者的角度而言的,意即:大夫以上的人身份高贵,是不应该犯法的,即便是犯了法也不应该受到刑罚的羞辱,即“士可杀,不可侮”,就应该自裁、自缢死去,免得受到羞辱。

所以有“赐死”这一说,叫人死不仅不是加害,而是一种恩赐,是皇恩浩荡。

“礼不下庶人”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老百姓就不用礼,而是说礼用起来有很
多规矩,讲究穿什么衣,戴什么帽,很繁琐。

老百姓要劳动,要出体力,行起礼来不方便,耽过工夫,所以老百姓讲礼可以马虎些。

3.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则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虽然其标榜自由民主,但是因为其自由和民主建立在金钱至上,而广大无产阶级没有足够的资本,所以其自由民主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

4.社会主义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统治者,法律也就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维护人民的利益,打击那些反对人民民主的敌对势力
4.1人民与公民
1、定义区别:
人民,更多意义上是一个政治上的概念,即一国成员之中,对某个政党的理念表示认同并拥戴,那么该部份成员即为该政党之“人民”。

公民,是相对国家而言,即每一个自然人,自他出生在某一国之日起,就取得的作为该国成员的资格,这个资格也叫国藉。

2、性质区别: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

3、范围区别:
人民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

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依法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

公民比人民范围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公民或国民则可用称于单个人。

5.1要通过法治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
法治的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通常人们所说的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都属于法治方式的范畴。

但这并不意味着遇到所有问题都要通过法律来解决。

6.1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
含义: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
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

简约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养成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

在法治民主的社会中,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订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法制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

法制着重讲的是法的一系列规则、原则及与此相关的制度。

区别:
1.法制所讲的法律制度既可以是好的、民主的法律制度,也可以是不好的、
专制的法律制度,而法治所讲的法律制度单指良好的、民主的、能使法得以正确适用和普通遵守的法律制度;
2.法制社会中的法与民主的关系既可以是与民众的意志相统一、体现了民众
意志的法,也可以是与民众相对立、是统治者统治民众的工具的法,而在法治社会中法完全体现的是主权在民、政治民主;
3.法制社会中法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国家机关,也
可能是在法的约束和规范之外仍然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独裁者或权力机关,也就是说法制并不必然地排斥人治。

而法治社会中法对权力的约束和规范却是完全的、绝对的,包括一切的权力机关和所有的个人,法治必然地排拆人治,法在法治社会中至高无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绝对的个人或权力机关的至上权威,而且所有的国家权力都予合理配置和划分,并相互制约。

结论: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需要的是法治,而不是单纯的法制。

法制可以存在于奴隶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任何的社会形态之中,而法治只能存在于民主政治的社会形态中。

因此,我国现在所提倡和努力建立健全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