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X射线衍射及物相分析实验报告写法

2017X射线衍射及物相分析实验报告写法

请将以下内容手写或打印在中原工学院实验报告纸上。

实验报告内容:文中红体字部分请删除后补上自己写的内容班级学号姓名
综合实验X射线衍射仪的使用及物相分析
实验时间,地点
一、实验目的
1.了解x射线衍射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熟悉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制备的要求;
3.学会对x射线衍射仪的衍射结果进行简单物相分析。

二、实验原理
(X射线衍射及物相分析原理分别见《材料现代分析方法》第一、二、三、五章。

)三、实验设备
Ultima IV型变温全自动组合粉末多晶X射线衍射仪。

(以下为参考内容)
X衍射仪由X射线发生器、测角仪、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

图1 热电子密封式X射线管的示意图
图1是目前常用的热电子密封式X射线管的示意图。

阴极由钨丝绕成螺线形,工作时通电至白热状态。

由于阴阳极间有几十千伏的电压,故热电子以高速撞击阳极靶面。

为防止灯丝氧化并保证电子流稳定,管内抽成1.33×10-9~1.33×10-11的高真空。

为使电子束集中,在灯丝外设有聚焦罩。

阳极靶由熔点高、导热性好的铜制成,靶面上被一层纯金属。

常用的金属材料有Cr,Fe,Co,Ni,Cu,Mo,W等。

当高速电子撞击阳极靶面时,便有部分动能转化为X射线,但其中约有99%将转变为热。

为了保护阳极靶面,管子工作时需强制冷却。

为了使用流水冷却和操作者的安全,应使X射线管的阳极接地,而阴极则由高压电缆加上负高压。

x射线管有相当厚的金属管套,使X射线只能从窗口射出。

窗口由吸收系数较低的Be片制成。

结构分析用X射线管通常有四个对称的窗口,靶面上被电子袭击的范围称为焦点,它是发射X射线的源泉。

用螺线形灯丝时,焦点的形状为长方形(面积常为1mm×10mm),此称为实际焦点。

窗口位置的设计,使得射出的X射线与靶面成60角(图2),从长方形的短边上的窗口所看到的焦点为1mm2正方形,称点焦点,在长边方向看则得到线焦点。

一般的照相多采用点焦点,而线焦点则多用在衍射仪上。

图2 在与靶面成60角的方向上接收X射线束的示意图
自动化衍射仪采用微计算机进行程序的自动控制。

图3为日本生产的Ultima IV型变温全自动组合粉末多晶X射线衍射仪工作原理方框图。

入射X射线经狭缝照射到多晶试样上,衍射线的单色化可借助于滤波片或单色器。

衍射线被探测器所接收,电脉冲经放大后进人脉冲高度分析器。

信号脉冲可送至计数率仪,并在记录仪上画出衍射图。

脉冲亦可送至计数器(以往称为定标器),经徽处理机进行寻峰、计算峰积分强度或宽度、扣除背底等处理,并在屏幕上显示或通过打印机将所需的图形或数据输出。

控制衍射仪的专用微机可通过带编码器的步进电机控制试样(θ)及探测器(2θ)进行连续扫描、阶梯扫描,连动或分别动作等等。

目前,衍射仪都配备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使衍射仪的功能进一步扩展,自动化水平更加提高。

衍射仪目前已具有采集衍射资料,处理图形数据,查找管理文件以及自动进行物相定性分析等功能。

物相定性分析是X射线衍射分析中最常用的一项测试,衍射仪可自动完成这一过程。

首先,仪器按所给定的条件进行衍射数据自动采集,接着进行寻峰处理并自动启动程序。

当检索开始时,操作者要选择输出级别(扼要输出、标准输出或详细输出),选择所检索的数据库(在计算机硬盘上,存贮着物相数据库,约有物相
176000种,并设有无机、有机、合金、矿物等多个分库),指出测试时所使用的靶,扫描范围,实验误差范围估计,并输入试样的元素信息等。

此后,系统将进行自动检索匹配,并将检索结果打印输出。

图3 Ultima IV型变温全自动组合粉末多晶X射线衍射仪工作原理方框图
四、试样准备
实验所测样品如下:
(三种样品的已知信息,制备方法,形态尺寸,选用样品托的高度,放置方法等。

)样品1:
样品2:
样品3:
(参考资料:衍射仪一般采用块状平面试样,它可以是整块的多晶体,亦可用粉末压制。

粉末样品应有一定的粒度要求,这与德拜相机的要求基本相同(颗粒大小约在1-10μm)数量级。

粉末过200-325目筛子即合乎要求),不过由于在衍射仪上摄照面积较大,故允许采用稍粗的颗粒。

根据粉末的数量可压在的深框或浅框中。

压制时一般不加粘结剂,所加压力以使粉末样品压平为限,压力过大可能导致颗粒的择优取向。

当粉末数量很少时,可在平玻璃片上抹上一层凡士林,再将粉末均匀撒上。


五、实验过程
1.教师演示X射线衍射仪的操作过程;
(选用扫描角度范围为:扫描速度为:等等)
2.对已备好样品进行衍射,获取样品的衍射图;
3.学生对衍射结果进行物相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处理曲线,粘贴结果(样品的衍射图)
2.对衍射结果进行物相分析,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

(可能存在的误差及原因)
七、(小结,体会,收获,实验过程及分析中存在问题,不懂之处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