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目录中国企业“加班文化”解析 (1)【案例】 (2)一、司空见怪的加班现象 (2)二、“加班文化”背后的社会原因 (3)1、就业生存压力大是加班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 (3)2、企业竞争力匮乏是加班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 (3)3、企业管理不科学是加班现象泛滥的深层原因 (3)三、对“加班文化”的几种观点 (4)1、加班文化是一种“杀人”的文化 (4)2、加班文化是一种“剥削”的文化 (4)3、加班文化是一种非法的文化 (4)四、现代管理中如何对待加班文化 (5)1、企业不应该倡导“加班文化” (5)2、企业应为加班现象负主要责任 (5)3、通过管理优化提高工作效率 (6)参考文献: (6)【摘要】如今加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成为公司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加班文化也被许多公司上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
本文从企业员工加班的现状及原因入手,浅析现代管理中如何正确对待加班文化。
【关键词】加班压力企业文化科学管理【案例】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才可以延长劳动时间。
”然而,法律的规定被“文化”消解于无形之中。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在许多行业,中国员工的劳动时间几乎已经赶超日韩了。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位专业人士如是说。
而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的一位处长则说:“当加班成为一种‘企业文化’的时候,其负作用正在迅速显现。
”上有“严苛”的企业制度高悬,身边有“先进”的工作榜样,大家为了保住难得的职位,不得不忍耐超时加班之苦,加之来自家庭、社会舆论的对于过度工作的褒扬,共同作用之下,促成了难以逆转的“加班潜规则”。
这个“潜规则”带来的结果是,过度加班的氛围在社会渐渐弥漫,演变成一种共通的“加班文化”。
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42%的劳动者处于超时工作状态。
“拼命加班”成职场“潜规则”。
最近,国内一家门户网站进行了调查。
对于“你经常加班吗?”这个问题,近7000名被调查者中,64%“经常加班”,27%“偶尔加班”。
从每次加班时间来看,2小时以上的多达78%,而超时加班能获得补贴的员工只占17%。
翰德人力资源公司最新调查显示,上海目前有42%的员工每周工作时间超50小时。
无独有偶,上海社科院在同一天公布的“上海市员工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显示,40%的员工对工作表示倦怠。
一、司空见怪的加班现象当今社会,人们对“加班”二字毫不陌生,许多人或多或少地经历着加班。
因为,“加班”在如今这个社会里,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文化,许多企业甚至用加班多少来衡量一个员工的敬业度。
在关系到员工去留与否、加薪与否、升降与否等方面的关键问题上,加班无疑成了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
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 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3》指出,中国七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的边缘,平均寿命从五十八九岁下降到五十三四岁。
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
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些已经造成了公民体质危机。
二、“加班文化”背后的社会原因现在许多上班族用“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疲劳工作的不满。
在他们看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要企业员工不加班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这一切加班泛滥的背后,有着各种深层次的原因:1、就业生存压力大是加班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大,是导致加班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
我国人才问题的一个突出矛盾是,人才短缺严重,结构配置失衡。
由于人才培养和配置方面的不合理,造成了大量高学历的人才大多留在大城市,不少人学非所用。
加之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改革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员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工作做不好就会被淘汰,这促使员工们不得不加班。
另外不断高涨的物质生活水平与消费,刺激了企业员工更高的物质需要。
但正常的八小时工作报酬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现有的物质需求,于是选择通过加班来实现在短期内获取更高报酬的目的。
此外,有些员工的工作能力不强,执行力差,或是不会科学分配时间,许多事情无法在工作时间内有效完成,只有加班。
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以及从国有企业出来的员工,由于以前工作环境和习惯问题,对私企、外企一切以利益为先、讲求高效率的工作模式不适应。
这都造成了他们工作效率低下,使得最终不得不靠加班来保证工作的完成。
2、企业竞争力匮乏是加班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从当今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水平来看,跟西方国家仍有很大的差距,面临着很大的考验。
目前,除了少数企业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竞争力以外,更多的企业是采用增加工作时间来缩短生产周期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
当今企业中“用一个员工, 给两个人的工资, 当三个人使用”,可见企业为了提高利润, 是尽可能地节约生产成本,尽可能多的榨取剩余价值。
从表面上来看,竞争力的确提高了,但从实质上来看,这样的方法绝对不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
这种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员工频繁加班的现状,长此下去,会使员工的工作热情骤减,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3、企业管理不科学是加班现象泛滥的深层原因很多企业几乎是天天加班,这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低下有直接的关系。
企业管理不科学,一些企业某些工作的流程设计的不合理,或流程所涉及到的部门责任不明确,致使重复性工作增多,总工作量就相应增长,只有靠加班来完成。
企业缺乏管理效率,员工的工作效率自然低下,因此企业要完成目标任务,只有靠剥削员工的剩余时间来实现。
工作量分配不均、重复劳动、过高估计自己的生产能力无一不会造成多余的劳动,导致没日没夜的加班。
三、对“加班文化”的几种观点加班已经成为一种“企业文化”了吗?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在很多企业,不辞劳苦、废寝忘食、经常加班的员工常常被当成模范,这些人也总是最受老板的喜爱;相反,谁要是经常按时下班,就会被认为是“不够敬业”,不但自己不自在,而且领导也会侧目……“以经常加班为荣,以按时下班为耻”——虽然工作制度或员工守则都没有这样写,但无形之中却成了支配员工行为的准则。
1、加班文化是一种“杀人”的文化近日,微博上一则关于“普华永道25岁女硕士过劳死”的帖子,短时间内被大量转载,“过劳死”这个词再次成为公众特别是年轻白领热议的话题。
虽然这名女硕士生前所在公司并未承认“过劳死”的说法,但是之前网络和媒体上已经有了太多有关中青年干部、业务骨干甚至劳动模范等因劳累过度死亡的事例。
一时间,许多年轻人感到“人人自危”,有人在网上抱怨“工作很累”、“被加班”……这是一种“杀人”的文化。
由于经常加班,很多职工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据估算,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猝死,劳累、生活不规律等是最大诱因。
2、加班文化是一种“剥削”的文化这是一种“剥削”的文化。
延长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要素,也是违法企业剥削工人最常用的手段。
从这一点上看,“加班文化”只是窃取了企业文化的名字,实际上用的还是古老的榨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办法来达到企业的发展。
加班文化仅仅是用一个时髦、现代的名字给自己赤裸裸的剥削行为盖上一块遮羞布。
所以,加班文化是对真正优秀企业文化的扭曲,是一种伪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约束本来是应该建立在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的,但是“加班文化”已经偏离了这个方向。
它仅仅是用企业文化的约束性来约束员工,而员工并没有产生对加班文化极大的认同。
3、加班文化是一种非法的文化这是一种“非法”的文化。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用人单位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才可以延长劳动时间。
”然而,法律的规定被“文化”消解于无形之中。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可怕的文化。
“文化”是把“软刀子”,它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它杀了人,还会让人“无怨无悔”;它违了法,却会让人“心甘情愿”。
而解决这个问题,仅仅依靠执法部门的干预远远不够。
首要的,劳动者自己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抑制那些“损己利人”的所谓“企业文化”。
四、现代管理中如何对待加班文化1、企业不应该倡导“加班文化”加班不应该成为一种企业文化,它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长期加班,表明管理者的时间管理做得不够好,对企业危害巨大,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从绩效方面来讲,会在整个公司形成人浮于事、办事拖拖拉拉的习惯,使公司的经营效率降低。
加班能比别人付出更多,才能拥有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公司发展不成熟,迫使高层要加班;加班是高层管理者的一种自觉行动,甘心为公司付出。
当加班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便显得“高尚”起来,逍遥于法律约束之外了。
企业管理人员要清醒认识到员工逃避一切加班、忽视必要的工作职责固然是错误的,但变成“上班拼命,下班睡觉”的工作机器,更会与丰富、有益的社会生活隔绝。
常识表明,连续加班会影响生产效率,不仅消磨身体,还会导致员工步入思维和文化的真空。
只有将企业的价值观和员工的所求很好地结合,才能让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否则光靠加班的方法只能让员工心生厌恶,反而影响了效率,造成没必要的内耗,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真正靠着“加班文化”从小发展到大。
管理者在管理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加班对企业的利弊,并对之进行权衡。
2、企业应为加班现象负主要责任企业是加班的发起人,实施主体,在加班这个问题中,企业应该负主要的和直接的责任。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发展不仅是发展老板、资本家,也有发展劳动者,发展社会幸福的责任。
但调查中,只有1/4企业重视员工的健康问题,而大多数企业则对此“并不在乎”。
随着加班成了普遍现象,必然会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的失落。
若企业的社会责任失落了,必然引起社会经济不健康发展的危机。
因为若企业存在长期的、经常性的加班必然影响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于是社会经济就必然走上血汗发展之路,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会在知识经济时代被挤入深渊。
企业应实施科学管理。
企业的工作流程完全可以合理设计或进行持续改进,以及明确规定各部门或各个人员的责任,使职位和职权相一致。
这样,企业的管理透明度高,各环节的衔接流畅,重复性工作减少或消除,效率自然提高,也就无需加班。
3、通过管理优化提高工作效率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加班,企业管理者应该多下功夫。
首先,解决企业管理环节繁多,工作量分配不均的问题。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企业特点,建立或改善管理模型,制定管理制度,尽量减少或取消不必要的管理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