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班姓名分数新高三复测地理试题2015.6一、单项选择题(4×15=60分).该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地区有一段长城遗址,其位置最有可能位于()A.A—B段B.C—D段C.E—F段D.G—H段2人们在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看不到古长城遗址的是()A.甲B.乙C.丙D.丁3图中陡崖的最大高差均为()A.450 B.449 C.200 D.199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为陆地),O为极点,点A、B均位于赤道上。
①~⑧表示气候类型。
读图回答4~5题。
4.属于同一种气候类型的是()A.①和⑧B.②和⑤C.③和⑥D.④和⑦5.气候类型⑦所在大陆为()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下图是某海区的海水深度等值线(单位:米)分布图。
据此回答6~7题.6.甲处的地形最可能是()A.大陆架B.海沟C.海岭D.洋盆7.图示海域()A.位于太平洋东侧,有寒流B.位于太平洋西侧,有暖流C.位于印度洋东侧,有寒流D.位于印度洋西侧,有暖流被称为绿色能源的风能发电已成为世界优先发展的新能源之一,图1为世界某地风能发电的风车景观图。
读图,回答8~9题。
图1图28.风车叶片迎风可以得到最佳动能,若此风车叶片朝向为西南方,则该风车最有可能位于()A.西欧平原B.巴西高原C.江苏沿海D.印度半岛9.图2为“陆地与海上风速剖面比较图”,据图判断,为了有效利用风能发电,应使安装发电装置的风塔高度()A.海洋上高于陆地上B.海洋上和陆地上相同C.陆地上高于海洋上D.据图判断依据不足下图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状况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德国人口总量和增长量最低B.美国人口增速和增长量最高C.印度人口总量和增速最高D.沙特阿拉伯人口总量最低而增速最高11.上述四个国家中环境承载力最小的国家是()A.沙特阿拉伯B.美国C.德国D.印度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海域沿岸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其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是()A.港口众多且均为不冻港,海运便利B.资源丰富,如煤炭、石油、铁、海盐等C.农业基础好,无酸雨危害D.邻国较多,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13.乙海域东侧的半岛()A.海洋性气候显著1B.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C.处在板块的生长边界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均丰富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三种符号分别代表美国三种农作物的分布,这三种图例△●○对应的农作物依次是()A.小麦、玉米、棉花B.玉米、蔬菜、水稻C.大豆、甜菜、蔬菜D.甜菜、小麦、棉花1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为地中海气候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二、综合题(40分)16.下面两幅图,左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右图是左图中M、N两地区的年降水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1)简述甲国图示河流上下游径流量差异,结合右图中M、N两地区的年降水量,从气候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8分)(2)根据图示推测棉花种植业在甲国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其原因。
(8分)(3)比较分析①②两地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轻重。
(4分)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分)材料一拉布拉多半岛是北美洲最大的半岛,为海拔300~900米的低高原,东南以贝尔岛海峡与纽芬兰岛相隔。
纽芬兰岛面积11.1万平方千米,布满星罗棋布的渔村,全岛约1/3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同渔业生产有关,但到20世纪90年代,鳕鱼数量急剧下降。
材料二下图为拉布拉多半岛和纽芬兰岛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
(1)分析拉布拉多半岛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5分)(2)纽芬兰岛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比较纽芬兰渔场与秘鲁渔场形成原因的异同。
(5分)(3)分析20世纪50~60年代以前纽芬兰岛的主要产业结构状况。
(5分)(4)20世纪50~60年代后,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船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
分析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对当地资源开发的影响。
(5分)2参考答案1-3解析:第1题,长城主要建于山脊地带,故A—B段等高线“凸低为高”为山脊。
C-D段“凸高为低”为山谷;E -F段“凸高为低”为山谷;G-H段等高线分布较稀疏,为缓坡。
第2题,分别连接图示的甲乙丙丁与A—B处,图示丙处到A—B处有一山脊阻挡,故可能看不到长城遗址。
第3题,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为(n-1)d≤h<(n+1)d。
答案:1A2C3D4-5解析:第4题,①⑧可能均为热带雨林气候。
该部分陆地应位于南半球,⑤为冰原气候。
第5题,结合图示,从海陆位置来看,⑥⑦⑧位于南美洲答案:4.A 5. B6-7解析:第6题,甲处海水深度较浅,西北和东南方向海水深度变深,且甲处所在地形呈东北—西南走向,可判断其海底地形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条带状高地,最可能为海岭,C项正确。
大陆架水深在200米以内,A项错;海沟是水深比两侧深的地区,B项错;洋盆是中间低而四周高的地区,D项错。
第6题,图示海域位于30°N,140°E附近,位于中低纬副热带海区的太平洋西侧、亚欧大陆的东岸,洋流性质为暖流,B项正确。
.答案:6C7B8-9解析:第8题,风车叶片朝西南,可见是为了正面承受西南风的动力,四个选项中只有西欧平原常年盛行西南风。
第9题,读图可知相同高度,陆地风速小于海洋。
答案:8.A9C10-11解析:第(1)题,沙特阿拉伯人口总量最低,德国人口增长量最低,印度人口增长量最高,沙特阿拉伯人口增速最高。
第(2)题,沙特阿拉伯气候干旱,降水少,自然环境最为恶劣,故环境承载力最小。
答案:10D11A12-13解析:甲海域是渤海,其沿岸是我国的环渤海经济区,资源丰富是其最有利的条件;乙海域东侧的半岛是朝鲜半岛,属于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森林、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12. B 13.D14-15解析:第1题,甜菜生长于气候温凉的地区,分布于美国的北部,棉花对光热的要求较高,分布于美国的南部,小麦主要分布于美国的中北部地区。
第2题,乙地区位于美国30°N~40°N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14.D15.B16.解析:第(1)问,读图可知甲图所示河流上游降水较多,与西南季风的吹拂有关;下游降水少,与副高的控制有关,故径流量上游大,下游小。
第(2)问,棉花喜光、耐旱,适合布局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第(3)问,①地位于波斯湾出海通道上,石油泄露较严重;②地位于印度河的入海口上,有淡水的稀释作用,石油污染较轻。
16. 答案:(1)差异:上游径流量大,下游小。
原因:南部(下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稀少;加之森林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气候干旱。
北部(上游)受西南季风影响,夏季降水较多(山地迎风坡多降水),山地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融水的补给。
(2)分布规律:沿河分布,北部分布面积较大。
原因:沿河分布,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北部降水多,河流径流量大,位于河流出山口,冲积形成的土壤疏松肥沃,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3)①②两地都位于世界石油海洋运输的必经之地,存在海洋污染问题。
①地因地处波斯湾产油区的外运必经航道,且海区封闭,石油污染严重;②地处河口,受陆地径流的淡水稀释,且海区相对开阔,石油污染较轻。
1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渔场的成因、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第(1)问,拉布拉多半岛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河流落差大;二是河流流量大。
第(2)问,两渔场均为鱼类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饵料,纽芬兰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的形成是离岸风导致的。
第(3)问,20世纪50~60年代以前纽芬兰岛居民主要从事与渔业相关的产业,即捕捞、加工和销售。
第(4)问,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对区域资源开发的有利影响有增加捕捞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鱼产品的质量,扩大产品的销售市场;不利影响是加速渔业资源枯竭,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17.答案:(1)拉布拉多半岛中部高、四周低,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落差大;位于50°N~60°N,多气旋雨与锋面雨,降水较丰富,季节变化较小,河流流量稳定,水力资源丰富。
(2)相同:海底的营养盐类到达海水表面,有利于浮游生物繁衍,为鱼类提供充足的饵料。
不同:纽芬兰渔场是在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的海区,由冷暖海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垂直运动而形成的;秘鲁渔场的形成是由于秘鲁沿岸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表层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向西北流,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则由深层的海水上涌来补充,营养物质也随之上泛。
(3)纽芬兰岛周围海域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当地居民发展捕捞、鱼产品加工、鱼类产品销售等产业。
(4)加大了鱼类的捕捞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了鱼产品的质量,扩大了产品的销售市场;但捕捞的速度超出了资源的更新速度,使渔业资源日趋枯竭,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