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溶性。
呋喃、噻吩、吡咯分子中杂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因参与组成环状共轭体系,失去或减弱了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可能性,致使它们都较难溶于水。
但吡咯因氮原子上的
氢还可与水形成氢键,故水溶性稍大。
三者水溶性顺序为:吡咯(1∶17)>呋喃(1∶35)>噻吩(1∶700)。
(2)环的稳定性。
呋喃、吡咯对氧化剂(甚至空气中的氧)不稳定,特别是呋喃可被氧化开环生成树脂状物;噻吩对氧化剂比较稳定,但在强氧化剂,如硝酸的作用下也可开环。
三种杂环化合物对碱都稳定,对酸的稳定性则不同。
噻吩对酸比较稳定,吡咯与浓酸
作用可聚合成树脂状物,呋喃对酸很不稳定,稀酸就可使环破坏,生成不稳定的二醛,并
聚合成树脂状物。
这是因为杂原子参与环系共轭的电子对能不同程度地与质子结合,从而
部分地破坏了环状大π键,导致环的稳定性下降。
(3)酸碱性。
三个化合物中,噻吩和呋喃既无酸性,也无碱性;吡咯从结构上看是一个仲胺,应具有碱性,但由于氮上的未共用电子对参与构成环状大π键,削弱了它与质子
的结合能力,因此吡咯的碱性极弱(p K=0.4),比一般脂肪仲胺(p K≈10)的碱性弱
得多,它不能与酸形成稳定的盐,可以认为无碱性。
另由于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参与
环系的共轭,致使其电子云密度相对减小,氮原子上的氢能以质子的形式离解,所以吡咯
显弱酸性(p K=17.5)。
它可以看成是一种比苯酚酸性更弱的弱酸,能与固体氢氧化钾
作用生成盐,即吡咯钾。
这个钾盐不稳定,相对容易水解,但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与许多试剂反应,生成一
系列氮取代产物。
例如:
吡咯的氢化产物──四氢吡咯不含有芳香共轭体系,氮上的未共用电子对可与质子结合,因此碱性大大增加,与一般脂肪仲胺碱性相当。
(4)化学性质。
呋喃、噻吩、吡咯均属多π芳杂环,环中π电子云密度大,亲电取
代反应活性比苯高,但由于它们对酸的稳定性不同,故反应条件和苯有差异。
另由于三个
化合物的芳香性比苯差,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加成反应,如催化加氢、Diels-Alder反
应等。
①磺化。
三个化合物中噻吩对酸较稳定,可直接用浓硫酸作磺化剂,反应在室温下就
可进行:
苯在相同的条件下很难发生反应,因此,常利用这个性质上的差异从粗苯中除掉噻吩。
其方法是在室温下反复用浓硫酸洗涤粗苯,磺化的噻吩可溶于浓硫酸,而苯不溶于浓硫酸,分离后即可得到无噻吩的苯。
这一方法同样可用于噻吩的提取、纯化。
因为噻吩-2-磺酸可经水解而去掉磺酸基。
呋喃、吡咯不能直接用浓硫酸磺化,需采用吡啶的SO加成物作磺化剂进行反应。
②硝化。
硝酸是强酸,又是强氧化剂,因此三个化合物都不能直接用硝酸硝化,而需
采用硝酸乙酰酯作硝化剂,这是一个温和的非质子硝化剂,反应应在低温下进行。
③卤代。
三个化合物都非常易于发生卤代反应,通常都得到多卤代产物,控制反应条
件也可使生成一卤代产物为主。
例如:
④付-克酰化反应。
呋喃、噻吩、吡咯均可发生付-克酰化反应,得到α位酰化产物。
例如:
从以上所举反应实例可以看到,呋喃、噻吩、吡咯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取代基一般都
进入α位,而少进入β位,这是因为α位的π电子云密度较β位高,更易受到亲电试剂的
进攻。
这种现象也可以用共振论加以解释。
以吡咯的硝化为例,反应时,—NO可进攻β
也可进攻α位,进攻β位得到的正碳离子中间体是两个共振结构(Ⅰ与Ⅱ)的共振杂化体;进攻α位得到的正碳离子中间体是三个共振结构(Ⅲ、Ⅳ、Ⅴ)的共振杂化体,即有三个
共振式参加共振。
参加共振的共振式越多,说明正电荷的分散程度越大,共振杂化体就越
稳定。
所以在α位反应得到的中间体正碳离子比较稳定,稳定的中间体其过渡态能量低,
反应速度快。
因此这三种杂环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均容易在α-位发生:
⑤加成反应。
三个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加成,其中呋喃的反应活性较高,吡
咯次之。
例如:
噻吩含硫,易使催化剂中毒而失去活性,所以其催化加氢较困难,需使用特殊催化剂。
例如:
呋喃、吡咯还可作为双烯体,与亲双烯体,如丁烯二酸酐,发生Diels-Alder反应,生成相应的产物,噻吩不能发生这一反应。
例如:
⑥显色反应。
呋喃、噻吩、吡咯遇到酸浸润过的松木片,能够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例如,呋喃与吡咯遇到盐酸浸润过的松木片分别显深绿色和鲜红色;噻吩遇蘸有硫酸的松木
片则显蓝色。
这种反应非常灵敏,称为松片反应,可用于三种杂环化合物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