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括文章内容专题

概括文章内容专题

第十二讲概括文章内容专题概括文章的内容是我们整体理解文章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记叙文阅读有明确规定,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理清思路,是对文章情节的把握;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这两个考点都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回答,都是理解和把握记叙文作品的前提和关键,因而在历年的记叙文阅读中,绝大部分省市都涉及了这些考点。

题型既有简答题,又有填空补充故事情节题。

主要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解答题 2、文中写了关于……的几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3、本文以……为线索,叙述了哪几件事?补充故事情节:4、按照文章内容填写表格一、基础知识文章六要素:二、方法方法一:六要素提炼法:1、一件事:六要素归纳法记叙文的段意可以六要素为据进行概括。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谁为了/因为/想……,做了……,结果……例题精讲拔苗助长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他天天扛着锄头去田里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稻苗,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

他望着大得好像没有边的庄稼地,不禁一阵焦急又涌上心头。

他自言自语地说:“稻苗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

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

“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

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

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稻苗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划着。

“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也顾不上说完,就赶紧提了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

可是已经晚了,稻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1.仔细阅读,完成填空。

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练习】一间改变命运的房间①很多年前,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有一对老夫妇走进旅馆的大厅向柜台定房。

②“很抱歉,”柜台里的人回答说,“我们饭店已被参加会议的团体包下了。

往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都会把客人介绍到另一家饭店,可是这次很不凑巧,据我所知,另一家饭店也客满了。

”③他停了一会,接着说:“在这样的晚上,我实在不敢想象你们离开这里却投宿无门的处境,如果你们不嫌弃,可以在我的房间住一晚,虽然不是什么豪华套房,却十分干净。

我今晚就在这里完成手边的定房工作,反正晚班督察员是不会来了。

”④这对老夫妇因为造成柜台服务员的不便,显得十分不好意思,但是他们谦和有礼地接受了服务员的好意。

第二天的早上,当老先生下楼付住宿费的时候,这位服务员依然在当班,但他婉拒道:“我的房间是免费借给你们住的,我全天在这里,已经赚取了很多额外的钟点费,那个房间的费用本来就包含在内了。

”⑤老先生说:“你这样的员工,是每个老板梦寐以求的,也许有一天我会为你盖一座旅馆。

”⑥年轻的服务员听了笑了笑,他明白老夫妇的好心,但他只当它是一个笑话。

⑦又过了好几年,那个柜台服务员依然在同样的地方上班。

有一天他收到老先生的来信,信中清晰地叙述了他对那个暴风雨夜的记忆。

老先生邀请柜台服务员到纽约去拜访他,并附上了一张来回的机票。

⑧几天之后,他来到了曼哈顿,于坐落在第五大道和34街之间的豪华建筑物前见到了老先生。

老先生指着眼前的大楼解释道:“这就是我专门为你盖的饭店,我以前曾经提过,记得吗?”⑨“您在开玩笑吧?”服务员不敢相信地说,“你把我搞糊涂了!为什么是我?您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年轻的服务员显得很慌乱,说话略带口吃。

⑩老先生很温和地微笑说:“我的名字叫威廉·渥道夫·爱斯特。

这其中并没有什么阴谋,因为我认为你是经营这家饭店的最佳人选。

”11 这家饭店就是著名的渥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的前身,而这个年轻人就是乔治·伯特,他是这家饭店的第一任经理。

12 尽可能真诚地帮助更多的人赢得成功,成功就会来陪伴你。

生活常常就是这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二):多件事考题形式:文中写了关于……的几件事,请分别概括出来。

答题格式: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注意:若是三件以上,一般只答出“谁做什么”即可解题步骤:1、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想一想一共写了几件事?2、分别概括每件事的内容3、先找主人公(三):小标题小标题是对一段(或一个自然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一般用词语标出,有时也用字数相同的短语标出。

加小标题往往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进行。

答题方法:第一步,认真阅读全文,概括出段意;第二步,提取关键词(人物+经过或者人物+结果),对段意再进行高度概括;第三步,调整格式。

答题格式:(谁)做了什么或者谁怎样了例题精讲摆渡的老哑巴那河,蜿蜓在山林间,它是小镇的命脉,是小镇人与外界惟一的沟通渠道。

那船,沧桑中透着古朴,它是小镇惟一的交通工具。

正因为有了那河,那船,才有那摆渡人感人的故事。

蓬乱的头发,细小无神的眼睛,扁塌的鼻子,很不成比例地镶在一张皱巴巴的脸上—他的确很丑,再加上天生不会说话,人们都叫他“老哑巴”。

不知什么时候,老哑巴成了小镇上惟一的摆渡人。

他默默接过许多人都不愿意拿的撑竿,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趟一趟地迎接着小镇的乡亲,从不间断。

那个古老的开满无名野花的渡口,印满了他蹒跚的脚印。

老哑巴的工作,没有丝毫报酬,他也从无要求,人们都说他“傻”。

那天,我和村民一起来到渡口,老哑巴孤独地坐在野花丛中呆呆地望着天。

“老哑巴!开船了!”村民一声吆喝,他嘴里“呀呀”应着,很利索地解下绳子撑开了船。

船慢慢行着,两岸的芦苇和马尾草摇在微风中。

我为了免睹老哑巴的尊容,特意做到船尾,静静地戏着水。

不料,一不小心,新买的拖鞋掉到了河里,我急得大叫,因为那是妈妈早晨买的,丢了肯定会挨骂的。

正在这时,老哑巴纵身跳进了河里,一会儿拖鞋便被丢到了我手上,我当时激动的快哭了,竟然顺口说了句“谢谢老哑巴”。

村民哈哈地笑着,弄得我颇有几分尴尬。

今年春天,我又来到那个小山村,可不见了老人的影子。

几天后,我从乡民口中听到了关于老人不平凡的故事。

那位聋哑摆渡人,搭救一个落水儿童时,终因体力不支,静静地安息在伴随他渡过千万次船的河里。

当我再一次走过这个渡口的时候,对老人的感受是那么的深刻,是这条河让我看到了他美好动人的一面。

静静地站在渡船上,我在心里轻轻地说:“老伯伯,谢谢您!”1、文章共写了几件事?请为每件事取个小标题。

(3分)方法二:摘句法直接摘录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作为解题答案。

适用范围:用原文语句回答题目过渡句摘句法中心句方法三:段意合并法1、给文章划分段落2、概括每段段落的内容3、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他注意事项:1、注意提取文章的基本要素和要点2、注意文章各段各层的中心句、主旨句3、注意文中表总结的词语和表思路的、过渡性的提示语句、注意文章的议论抒情句题型二:按照文章内容填写表格又到腊肉飘香时①又听冬风吟,又见雪花飘。

冬天的被窝就像磁铁,充满了吸引力,可一股醇厚的肉香却势不可挡地把我拽了出来。

②是腊肉!我惊叹这如此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寻香而去,我发现阳台上竟然高高地挂着四大块腊肉,想必是母亲从老家带来的吧。

③小时候,住在山村里,每到年底,家家户户宰猪,腌肉,整个小山村里到处飘荡着腊肉的香味。

在我的印记里,腊肉同雪、冰、年一样,是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时候,我甚至固执地以为,如果没有腊肉,就没有冬天,更没有年。

④做腊肉时,大人们用大板刀砍下几块新鲜猪肉,抹上点儿盐、花椒、葱末,然后用铁钩挂在屋檐下,风吹日晒半个月左右,取下来便成了最为普通的腊肉。

倘若遇到霜降或遭遇大雪,幸得大自然的恩泽,这腊肉便更多了几分天然的味道。

⑤《易经》记载:“晞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

”就是说,在太阳底下晒,再用柴火烟熏火烤,才能得到真正的腊肉。

两千多年来,这个小山村世代按照《易经》里的法子在传承着这乡间的美味。

乡亲们用房前屋后的松柏枝熏烤过的腊肉味道更浓。

大人们点燃松柏枝“噼里啪啦”地熏肉,小孩儿们则在一旁佯装干活,往火堆里加枝,其实个个都想闻闻肉香解解馋。

那个年代,一年到头也难得吃到几次肉。

⑥随着火势的加大,肉里的油不断溢出,一个劲儿地往外冒,再顺着光滑的肉皮,缓缓地往下滴,滴到柴火堆里,便发出“吱吱”的声响,火苗也就更大、更旺。

为避免焦糊,熏肉要不停地翻转,直到熏得发黄。

熏过之后再挂到墙上或重新挂回屋檐继续风吹日晒,就成了真正的腊肉。

⑦尽管每家都有腊肉,但数量不多,总的来说,还算是稀货和贵重食品。

所以谁家办个喜事儿,来了贵客的,没了腊肉,便向邻居家借,但一定要还,否则“借了不还,再借就难”了。

当然,也免不了归还时的客气推搡。

有时候不小心把肉掉在地上,倘若正好有人经过,便可以白捡了去,他们也无话可说,这也算是一种有趣的风俗吧。

⑧腊肉的香味实在太诱人,失窃的事也时有发生但并非真正的毛贼作祟,而都是自家的孩子为解馋而为。

偶尔我们几个小伙伴会轮流从自家屋檐下“偷”上一块腊肉,然后一起躲进林子里,找块空地,拾些干柴,支个架子,就开始烤肉吃,味道香极了。

但也正是这个香味经常“出卖”我们,时常招来几里开外的家人。

倘若谁家父母要把孩子带回去,人可以走,但肉要留下。

如此这般,父母便不舍得,情愿让自己的孩子也饱食一顿。

这其实是我们冥思苦想出来,颇为得意的一良策。

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年春节没有回家,父母便从偏远的山区,通过邮局给我寄来了两大块腊肉。

我和几个同学用电炉子煮着吃,满楼道里弥漫着腊肉的香味,竟然好几次把宿舍看门的大爷给引来了,还带了酒非要同我们干两盅。

吃着腊肉,喝着小酒,才算解了我的思乡之苦啊。

⑩又到腊肉飘香时,家乡的小山村,恐怕早已到处是松柏枝“噼里啪啦”熏肉的景象了吧。

(1)文章⑤-⑨段回忆了与“腊肉”有关的生活,仿照示例,在括号内依序填入相应的内容。

晒腊肉→()→()→偷腊肉→()(2)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冬天的被窝就像磁铁,充满了吸引力,可一股醇厚的肉香却势不可挡地把我拽了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