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临床科室要准备的

各临床科室要准备的

各临床科室要准备的资料1、科室情况介绍2、科室“十二五”规划3、科室工作计划(2010、2011、2012)4、科室工作总结(2010、2011)5、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2010版、2011版、2012版)6、优势病种的疗效分析、总结、优化(2010版、2011版)7、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8、一级质控成员名单9、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控制制度10、应急管理制度11、传染病管理制度12、医疗风险预警机制13、医疗技术损害预警机制14、非计划再次手术管理制度与流程(手术科室)15、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手术科室)16、医患沟通制度17、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手术科室)请各科室在6.1前将资料电子版交医务科相关附件为参考资料要有自己的内容附件1:临床科室情况介绍附件2孝感市中医院××科发展规划一、发展方向二、主要目标(说明:三年的工作目标)三、建设内容1、文献整理2、诊疗规范3、基础研究(含:科研课题、论文发表)4、梯队建设(含:人才培养和培训)5、学术交流(含:承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基础设施建设(含:设备配备、病床设置等)7、信息建设……四、关键指标1、临床疗效2、评价标准注:1、标题可改为:湖北省“十一五”重点专科或湖北省“十五”重点专科、孝感市“十一五”重点专科附件5诊疗方案样式不寐的诊疗方案一、中医病名:不寐二、西医病名:失眠不寐(insomnia)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相当于西医的失眠症。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轻者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安、多梦。

(3)经各系统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有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

难以入睡、睡眠浅,易醒、多梦、早醒。

无睡眠感。

亦有多梦、、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或彻夜不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诊断为不寐。

2、西医诊断标准(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

(2)心理上极度关注失眠,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

(3)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

(4)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二)症候诊断1、肝郁化火主症: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

次症:口渴喜饮,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痰热内扰主症:不寐头重,痰多胸闷,恶食嗳气。

次症:吞酸恶心,心烦口苦,目眩。

舌脉:苔腻而黄,脉滑数。

3、阴虚火旺主症: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

次症: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

舌脉:舌红,脉细数。

4、心脾两虚主症: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

次症:饮食无味,面色少华。

舌脉:舌淡,苔薄,脉细弱。

5、心虚胆怯主症:不寐,多梦易惊,心悸胆怯,遇事善惊。

次症:气短倦怠,小便清长。

舌脉:舌淡,苔薄,脉弦细。

四、治疗方案(一)中药治疗(1)肝郁化火治法疏肝泻热,佐以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味: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

加茯神、龙骨、牡蛎以安神;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郁金、香附等以疏肝解郁。

(2)痰热内扰治法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方药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味:半夏、橘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生姜。

加黄连、山栀。

若心悸惊惕不安者,再加珍珠母;痰湿阻滞胃气不和者加神曲、山楂、来菔子。

(3)阴虚火旺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加味: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芍药。

加柏子仁、酸枣仁。

若心火旺为主见心烦不寐,口舌生疮,可用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心阴虚为主者可用天王补心丹。

(《摄生秘制》:生地黄、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

(4)心脾两虚治法补益心脾,以养气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党参、白术、黄芪、茯神、酸枣仁、龙眼、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5)心虚胆怯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茯苓、茯神、远志、人参、石菖蒲、龙齿。

(二)针灸治疗1.体针(1)不寐:以养心安神为主,根据辨证选取所属经脉原穴或背俞穴,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或针灸并用。

主穴:神门、三阴交。

配穴:肝郁化火,肝阳上亢配肝俞、间使、太冲;阴虚火旺,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溪;心脾两虚配心俞、厥阴俞、脾俞;心胆虚怯配心俞、胆俞、大陵、丘墟;脾胃不和配胃俞、足三里。

不寐选神门、心、脾、肾、皮质下;多寐加肾上腺。

埋压王不留行籽,使局部有酸胀感,每日自行按压数次,3-5日换籽。

(三)专药专方1、单味药:(1)酸枣仁:研末,每次服用1.5~3g睡前吞服。

养心安神,主治心肝血虚之虚烦不寐。

(2)灵芝:10~15g煎服,或研末1.5~3g睡前吞服,或制成片剂、胶囊。

养心安神,补气益血,适用于心气血虚之不寐。

2、中成药:(1)朱砂安神丸适用于心火旺心神不宁者,1丸/次,2~3次/日。

(2)归脾丸(浓缩剂)适用于心脾两虚者,8丸/次,3次/日。

(3)补心丸(天王补心丹)适用于心阴虚者,3~9g/次,3次/日。

(4)肾气丸(浓缩剂) 适用于肾阳虚衰者,8丸/次,3次/日。

(四)预防与调护1、预防要点弄清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特点和规律。

调摄精神状态,使心情舒畅,劳逸结合,调整和改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体育运动。

戒除烟酒,睡前不喝茶、咖啡等饮料。

2、调护要点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及时治疗相关疾病。

对失眠患者要针对病因,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进而消除紧张和忧虑。

睡前不喝茶、咖啡及兴奋性饮料。

嗜睡与阳气不足、阳气郁闭关系密切,故勿居潮湿之地,饮食要节制肥甘厚味,选清淡而营养丰富的食物。

五、难点分析不寐一病除部分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外,大多属病程较长,病情复杂者,治疗难以速效。

且病因不除或治疗失当,易使病情更加复杂,成为顽固性失眠,又容易产生其他变证和坏证,治疗难度增加。

属心脾两虚证者,如饮食不当或过用滋腻之品,易致脾虚加重,化源不足,气血更难;又食滞内停,往往导致虚实错杂。

属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者,如病情加重则成狂或癫之势。

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证候疗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5%>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70%>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二)评价方法有效性评价指标(1)主症变化情况如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白天精神状态,(2)次症变化情况(情绪状况及全身状况及舌脉象变化分析)至少治疗前后各记录一次。

(3)证明本病疗效的睡眠评测检查。

附件6疗效评价、总结、优化样式(参考他们的大标题)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重点病种痴呆病疗效评价及总结(2009年度)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在前期主攻病种诊疗方案梳理的基础上,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和协作分组开展了诊疗方案临床验证工作。

我院脑病专科加入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中心牵头的中风病协作分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由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牵头的失眠协作分组、由南方医院脑病专科牵头的头痛协作分组方案验证工作,并按照协作组工作安排积极主动参与验证工作,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我脑病专科参加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主持的国家十五攻关“急性缺血中风辩证规范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课题获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证书编号:200801-05LC-21)。

(详情见附件一)目前,脑病科是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缺血中风综合防治方案和疗效评价的示范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和2010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金项目“中医防治中风病技术转化与社区推广研究”课题的主要参加单位。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科诊断疗效标准》治愈:0%显效:8%有效:72%未愈:20%(二)疗效分析本专科诊疗方案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痴呆病防治指南》进行诊断,目前采用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相对规范。

大约60%~80%患者为肾虚痰浊血瘀证,补肾益气、活血祛瘀、豁痰开窍法是本专科针对该证候选用的共同治疗方法。

2009年对3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补肾益气、活血祛瘀、豁痰开窍法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60%。

在痴呆的治疗中,目前本专科根据病程不同阶段而采用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内科基础治疗同时,根据病情和证候选择静脉用药、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针灸、食疗及康复训练等多种干预措施,同时强调规范护理和调摄。

我专科的护理措施中包括了现代整体护理内容,并强调应涵盖生活起居、饮食、气候和精神调摄等,重视心理调摄,但中医特色的发挥尚显不足,缺乏将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与现代整体护理模式有机地结合。

三、难点分析中医对于痴呆的研究起步较晚,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 作为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的老年期痴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有关该病中医研究报道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但目前个案报道多,几乎未见大系列病例和多单位验证的研究,结果大多难以重复而且由于大多数研究未采用严格科研设计,未采用对照方法,结果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

所以,这些研究资料所能提供的经验还十分有限。

尽管中医古代文献中不乏有关痴呆或类似痴呆症状的描述,但是在这些文字中,很难找到有关痴呆的年龄界定,发病因素也多为精神刺激,与现代医学的痴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外,现代人在生存环境、体质素养、文明程度等方面也明显与古人不同。

因此,古代中医文献所能提供的理论依据也十分有限。

再者由于老年期痴呆本身具有病程绵长, 呈渐进性发展的特点, 远期疗效和药物的稳定性都不易观察。

因此,也给真实评价药物的作用带来困难。

四、解决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痴呆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

五、解决措施通过通过中医流行病学调查, 总结分析痴呆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

在研究过程中, 不仅要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 而且还应当注意紧密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如肾虚、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及七情所伤等在老年期痴呆发病中的作用,设计出具有中医特点的统计表, 争取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