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州一模答案

德州一模答案

参考答案
一、(15分)
1.B(A.初衷不改 C.福祉 D.广袤苍穹)
2.C(“斑驳”形容色彩杂乱,“斑斓”形容灿烂多彩;“如愿”,符合愿望;“如意”,符合心意。

“站”,常用于口语;“立”,常用于书面语。


3.B(第一个横线处所在位置是一个比喻句,从上文来看,本体是“村庄”,那么喻体应为“女子”,所以可排除CD两项。

第二个横线处从前后句语意看应以“山峦”为主语,由此可排除A项。


4.C(A.“休戚相关”指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这里应用“息息相关”。

B.“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

这里应用“不胜其烦”。

D.“如获至宝”好像得到极珍贵的宝物。

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这里望文生义。


5.D(A.句式杂糅。

改为“深受市民喜爱”或“深为市民所喜爱”。

B.成分残缺,“进入了应用发展”后添加“的新阶段”C.语序不当,“滋生”与“泛滥”位置互换)
二、(9分)
6.D(无中生有,“增强世界对中国历史的敬畏感,提升综合国力”原文没有)
7.A(B.范围扩大,文中只是说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C.强加因果;D.曲解文意,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是因为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
8. C(《功夫熊猫》《花木兰》获得成功证明了中华文化元素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


三、(12分)
9.B(置:放弃)
10.A(介词,用。

B.表被动/向 C.助词,的/主谓之间 D. 表承接/表转折)
11.D
12.C(“削减三公职权,把重任归于台阁”光武帝时便开始了)
四、(24分)
13.(1)这三个人,难道向来就拥有忠诚的名声吗?只不过是高祖把自己的心和他们的心放在一起,别人不能挑拨关系从而事情就能成功了。

(6分。

要点:“是”“素”“著”“置”“济”句意各1分)
(2)所以君主把人当作猪狗来蓄养,人的行为就像猪狗一样;把人当作国士来对待,人们也用国士的标准来振作自我。

(4分。

每句1分)
14.(1)①慵怠无力。

香消烟冷,无心再焚;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髻鬟蓬松,无心梳理;宝镜尘满,无心拂拭;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

②内心愁苦。

与丈夫的离愁欲说又不忍说,甘愿把痛苦埋藏在心底,由自己默默忍受,更可见对丈夫的挚爱深情。

③容颜消瘦。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写近来自己因离别而日形消瘦,但却不直接说出,含蓄蕴藉。

(4分,形象特点和分析各1分,答出两点即可。

分析不必面面俱到)(2)①直抒胸臆。

开头一句采用叠字以加重语气,极写词人留人不住的失望之情,“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②用典。

用“武陵人”和“秦楼”的典故,既写出了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出了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

③移情于景(拟人)。

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

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

(4分,手法和解释各1分,答出两点可的满分。

从叠词、夸张、顶真等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意思对也可)
15.(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五、(12分)
16.引力波是有质量的物体被加速时产生的一种能以光速传播且在真空中传播不易发生衰减的时空波动。

(4分,“时空波动”1分,三个修饰语各1分)
17.①皎洁而柔和;②柔软的,诗意的,那里是个人心灵栖息的港湾。

(4分,每处2分)
18.(1)大多数人承认读书作用大,但近八成人每周读书不足3小时。

(2)工作生活压力大或没兴趣是市民不读书或少读书的主要原因。

(4分,每条2分)
六、(18分)
19.交代了“他”父母的身份和生活环境,暗示了老人的品质;(2分)点出了“他”孝敬父母的心理,为下文“他”与父亲在尽孝问题上的分歧做铺垫。

(2分)
20.(1)运用细节(动作)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攀比心理的不满以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2)运用环境(景物)描写,衬托出我与父亲亲切交流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4分,每句2分,手法和效果各1分)
21.(1)作为农民:①吃苦耐劳;②朴实本分;(2)作为父亲:①关爱儿子的成长;②心中有大爱。

22.示例:①是“他”。

(1分)②小说的题目“孝心”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孝心”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2分)③“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他的“孝心”代表了许多人的心愿,同时,在他身上寄寓了小说的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3分)(回答主人公是“父亲”也要涉及情节、人物形象、主旨三方面阐述理由)
七、(60分)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君王把委任官员作为难事,大臣把尽职看成重要的事。

委任的担子越重要求他的越多,这是可以的;委任的担子很轻要求他的却很多,这是不行的。

我也没有什么见识,请让我用汉朝的事情说明这个道理。

高祖任命官员时,可以委任的才委任,应该罢黜的就罢黜。

至于每个人的自身,才能有长有短,选取他的长处不计较他的短处;情义有忠诚有虚假,相信他的忠心而不怀疑他的虚假。

他的意思是说:“我因为某人擅长某事才用他,在其他方面即使不擅长有什么妨碍呢?我因为某人忠于我才任用他,他对别人即使虚假有什么妨碍呢?”所以萧何虽然是个管文案的小官,把整个关中交给他治理,不用再担忧西部的安危;陈平是个逃亡的俘虏,送给他四万金而不过问账目的出入;韩信是个轻薄狡猾的家伙,给他上百万的军队也没有怀疑过。

这三个人,难道向来就拥有忠诚的名声吗?只不过是高祖把自己的心和他们的心放在一起,别人不能挑拨关系从而事情就能成功了。

后代遵循高祖的事例就很少有失败的事,不遵循就会失败。

因此孝文帝虽然喜欢邓通,还是能达成申屠嘉的心愿;孝武帝不怀疑金日殚和霍光,最终才决定了天下大事。

在那时,极力遵守高祖成法的只有这两位君主罢了。

元帝、成帝之后却不是这样,即使有何武、王嘉、师丹这样的贤人,却受到娇宠的外戚宦官的胁迫,依赖于后宫和近侍,因此王道逐渐消失,不免受到天下人的议论。

光武帝中兴以后,只有世祖善于管理选用臣子,任用寇、邓、耿、贾等人,所以他的威名不小于高祖。

在为子孙考虑这件事上不是这样想,反而认为元帝、成帝以后三公受到外戚宦官和后宫近侍的威胁才导致失败,因此放弃三公的职责,把事务归到台阁,只给他们一个高贵的空头衔而已。

然而台阁大臣地位卑微,事务繁多,无人主政,被众人的言论强行改变,这样受到外戚宦官、后宫近侍的胁迫更严重了。

到了不能治理天下得平安的地步,再加上不时发生水旱灾害,有时还有其他怪异的景象,于是有人就说三公不能调理阴阳,也想不出计策免除混乱,甚至有的三公被杀了头,怎么不让人痛心呢?冲、质以后,到了桓帝、灵帝时,却又按照前朝的旧例办事,虽然有李固、陈蕃这样的贤人,也被宦官打败,其他人都只是迎合世俗保全自身而已,国家政治怎么能确立起来呢?这就是委任得轻而要求过重的缺陷。

唉!普通人的本性,有的有才能有的没有才能,有的忠心有的不忠,知道他有能力就委以重任是可以的,认为他忠心就正式授以官职是可以的。

委任真诚的人,他会献出自己的真诚,委以重任的,他也会承担这个重任,使国君和下属以诚相待,在心中常存恩义,这样难道会像禽鸟栖止那样左顾右盼却不知道感恩戴德尽心尽力吗?因此说:“不怀疑别人,别人也就有诚心。

”苏秦不信任天下人,只相信燕国,一个苏秦周旋于几个大国之间,他却只对燕国这样,实在是因为燕国国君恩待他。

所以君主把人当作猪狗来蓄养,人的行为就像猪狗一样;把人当作国士来对待,人们也用国士的标准来振作自我。

所以说:平常人的本性,有的有才能有的没才能,有的忠心有的不忠心,只看国君对待待他们的心意怎么样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