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神经的新思考---社会认知与心理理论的脑定位研究翻译稿

认知神经的新思考---社会认知与心理理论的脑定位研究翻译稿

认知神经的新思考---社会认知与心理理论的脑定位研究作者:John S. Bellerose, Miriam H. Beauchamp, and Maryse Lassonde引言社会认知指用以知觉和加工社会线索、社会刺激和环境的心理过程。

以往,传统研究社会认知是从社会的、发展的以及神经心理的角度,从概念和行为学上加以研究。

近年来,社会神经科学以开始讲抽象的社会认知概念于人脑中加以定位,并将这些广泛、特定与深奥的皮层定位结果进行评价和实际验证,尤其是针对进行过外科干预的癫痫与脑肿瘤患者,有关他们的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有利于去解释临床实践中患者社会认知受损的机制。

进一步,了解那些藏在人类特有的社会技能行为背后的脑区与功能环路知识,能够深化人们对神经生理、病理疾病,如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表现出的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受损症状的理解。

为了阐明以上几点,本章节将重点关注社会认知的两个中心成分,心理理论和道德推理在人脑中的定位。

在谈这两者的发展和神经机制之前,首先开始对这些概念加以定义并与其他的概念相区分。

我们也将强调对认知神经有一定影响的外部因素,如文化和性别因素。

最后,我们对医疗机构强调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将会阐明:一系列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条件是如何影响社会认知能力的,这些障碍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认知又提供了什么含义,例如在神经外科领域,社会认知的知识又能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提示我们。

Scourfield和同事们【27】定义社会认知为:“通过理解和加工个人线索与计划适当的反应,使社会交往顺畅之下的那些高级认知功能。

”因此,它包括一个广泛的功能。

其中一个最核心的加工是合适的社会和情感功能运作,即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 ,ToM),或“心智化”(mentalizing),是一种将心理状态(信念、意图、欲念、伪装、常识)归属于某人自己或他人,以理解他人具有的心理状态并与自身心理状态相区别的一种心理能力,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的子成分,因为它是指,通过眼睛注视和身体姿势这样有别于其他的社会线索,做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明确推断,这一推断能够在社会场合下用以决策【10】。

心理理论已被发现对许多其他的社会认知能力有影响和促进作用,尤其是道德推理和认知移情。

社会认知功能的神经解剖与神经机制心理理论和与之相关的认知功能被研究者赋予核心地位,几乎占据了整个社会认知的研究。

了解有关他们的神经机制知识是了解脑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如何引起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的关键。

然而,一些试图阐明涉及社会认知能力加工脑区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却存在一些差异。

一般来说,以往有广泛的社会认知任务的脑成像研究显示:前颞叶被激活。

此外,来自对猴子的电生理研究显示颞叶上部、眶额叶皮层以及杏仁核确定参与社会认知的过程【9】。

但是,仍需要更多的特异性研究来区分出个别与其他不同的社会认知过程,如心理理论、移情、道德推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收到脑损伤的影响。

回顾大量的心理理论研究之后, Carrington和Bailey【10】假定,对于大部分心理理论能力存在一个“核心”区域被激活,在一些有特定需要的心理理论的任务基础上,更多的“周围”区域也参与其中。

这一假设基于从迄今为止的脑成像研究观察到,随着方法论的改变并没有造成不同的研究结果【5,10】接下来,这些脑区被认为是维持心理理论能力的“核心”关键区域,包括内侧前额叶(mPFC,包括前内侧区),颞上沟(STS),颞顶连接处(TPJ)还有旁和前扣带回皮质【10,30】。

此外, Carrington和同事们假设心理理论功能包括了分享表征的控制。

分享表征的概念源于对“镜像神经元”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研究者提出含有表征某人自己心理状态的大脑系统可能同样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状态。

镜像神经元首次于猴子的运动前区皮质被发现,当A猴子自身参与运动任务或观察其他猴子完成运动任务时,A猴子的运动前区皮质被激活【12,15】。

自从社会认知能力的也拥有镜像神经元假设说被提出后,科学家研究人类的社会认知能力发现心理表征可以被分享(例如,心理理论)。

的确,目前有一些证据表明:当某人思考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某人反应他人的心理状态时,能激活相同的大脑环路【16,26】。

其实,科学家已经假设我们拥有的心理理论能力有着相似的激活。

如果这一假设是事实,则必须需要一种机制能够区分某人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其他人的,前额叶内侧以及颞顶联合区可能在这一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特别是,前额叶内侧皮质似乎控制分享表征,而颞顶联合区似乎控制自身与其他差异表征【30】。

其他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理念,表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以及颞顶联合区(TPJ,尤其是右侧TPJ)在各种心理理论任务重都表现出最大的一致性激活【10,27】。

90%心理理论的研究都有内侧前额叶的激活【9】。

值得注意的是,Gallagher和Frith【13,14】负责的研究发现心理理论需要以下脑区的参与:内侧前额叶(mPFC),颞上沟(STS),颞顶联合区(TPJ)以及颞极。

引人注意地是,尽管杏仁核似乎在心理理论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并没有发现它有跨研究的持续激活。

Carrington和Bailey 【10】推测,杏仁核可能参与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但在之后的生活中并非作为维持这一功能的所必须的脑区。

这一理论假设部分源于研究者观察到心理理论缺损与早期杏仁核受损相关的案例【28】。

在一些心理理论任务中发现颞极的激活,但再次发现颞极并非以持续的方式激活,其特定的作用(是否是产生心理理论的大环路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目前尚不清楚。

至今,研究者已经明确心理理论中颞极的作用,即给个体呈现复杂的社会刺激(例如,故事或社会装饰)以评价他人的意图、信念和情绪时,颞极得以激活【23】。

本质上,心理理论的脑成像研究结果假设尽管显示出了这一加工过程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路,但是这些参与环路的脑区仍是依赖特定任务的。

此外, 研究者有志于从事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定位的同时应谨记,尽管全面的心理理论任务能够评估一些方面心理理论功能,但是不同的任务设计之间的差异也会导致更多的脑区参与加工,例如那些语言功能的加工脑区。

心理理论与大量的社会认知能力紧密相连。

尤其是道德推理,它使个体考虑他们周遭的世界并进行对与错的决策制定。

道德推理与心理理论紧密相连,因为个体为了表现出合适的道德行为,他们必须有能力理解和表征其他人的观点(心理理论)。

即使心理理论与道德推理都是指考虑他人的心理状态,但道德推理主要关注考虑道德行为的意图与对错,而非关注理解其他人的信念。

至今关于道德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表明:在社会情境下进行道德判断时,内侧前额叶(mPFC)、颞顶联合区(TPJ)、扣带回皮质,颞上沟(STS)、以及杏仁核等脑区激活涉及以上过程【22,33,37,38】,以上这些脑区专门针对道德而非普通信息进行自动化加工,以推断他人心理状态以加工道德事件【37】。

这一有趣的推测给出的许多有关道德推理的脑区同样也参与心理理论任务(图.1)。

图.1.图中重叠的区域(绿色)为心理理论研究(蓝色)与道德推理研究(黄色)结果所报告的脑区中均有激活的脑区。

A 颞顶联合区;B 颞上沟;C 颞极;D 内侧前额叶皮质;E 扣带回皮质;F 眶额叶皮质;G 杏仁核研究者试图将不同的心理理论与道德推理的脑成像研究进行综合,一些研究者依靠其他的可以影响社会认知的内部与外部因素,例如发展、性别、文化等。

Singer 【29】在关注社会认知的发展方面提供了一个好的论点:4岁孩童的心智化能力,在维持那些能力的脑区完全成熟以前就发展的非常显著了。

的确,已有充足的文献表明:儿童期的心理理论的能力发生质的改变,并能很好的进入青少年期,心理理论发展的行为方面才能很好地建立。

第一阶段的信念(将一种信念归于其他人attributing a belief to another person)通常发展于4岁这个年龄段,而第二阶段的信念(从其他人的信念归因于一个信念,attributing a belief about another person’s belief)通常在6-10岁这个年龄阶段形成。

但是,科学家们尤其是那些社会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已经开始着眼于心理理论发展之下的神经机制,目前这些方面的研究尤其地稀少。

有趣地是,Kobayashi和同事【17】比较了儿童与成年人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中的脑激活差异,研究发现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双侧的颞顶联合区(TPJ)以及右侧的顶下小叶都是心理理论的重要脑区。

但是,儿童组与成年组比较发现,儿童组在右侧的颞上回、右侧颞极、楔叶以及右侧腹内侧前额叶较成年组有更多的激活。

相反,成年组较儿童组在左侧杏仁核有更多的激活。

作者假设儿童组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中,较成年人组激活更多的脑区代表着心理理论发展过程中的“认知前驱”( cognitive precursors )阶段所涉及的脑区。

相似的研究进一步检验,两组(儿童组与成年组)完成的情况是否受到心理理论任务呈现形式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与成年组相比,儿童组的心理理论似乎与视觉形式联系更为紧密,而成年组心理理论与文字形式联系更为紧密。

这些发展性差异可能暗示成年人在面对心理理论任务时依靠语言和认知能力的任务策略,而儿童却采用不同的策略。

已有的对8岁大的儿童进行的研究中发现,童年时期心理理论发展的里程碑主要发生在3-7岁。

今后的研究将立足于在那个年龄段,以帮助进一步阐明心理理论发展的神经机制方面。

在类似的研究背景下,有研究采用失明者来完成以检验剥夺某种感觉通道(例如,视觉)是否会影响心理理论任务涉及的脑区。

Bedny等人【3】发现先天失明者与视力正常的成年人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时激活相同的脑区,即失明者组结果显示双侧颞顶联合区、内侧前额叶、楔前叶以及颞上沟前部。

作者总结并推断先天失明者和视觉正常的成年人的心理状态是基于一个相类似的视觉过程。

即在表征他人经验的神经加工过程中,视觉经验并非是一个必要成分。

无论何种通道形式,失明者在心理理论任务中有相同的激活脑区。

这些发现进一步假设至少在某些方面,心理理论是基于先天的影响以及更为抽象的表征经验,并独立于信息获得的通道形式。

研究者对性别差异与完成心理理论任务的差异之间的相关性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行为学研究结果证实无论任何年龄阶段的女性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时的表现都要好于男性,这一性别差异甚至在儿童中更为显著【10】。

至于心理理论的发展方面,有关心理理论性别差异的脑成像研究较为缺乏,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广袤“开阔地”。

Krach 和其同事【19】对这一课题展开了为数不多的脑成像研究,发现女性与男性相比,在完成心理理论任务时能诱发更多的内侧前额叶激活。

拥护文化的神经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文化(和语言)对社会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