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部参赛_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_贾伟芹
教育部参赛_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_贾伟芹
(有浮有沉)
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会沉入水底?请各小组先猜测一下,把你认为沉、浮和不确定的物体在桌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
(实验器材每六人一组,每组的实验材料有水槽、铁钉、气球、直尺、橡皮筋、泡沫、钩码、木块、蜡烛、鹅卵石、皮球、橡皮、玻璃球、塑料瓶、钥匙)
(2)学生分组活动。
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
生1因为它们轻
生2因为它们有的是空心的
同学们注意到了物体本身的特点,这种观察习惯很好。不过,大家能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水中会不会也藏着什么秘密呢?
请看老师用这张纸盖住这个杯子口(边操作边说),如果把一个小粉笔头和一把铁锁分别放在这张白纸上,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将一个杯子装满水,上面漂着泡沫,一个杯子口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分别放粉笔头和铁锁进行对比。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科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①气球、直尺、橡皮筋、泡沫、木块、鹅卵石、皮球、水槽、木块、蜡烛、玻璃、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水里能很容易地把一个E%D6%D0%B5%C4%B6%F9%CD%AF
3、把一团橡皮泥放在水中会怎样?怎样让它浮起来呢?(想的办法越多越好。浮和沉是相对的,改变形状或液体就会改变物体的沉与浮。)(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橡皮泥放在木板上)
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物体的沉浮的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因此,我设计的活动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我在活动中只起了组织者、引领者、合作伙伴的作用,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与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兴趣极高,很快能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观察,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教学过程。注重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度高,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种现象?(在小河边、水池边、、、、、、、)
看到这幅图片你有什么想法和问题要问吗?(为什么鹅卵石会沉在水底?为什么、、、、、、)
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猜测实验,亲历探究
1.探究浮沉现象
(1)提出问题:同学们,课前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很多实验材料,如果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学生动手探究这方面的训练,让科学探究贯穿在整个学习生活中,注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将生活与教材揉为一体。
2.同学们,学科学的目的是为了用科学,我们认识了水的浮力之后,你们要多动脑筋设计更多的发明,让浮力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3、谁的想法最奇妙:
老师能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你们动脑筋想办法,看谁能让鸡蛋既不沉在水底也不浮在水面而是漂浮在杯子的中间。
六、教学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属于实验探究课,本节课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现象——有趣的浮沉现象,并知道水有浮力的特点。
(学生分组做实验,进行感受。)
学生交流实验感受,并说明道理。理解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
教师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这种向上托它的力,在科学上就叫做浮力。也就是说上浮的物体是因为受到了水的浮力。(板书:受到水的浮力)
(2)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提出问题:同学们可真聪明,自己通过实验证明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那么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向上托的力吗?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观察两个杯子,通过这个例子你想到了什么?
(水相当于白纸,它能托住一些轻的东西,使它浮在水面上,而重的东西水就托不住了,它就会漏进水里,沉在水底.)
我们怎样能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是否真的受到水给它的力量呢?请同学们轮流将水中的塑料泡沫或气球慢慢地压入水底,边压边仔细体会你的手有什么样的感觉。
引导学生想到用手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体会手的感觉。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动手探究的努力,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愿意用学到的知识,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三、教材分析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十一课,选择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有趣的浮沉现象,作为探究对象,构建学生对水的浮力的认识。通过对物体的浮沉现象的观察﹑探究,知道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让学生意识到水的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不可分。
同学们请停下来,把实验结果放在桌子上,坐好,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刚才老师发现大家玩的都很开心,相信收获肯定也不少吧!哪个小组最想把你们的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
哪个小组的同学想先来交流一下实验结果?(用投影仪来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2.探究水的浮力
(1)探究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许多物体放在水中会浮起来。那么它们为什么能浮起来呢?你们能不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测?
3.探究沉浮的原理
(1)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结果,生成新的研究问题:同学们,既然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有的在水中下沉?
(2)学生分组讨论
(3)小组汇报讨论并小结:物体的重量大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下沉;物体的重量小于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水中就上浮。
同学们,非常聪明,下面自己为自己喝彩,鼓掌!
1、放材料时要轻拿轻放,看哪些材料上升、哪些材料下沉?不能让水荡起来。
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看谁观察的细致,发现的秘密多?
好了,同学们,有了这些充足的准备,那就让我们尽情来探究吧!一定要填好实验记录单。
学生分组做实验,填好实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实验记录单每组发一张,内容如下)
实验记录表一
(提示:浮在水面的用“↑”表示;沉下去的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可以用“○”表示。)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属于实验探究课。教学重点是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完全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向上的托力。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生活中熟知的现象,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进行及有关知识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亲身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探究的技能。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同学们请看%AE%D6%D0%B5%C4%B6%EC%C2%D1%CA%AF
图片上有什么?(水面上漂浮着树叶,水底下有鹅卵石)
(2)教师启发学生讲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自从水的浮力被人们发现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谁能举例说明水的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ew/a21b281d227916888486d7c2.html
(三)、拓展应用,延伸课外
1.引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自从水的浮力被人们发现以来,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学生举例,救生衣、救生圈、竹筏、小船、潜水艇、、、、、、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对水的浮力的感受。
同学们在生活中感受过水的浮力吗?请具体谈一谈。
(学生猜测、交流。教师统计猜想情况)
同学们说的都是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我们应该怎么办?
(实验验证)
老师也为同学们准备了实验材料,能不能自己动脑想一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验证你的猜想?小组内讨论一下,想一想应该怎样做这个实验,设计一下实验方案。
交流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注意问题:同学们的实验方案很棒,老师提醒大家,在用尺子测量时,视线要与皮筋、尺子刻度相平。请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看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好!开始试验!
(四)、课外延伸
1、由趣味小魔术“浮起来的鸡蛋”引出浮力大的死海。
出示鸡蛋:问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鸡蛋放入水中会怎样?老师能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你们信不信?”将鸡蛋放入装有盐水的杯子中。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上浮现象?
现TEwNzYxNjY0.html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
2、能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3、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4、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教育方面:
1、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都做了大胆的猜测,是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的,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怎样证明你的猜测是科学的?
(实验验证)
动手实验前,要先动脑,谁能说说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大屏幕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温馨提示:
实验记录表二
(用投影仪展示)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看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所有的钩码浸入水中后皮筋都变短了。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