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思考自1951年全球第一个科技园——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创办以后,前苏联、日本、英国、发过和韩国等国家纷纷效仿,世界各地涌现出大批的科技园区。
这些科技园区的建立成功地推动了教学、科研与生产任务的密切结合,大大促进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已经成为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伴随着与计算机、纳米技术等高科技的快速融合。
生物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生物经济的春天即将到来。
近年来,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建生物医药科技园的热潮,或者在原有科技园区内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业。
1、国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虽然世界各国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具体大战轨迹和模式上不尽相同,但是存在着一下共同之处,第一,宏观指导明确,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等政府层面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进行科学的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链的形成,在相关土地、财政、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第二,产学研联合密切,园区与当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联系密切,不同程度上形成项目合作,自主研发能力强,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产业化,使企业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处于主体地位;第三,软件配套齐全,如风险投资提供资金保障,创新网络、创新服务体系和创新文化氛围等无不为园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下面概括介绍几个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现状。
1.1美国美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最早,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形成了波士顿、旧金山、费城、纽约、圣地哥、西雅图、罗利-达勒姆、华盛顿-巴尔的摩和洛杉矶9个抓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域。
这里集聚了3/4以上的现代生物技术资源,生物技术公司的数量、获得的研究经费、风险投资水平和商业化活动水平远远超过了美国其他42个大都市圈的总和。
生物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美国拥有世界上一半左右的生物技术公司和生物技术专利,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的90%以上。
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活跃的风险投资网络、富有原创能力的创新企业、具备领军和榜样效应的龙头企业,是美国多个初具规模的生物技术产业集群的核心特征,产业集群化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避险机制和竞争利器,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即使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经济的情况下,生物产业的就业人数竟增长了1.4%,员工收入增长幅度也超过其他行业近7个百分点。
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财政状况不佳,但是美国政府仍然加大对生物产业的投入,并在税收政策上予以支持,推动生物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
1.2欧洲与美国相比,欧洲自20世纪90年代起掀起了建立生物科技园的浪潮,生物医药逐渐成为许多综合科技园的研究和产业发展重点。
英国在1998-1999年建立了5个生物技术孵化器,而在此前总共才建立过3个,在2005年政府又投入500万欧元支持生物科技孵化器的建设。
1999年英国政府通过了园区建设计划,成立了12个地区发展委员会,专门帮助园区科研成果的孵化和转化,并尤其关注与当地大学的联系。
剑桥生物技术园区现已成长为世界最大且从事最尖端科研的生物技术园区之一。
在德国,生物技术园区也是政府特别关心和支持的。
截至2008年,德国有23个地区建设了生物技术园区,2008年正从大学转化的项目有15个。
德国海德堡生物科技园和法国里昂生物技术园是欧洲著名的生物技术园区,得到政府在政策、财政和税收等多层面的大了支持,做到产学研一体化,生物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德国政府并没有自上而下地扶持某个生物园区,而是把他们投入到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对于优质的园区给予大力支持。
法国的科技园区概念星期较早,1966年就在Sofia Antipolis建立了最大的技术园区,1998年更是启动了国家研发网络计划,很快法国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就在18个地区正式开展工作了。
德、法两国的生物科技园以研发、孵化甚至基础研究为核心,并不单纯是产业化园区,正是这种科技创新平台牢牢占据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而在意大利,生物技术园区的建设也受到重视,Scientific Park Ra发展了包括两个国际制药公司在内的7个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员。
1.3亚洲亚洲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起步晚于欧美国家,但发展非常迅猛。
日本已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生物技术市场强国。
日本在2002年12月提出“生物技术产业立国”的口号,经济产业省出台了“产业园区计划”,积极推进产业园区的形成。
形成了包含各种高科技的主题园区18个,而其中的11个都是以生物医药技术或生命科学为重点的产业园区,如北大阪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神户地区产业园区和北海道生物技术产业园区等。
2005年日本生物技术产业的科技文献饿专利申请量分别居全球第4位和第2位,生物技术市场规模为1.76万亿日元。
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生物技术市场强国,预计2010年市场将达到25万亿日元。
生物技术园区对于日本生物技术转化成为商业产品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2008年日本的研究,认为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园区有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并且也认定这是欧洲美国等生物科技成功转化的必要因素。
印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生物技术的研发,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如给予从事生物技术严打公司150%的免税以吸引国外的投资。
至今印度全国已经建立了6家生物技术产业园,拥有生物技术公司180多家,并预计在未来的2-3年内再建成20多家生物技术产业园。
具有代表意义的印度勒克瑙生物技术园是印度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星,吸引了大量印度国内和国际知名公司如Clintech、Odessey和Acrossorld等公司的加盟。
根据印度生物技术协会研究结果,过去5年,印度生物技术产业增长了3倍。
总的来说,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相比,印度生物技术园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通过生物技术园的不断建设和发展,不断扩大产业聚集效应,印度的生物技术产业将对其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2、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伴随着高新技术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包括2009年5月新成立的泰州国家级医药高新区。
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超过100个,均涉及生物技术产业。
2006 年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的1 300 多家省级开发区中,有300 多家涉及生物技术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省级以上的生物产业园400 多个[4]。
尤为突出的是,为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引导社会资源集中投向重点地区,推动我国生物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各地方形成具有特色的生物产业,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资源,“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已分4 批建设了22 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逐步在全国培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 3 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促进生物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快生物产业向集聚化、特色化发展,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我国目前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分类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包含在高新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综合性园区之内,另一种是专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在管理模式上分为政府主导型和企业投资开发型两种类型,前者由专门成立的园区管委会来管理;后者独立建园较少,主要以“园中园”的形式存在,市场程度高,运营机制灵活。
在赢利模式上园区主要通过资产经营、企业孵化、平台经营、项目经营、技术开发服务、人才培训及政策咨询等。
资本运营模式主要分为园区管理公司与政府的资本合作和与风险投资资本合作两种模式。
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期,生物医药产业园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强大引擎,2008 年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 666 亿元,同比增长25. 23%。
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生物医药产业却俏走寒冬,继续快速发展,2009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10 381. 82 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9. 9%。
3、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中存在的问题3. 1 统筹规划不足,存在重复建设截至目前,我国几乎每个省和直辖市都拥有或正在筹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但在国家、区域和园区内部等各层面缺乏统筹规划。
虽然园区数量众多,但普遍存在产业领域重叠,缺乏明确或特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缺少园区的特色和拳头产品等现象,导致了低水平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状况。
此外,园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除少数几个园区外,整体质量不高。
所有这些最终都不利于园区的发展,达不到国家和各地政府建设如此规模和数量的园区的初衷。
3. 2 集群效应不够,机制创新不足产业园区的建立有利于扶植中小企业的发展,弥补国内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型生物企业严重缺乏的不利环境,同时有利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配套,降低风险和成本。
但是,有些园区在建立时缺乏明确的定位,过于追求发展的规模和效益,对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念认识不够,园区内各组成部分之间、各生产经营要素之间的没有充分渗透,导致园区内部的经济实体之间缺乏有效地交流与合作,出现只有独立企业而没有形成互补的产业链的现象,企业与企业之间未能相互依存的分工。
相比较西部等区域而言,长三角区域的生物产业集群效应较好,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产业链。
但是总的来说,产业结构高度分散,产业集群的效应未能充分发挥,这也必将导致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3. 3 产学结合松散,原创能力较弱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对自主创新的认识和能力不够,虽然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下,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产学研结合松散,停于表面,存在形式化、短期化以及合作层次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原始创新能力。
美国、欧洲、日本在生物技术专利中分别占59%、19%和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不到5%。
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 类25 种382 个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产品中绝大多数是仿制品,只有6 类9 种21 个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
3. 4 强调硬件建设,忽视软件配套一些园区往往非常重视园区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注重园区的占地面积、企业数量和规模以及员工人数等指标,但往往忽视了相关配套政策、服务管理、人才引进、环境保护、风险投资和园区文化建设等的软件建设,这些都会影响园区的建设效果和可持续性发展。
4 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的几点建议4. 1 加强宏观统筹整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应该从不同层面认识到宏观统筹规划的重要性,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首先,在国家层面,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布局进行全面规划,加强宏观引导,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减少恶性竞争。
其次,在地方层面,必须要突出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制定合理的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建立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规模适度、数量合理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