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疾病
腺体放大示意图 A : 正常腺体细胞 B : 基底细胞膜 C : 腺体中央
3
Cooper韧带
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边连接皮 肤及浅筋膜浅层,下边连接浅筋膜 深层,也叫乳房悬韧带,对乳房起 支持、固定的作用。
腺体后面,深筋膜与胸大肌之间是 一层脂肪组织,属于相对无血管区, 仅有几个穿支血管,乳房假体植入 处。
处理原则
四、护理评估
2、手术治疗-适用于已形成 脓肿的病人
1.放射状切口
2.弧形切口:乳晕部脓肿行 乳晕边缘弧形切口引流,乳 房深部脓肿或乳房后脓肿行 乳房下缘弧形切口引流
四、护理评估
处理原则
? 终止乳汁分泌-适用于严重感染者、脓肿引流术后乳瘘者
1.口服已烯雌酚:1~2mg,每日3次,共2~3日 2.肌内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mg,每日1次,至乳汁分泌停止 3.中药炒麦芽,每日60mg水煎分2次服用,共2~3日
表现 浅部脓肿,可触及肿块
身 体 状 况
症状 体征
脓肿
可自行溃破,深部触之边界不清,有深压痛, 波动试验阳性,
淋巴结 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
全身中 寒战、高热、脉率加快等 毒症状
四、护理评估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辅助 2.超声
检查
可明确脓肿部位、大小深浅
3.脓肿穿刺 抽出脓液,可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五、护理问题与护理目标
护理问题
护理目标
体温过高 病人体温恢复正常
疼痛 病人疼痛减轻
焦虑 病人焦虑程度减轻或消失,情绪稳定
知识缺乏 病人掌握哺乳卫生及乳房炎预防知识
护理措施
(一)局部治疗的护理 1.防止乳汁淤积 一般不停止哺乳,但患侧乳房应暂停哺乳 ,
并用吸乳器吸尽乳汁。用宽松乳罩托起两侧乳房,以减轻疼 痛。局部湿热敷或外敷鱼石脂软膏,观察局部炎症消散情况, 若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应停止哺乳。 (二)全身治疗的护理 1、休息与营养:多饮水,进食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 饮食。 2. 控制感染,遵医嘱用药, 应避免使用 氨基糖苷类、磺胺药 和甲硝唑等药物 ,而以应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和红霉素为安 全。中药治疗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 3.对症护理 :为减少碰触患侧乳房加重疼痛,安置舒适体位,高 热物理降温,
第一节 急性乳房炎病人的护理
一、乳房的解剖
乳房正面图
乳房矢状断横式图
组织构造:腺叶15-20个,腺小叶(小乳管+腺泡),腺叶导管
(大乳管),壶腹部(近开口的1/3);COOPER韧带。
A : 输乳管 B : 乳腺小叶 C : 输乳管窦 D : 乳头 E : 脂肪组织 F : 胸大肌 G : 肋骨
健康教育关键在于预防,即
避免乳汁淤积 纠正乳头内陷,可适当挤、 捏、 提拉内陷乳头 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
防止细菌入侵 处理乳头、乳晕破损或皲裂 养成婴儿不含乳头睡眠的良好习惯;
注意婴儿口腔卫生,及时治疗婴儿口腔炎症 保持乳头和乳晕清洁
总结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在产后 3~4周的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主要病原菌为金 黄色葡萄球菌。其病因与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有关。局部 表现为红、肿、热、痛,并有压痛性肿块,可形成脓肿。 常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和压痛。全身表现可有寒战、高 热和脉搏加快。
4
二、概念和病因
急性乳房炎 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在产后3
定义
~4周的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
淤积的乳汁是入侵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乳汁
淤积 常见原因:①乳头发育不良、乳管不通畅; ②授
病
乳经验不足,未能充分排出乳汁
因
细菌 途径:破损或皲裂的乳头、经乳头开口
入侵 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情绪 2.注意家属对病人生活和情绪的影响
处理原则
四、护理评估
? 诊断: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乳房局部红、肿、热、痛 ? 脓肿诊断:肿痛部位波动试验阳性或B超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尚未形成脓肿的病人
1.患乳停止哺乳,排空乳汁 2.抗生素控制感染 3.乳房炎症早期热敷,促进炎症消散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
乳房脓肿行诊断性穿刺 抽出脓液可确诊。
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排空乳汁。
脓肿形成后,行脓肿切开引流,手术切口呈放射状。乳房深 部或乳房后脓肿可延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 护理要做好防 止乳汁淤积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控制感染 、对症处理 和切口的护理。
三、病理生理
? 乳房炎初期,乳房内出现一个或 多个的炎性病灶,数日后可形成 脓肿。
? 浅部脓肿自行向外破溃 ? 深部脓肿穿至乳房与胸肌间的疏
松结缔组织中,形成乳房后脓肿。 ? 感染严重者可并发脓毒症。
四、护理评估 ?是否为初产妇
健康史
?有无乳房炎病史
?既往乳房发育情况
局部 患侧乳房出现疼痛,乳房局部红、肿、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