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莲意承,深入文学——试论佛教莲花意象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相信北传佛教,而且影响深远,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家里供奉观音菩萨,而细眼观察,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脚下都踩着莲花,对着大千住宅洒下甘霖。
更有甚者,寺庙大雄宝殿里低眉微笑的佛祖也跏趺于莲花座上。
佛教与莲花的确有着深深的联系,而且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所代表佛学理念更加深入文人的思想里,使得中国文学中莲花的意向得以转变。
佛教与莲花的渊源佛教约于公元前六世纪起源于印度。
相传创造世界的大梵天,就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2]。
佛陀释迦牟尼①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2]。
印度佛经将释迦牟尼的诞生与莲花联系起来。
释迦牟尼成道后,转法轮时坐的座位,被称为“莲花座”。
除此之外,佛教的很多典籍都有出现莲花这一意象,《妙法莲花经》②即以莲花为喻, 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
为何佛教始祖的出生和佛教相关的典籍等等都离不开莲花呢?这就要追究于佛教创立的渊源。
人们很少会知道,佛教的前身就是印度婆罗门教③。
在佛教创立之前,婆罗门教的门徒就崇尚莲花。
据说,印度的天气比较炎热,人们比较喜欢靠水的地方,因此,印度自古就比较喜欢在水里生在的清香幽雅的莲花。
而且,印度盛产莲花,更助长了莲花这一意象在佛教中的运用。
据佛经记载,古时共有七种莲花(2 种荷花,5 种睡莲),有“七宝莲花”之意[4]。
佛教创立后认为,人间烦恼多于恒河沙数,迷失自我如同沉积淤垢,有志者应当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垢,超凡脱俗,追求达到清净无碍的境地。
而释迎牟尼主张种姓平等、清净、纯洁等都与莲花的特性相符合[1]。
在印度文化中,莲花是生的再生,莲即佛,佛即莲。
除了在信仰上的意义外,莲花还经常成为清净、圣洁、美好、善良、尊贵、宽容等具有正面光明意象的象征。
宗教总是通过一些代表性实物的特征来说明自己追求的内容和推行的思想,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直观地说明道理,运用教徒最亲近的事物来引导教徒,实现传道的目标。
就好像学校总是有校徽、校训,一个市里总要以一种花作为市花一样。
把莲花的自然属性与佛教推行的教义相类喻,形成了对莲花的无上崇拜,因此,莲花成了佛教的重要符号。
莲花意象的传入与发展莲花意象在佛教中内涵丰富,代表着佛陀的神圣、佛国的美妙、佛性的净洁和佛法的灵妙。
佛教中莲花是清净、吉祥、圣洁的象征,具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和“四义”之美[4],它是佛的示现,是净土世界的信使,是佛法大义的标志。
莲花是有着浓郁宗教精神内蕴的象征符号,突出了佛教的神圣,成为一种负载着佛教抽象意义的宗教象征物。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喜欢莲花,常在艺术作品中诠释出圣洁的内涵。
据史书记载周穆王曾制作过一盏青铜巨灯,装饰有莲花纹饰;莲花在秦汉还成为神仙信仰的产物,汉代帝王在甘泉宫建造人工的太液池,太液池中遍布溪流、峡谷、幽泉,荷花自然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
从《诗经》到《汉乐府》民歌都不乏描写莲花的篇章。
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河伯》中,也曾用浪漫主义手法描述了介于天与地、神与人之间的神奇画面,其中不乏莲花。
西汉时期,乐府歌辞逐渐盛行,产生了与莲花有关的许多曲谣。
由于印度莲花的生长特性、外形到内在的意蕴与中国的莲荷审美情趣有着某些方面的趋同性,它与中国莲荷的象征意味类似,都是意味纯洁高尚、清净圣洁、吉祥等,因此,人们选取中国传统元素与印度文化中具有交集的部分作为一个桥梁,从而为“佛教东渐”打开一条沟通的渠道,莲花成为沟通上的媒介和纽带。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由于长期社会动荡不安,频繁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也因此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以兴盛,并赋予了莲花中国化的特殊精神内涵,成为佛教象征,形象更加神圣化。
到了唐代,统治者采取了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明政策,具有对外开放性以及创新意识等鲜明的时代特征,使唐文化呈现出儒释道三教色彩。
因此,佛教在这种政策之下更加“中国化”,莲花这种特殊的精神内涵也不断的深入人们心里。
知识分子笔下的莲花由一种出于自然状态的赞美转向带有空灵、禅思、领悟的佛教色彩。
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文化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方面,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刻。
莲花作为佛教浓郁宗教精神内涵的象征符号,自然而然地也深入到知识分子的心中,影响到文学创作的题材、思想和思维方式。
中国历代文人就有不少崇尚莲花,对它歌咏赞叹,在《诗经》中赞颂它为:“灼灼芙蕖”;在《离骚》中屈原以:“集芙蓉以为裳”来表示自己高洁的追求;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佳句留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周敦颐的《爱莲说》更是千古绝唱,他赞美莲花亭亭玉立的绰约风姿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超凡脱俗的高洁情操。
但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或被赋予美丽的传说,或被涂上神秘的色彩,从而把人们熟悉而又普遍喜欢的莲花涂上宗教的色彩,以达到宣传佛教的效果。
最明显的是在唐代的诗句上,诗人往往信佛后影响到诗歌的创作, 唐诗中含有大量的佛教的思想,佛意、佛理注入唐诗较为普遍。
而且,诗中所描写的莲花,不单单只是赞颂其美丽高洁,而代表这一种佛教空宁纯净的境界。
如孟浩然的《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义公习禅处,结构一依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过雨足,空翠落庭闲。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全诗似在写景,首句写寺中的布局,颔联、颈联写寺在风景优美的群山之中,雨后的寺更见幽深。
后一句可体现佛意与诗人的心境,莲花是佛教的圣物,有洁净、身正、清高之意[6]。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诗人看到莲花,被莲花所代表的清净、吉祥、圣洁感化了。
又如《过景空故融公兰若》:“池上青莲宇,林涧白马泉。
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既礼新松塔,还寻旧石筵。
平生竹如意,犹挂草堂前。
”首联写景公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青莲,白马,泉,独具寺院清幽特色的画面。
颔联写故人逝世,诗人万分的悲痛。
后两句写寻找昔日的回忆,犹有竹是不变的。
整首诗用池、泉、青莲、石筵、塔、竹等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故人成异物”,表达了在故人昔日的寺院里,深深地怀念故人,力创冷幽、沉寂的意境。
诗中有“静”,万物谐和地结合,没有喧哗,诗也在透露出淡雅,空、静在其中。
而莲花更是被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象征被写进诗歌里。
王国维的《辛夷坞》、郭震的《莲花》、张谓的《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等等文学作品,其中的莲花意象已经转变为一种佛教的象征,文学创作家已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而深入诗词里。
佛家的心境与文学创作家的心境融入了诗词里的画面,流露了他们的情愫,而莲花更是以一种象征性的事物写入中国的文学当中。
莲即佛,佛即莲,深入知识分子心中,诗词中透露禅意,以莲代笔,写入诗词中。
注释:①佛陀,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
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
悉达多即后来的释迦牟尼。
②《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一部影响十分广泛的大乘佛教经典。
③婆罗门教(Brahmanism),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
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
参考文献:[1]范丽丽. 佛教中的莲花意象[J]. 文学界,2009:211-212.[2]陈明松. 佛教始祖与莲花[J].Garden园林,2008(7):24.[3]刘斌红,闵红茹. 佛教文化对诗歌创作与诗歌评论的影响[J].陕西职业科技学院学报,2006(2):38-40.[4]何青. 来自莲花瓣间的声响——佛教对莲花纹样及内涵的影响[J]. 黄河之声, 2010(8):46—48.[5]蒋秉植,蒋玉兮. 莲花与佛教[J]. 民俗佛学,1998—2008:36-37. [6]名字不详. 略论唐诗与佛教[EB]. /wumin/HTML/ 68918.html, 2009-4-12.[6]张鹏飞. 论荷花情结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审美观照[EB]./view/f493ef6527d3240c8447efe2.html,2009-9.我对此课程的感受:写完论文后,自己发表一下对“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看法。
在我家乡,差不多每家每户家里都会供奉观音菩萨或“福绿寿”这三位神灵,我自己家里平时也有烧香拜佛,但我一直都觉得这是封建的迷信和封建的崇拜,究竟是否天上有神灵呢?我们谁也不知道,科技在发展,也不断地告诉我们其实天上没有神灵,一切都是要靠自己去创造,人本身就是自己的主宰。
上完了本门学科,我对佛教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烧香拜佛是一种信仰,我的确没有反对,但是过度崇拜就变成一种迷信了。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那些神婆用香灰水给小孩喝,说什么驱除病痛,还有烧一个神符入茶,也说可以保佑长命。
孩提的时候可能觉得好奇,但现在回想就觉得十分愚钝,这是封建的迷信。
真正的佛学思想并不是要求我们烧香拜佛,长跪九叩的,而是要求我们顿悟佛教至真至善的哲学思想。
我最喜欢的是慧能六组的一句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真的觉得慧能大师思想觉悟性很高。
有时候我会很烦恼,心里十分压抑,但又不明白压抑之处从何而来,上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谈到了“心在何处”这个故事,顿时让我领悟了很多东西,其实烦恼并没有从何而来,而是自己的思想造成的,如果我们顿悟了这个道理,我想我们很多事都会放开,不会一直执迷于自己的烦恼或痛苦当中。
虽然我对“空”还不是怎样理解,但基本佛教思想中要告诉世人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我都懂。
佛学有一种教化世人的作用,在告诉世人向着至善至美的地方前进,它蕴含的内容博大精深。
“缘起说”里面说到一切的因都是我们种下的果,其实我们没必要用前世或今生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拿我们这辈子来说,有些人如果没有抓好自己的命运,没有把握机会的话,很多东西都会在无声无息中消逝,并不是说命运没有眷顾我们。
还有佛教的最初体系等等都是在不断地教化世人。
我一直都觉得我们信仰的应该是佛教思想、佛学哲理,而不是那种鬼鬼神神的迷信。
我十分崇拜那些真正的佛门大师,因为他们真的可以看破红尘,思想里没有杂念。
听完老师讲中国禅宗谱系中的初祖到六组的故事,我变得十分崇拜佛教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学其实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应如何做人,如何使自己免受尘世的烦扰,如何使自己向善。
有时候我不懂为何很多国家都会有宗教间的冲突,或许是我不了解其它国家的宗教文化吧。
但是我也认为基督教的思想也是在感化世人,告诉世人应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要我们去自虐赎罪。
在我看来,宗教是有两方面的,如果我们懂得抓住其中的正确的哲学思想,必定在生活中顿悟很多,但如果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宗教的作用,必定沉迷于封建的宗教思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