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8课全国抗战的爆发教案岳麓版1

第4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8课全国抗战的爆发教案岳麓版1

第18课 全国抗战的爆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掌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了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即兴表演卢沟桥上中、日两军的对话和动作,人物表演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让学生上台讲解,使学生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其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学习难点: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进行全国抗战的起点?【学生预习指导】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在课本勾画,补充即可。

注意做到要点化、序号化)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概况:日军借口士兵失踪,突然炮轰__卢沟桥__和宛平城,发动__全面侵华__战争。

结果:卢沟桥失守,平津相继沦陷。

影响: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__全面侵华战争__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__全国抗战__的起点。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__西安事变__和平解决。

正式形成: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__国共合作__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__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__。

这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始和__抗日民族统一战线__正式形成。

军队改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改编为__八路军、新四军__,开赴抗日前线。

三、南京大屠杀时间:__1937__年12月,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屠杀人数:__30多__万人。

评价: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罕见暴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产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步骤(一) 导:“卢沟晓月”是北京著名的景色之一,但壮美的卢沟桥,却在80年前见证 了人类最野蛮、最残暴的侵略,见证了人类最大的丑陋,那是怎样一段历史,请大家随我一起去看看吧!(二)学:全国抗战的爆发:一、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概况:炮轰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结果:卢沟桥失守,平津相继沦陷。

影响: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国抗战的起点。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八一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三、南京大屠杀:时间:1937年12月,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后,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屠杀人数:30多万人。

评价: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罕见暴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三)帮:一、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进行全国抗战的起点?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对华的侵略一直是试探式的渗透、局部蚕食。

卢沟桥事变则是野心膨胀的日本帝国主义,欲全面灭亡中国而久有预谋、准备充分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战争爆发后,日军随即开始全面进攻平津、华北,进而进攻全中国。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始共同抗日。

卢沟桥事变发生时,中国守军奋起反击,虽然战事不利,但中国军队一直是在试图统一指挥全面抗击。

因此可以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日斗争。

二、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容篡改。

一位历史学家曾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从南京到达杭州,延展距离约两百英里长。

他们身上的血共重达一千两百吨。

尸体可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

如果把这些人一个个叠起来,将达到七十四层楼高。

然而,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蛊惑日本青少年。

他们不仅不尊重历史,不尊重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感受,更是对自己的国家不尊重,对自己的人民不尊重。

请你为日本右翼势力建言。

(四)测:1.“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是美国记者斯诺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出的问题,这一连串的质问主要是针对( C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七七事变 D.双十二事变2.(2016·南充中考)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独一无二的桥。

”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A )A.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B.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3.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是( D )A.革命统一战线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爱国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4.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事变的先后顺序是( B )①九一八事变 ②八一三事变 ③七七事变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5.(2016·重庆中考)“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这段文字反映了( B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 B.南京大屠杀惨案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 D.重庆大轰炸惨案6.每年的12月13日,高亢有力的警报响彻在一个城市的上空,它低沉呜咽,如泣如诉,似不屈者的呐喊,似遇难者的哀鸣。

在阵阵撕人心肺的警报声中,人们或伫立沉思,或默默哀悼。

这座城市是( C )A.沈阳 B.北京 C.南京 D.重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飞机坦克来勿怕,大刀挥起敌人跑。

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豺狼入室露牙爪,南北堕落真逍遥;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胜利是吾曹!卢沟桥,卢沟桥,立功报国在此桥!”——选自《卢沟桥歌》材料二 “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

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战斗状态。

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民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2005年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送审本)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卢沟桥歌》反映了二十九军将士的什么精神??七七事变;同仇敌忾、抵御外来侵略,热爱和平、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

(2)材料二中,日本是怎样推卸责任的?请你还原历史真相。

从材料中看出,日本认为七七事变是由中国人首先向日本人开枪,进行挑衅,是中国引起的,而日本出于自保作出反击,并且日本希望与中国方面达成和解,而中国却一再发动战争。

实际上,七七事变是日本为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而策划的武装挑衅事件。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在北平郊外的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以寻找一名士兵为由,蛮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守军严词拒绝。

第二天早晨,中日双方仍在交涉,日军却突然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

(3)这一事件后,中国的抗战局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事件拉开了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

【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集体:个人:第11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生预习指导】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在课本勾画,补充即可。

注意做到要点化、序号化)一、《新青年》与新文化阵营1.背景:袁世凯下令__“尊孔读经”__,声称“孔子之道”是立国的根本。

2.兴起:__1915__年,__陈独秀__在上海创办《__青年杂志__》,后改名《__新青年__》。

3.代表人物:__陈独秀__、__李大钊__、__鲁迅__、__胡适__,等。

4.主要阵营:《__新青年__》。

二、“民主与科学”1.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__科学__,反对愚昧,提倡__新道德__,反对旧道德。

2.矛头:斗争锋芒直指礼教和孔孟儒学。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开启了思想启蒙的闸门,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激发了人们追求__救国救民__真理的热情,促进了__马克思主义__在中国的传播。

三、文学革命1.标志:它的显著标志是提倡__白话文__反对文言文,提倡__新文学__,反对旧文学。

2.内容:(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__文学改良争议__》,大力提倡白话文;(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__文学革命论__》,公开打出了“__文学革命__”的旗号;(3)1918年5月,鲁迅发表《__狂人日记__》和《__阿Q正传__》,把__白话文__的形式和__反对专制__的内容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教学步骤(一)导: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新课之前,我们一起走进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19世纪末的时候,资产阶级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20世纪初,资产阶级辛亥革命,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

但是,民主政治却与中国擦肩而过。

有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他们认识到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封建思想和封建传统的阻碍,要振兴中华必须首先刷新人们的观念,将国魂重铸,于是他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重铸国魂为理念,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思想赞歌。

重温那段似乎已经逝去的历史,我们能够体会先辈们那份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今天,我们就将走进他们,走进新文化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