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抗日战争一.选择题1.民国二十年十一月六日,《上海画报》的内容有:东北民众致陈友仁书、上海救国义勇军之大检阅、宋子文陈立夫谒汪记等。
该报出版于公历( )A.1929年B.1930年C.1931年D.1932年2.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在此与日军激战长达三个月之久。
这场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D.武汉会战3.在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朗诵者朗读了20世纪30年代四川地方政府的一份公告——《请识字的同胞念给不识字的同胞听》,它号召民众参军报国,共赴国难。
这份公告应发布于( )A.南昌起义时B.九一八事变前C.秋收起义中D.七七事变后4.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
”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淞沪会战B.血战台儿庄C.百团大战D.南京大屠杀5.2019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要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实行片面抗战路线B.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中国是对抗德国的主要力量6.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重要组成部分③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的战争④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下图为抗日战争初期某次会战的概况,这场会战A. 体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合作B. 呈现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特征C.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D. 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8.1932年6月,国民党中宣部通令:“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
”各国租借也规定举凡有“九一八、一二八”等字样以及有中国东北地图的影片一律不许在租界上映。
但仍有一批宣传反侵略的电影如《恶邻》(1933)、《逃亡》(1935)、《壮志凌云》(1936)等推出。
这反映出A. 共产党积极宣传抗日B. 列强支持日本侵略C. 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D. 抗日救亡成为民众的呼声9.抗战期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的军队,占其损失总数的65%。
这说明抗日战争A. 是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B. 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C.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D. 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10.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 舆论宣传也是斗争的手段B. 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C. 国共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D. 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11.1940年11月,《力报》报道说:“敌机之继续不断地向我陪都猛烈施行轰炸,主要的目标乃在使我大后方造成恐怖的空气,动摇人心,沮丧士气,藉以配合政治上的进攻,打击我抗战意志,华北胜利粉碎了敌寇这种政治阴谋。
”材料反映出华北抗战的胜利A. 打击了国民党内的妥协动摇倾向B. 遏制了日本的侵华步伐C. 推动国共两党抗日统一战线形成D. 改变了国民党的对日态度12.如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 )抗日武装部分历史事件 东北军爱国官兵江桥抗战、双城狙击者、热河抗战 东北抗日义勇军 消灭日军古贺骑兵团战斗、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攻克安达县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 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图县城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关内地区的抗日活动 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A.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B. 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 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D.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13.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发表《告全国学生书》,指出:“国防之内涵,并不限于狭义之军事教育,各级学校之课程不为必须培养之基本知识,即为所由造就之专门技能,均各有其充实国力之意义。
纵在战时,其可伸缩者亦至有限,断不能任意废弃,致使国力根本动摇,将来国家有无人可用之危险。
”材料表明国民政府战时教育的基本方针是A. 为中华民族持久抗战储备人才B. 与国民政府的抗战路线相呼应C. 强化国民政府在大学的党化教育D. 战时抗敌教育与战后建国教育相统筹14.如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 )A.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B. 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 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D.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15.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丧师失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却不断发展,形成这种不同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B. C.D.16 下列对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B.C.D.17.1935年,当日军进一步威胁平津华北地区时,蒋介石先后向平汉路南段沿线及京沪线南段沿线调集了20余万中央军,开始把非嫡系的地方部队去应付残存在南方等地的共产党小股武装。
这种情况表明A. 中国共产党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威胁已全面解除B.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统一战线工作成效显著C. 日本全面侵华严重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利益D. 蒋介石开始把来自日本的威胁放在了重要地位18.九一八事变后,著名爱国人士王造时发表了《救亡两大政策》的小册子,呼吁对外准备殊死战争,与日拼命到底,促成日本革命;对内取消一党专政,集中全国人才,组织国防政府、共同抗日。
该呼吁的背景是A.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B. 国内国际局势不利于抗战C. 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御辱D. 中国共产党开展全面抗战二、非选择题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1930年),日本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其中大多数是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
从关内骗招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日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抗日战争烽火的洗礼,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民主政权,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
——《胡锦涛在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2)依据材料二,谈谈对胡锦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的理解。
(3)结合材料二,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
与辛亥革命相比,①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
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
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
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②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
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了怎样的作用?(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两则材料又运用了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二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
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摘编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材料三2019年2月27日下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编自新华网快讯(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该条约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日军侵华罪行。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此决议中把9月3日确定为纪念日的认识。
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民国二十年为1931年。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2.【解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7年8月13日”,地点在上海,应知是淞沪会战,故选A项。
【答案】A3.【解析】南昌起义是在20世纪20年代,故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前,日本还未对中国进行大规模侵略,故B项错误;秋收起义是在20世纪20年代,故C项错误;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共赴国难,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