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科协论坛·2009年第 2期 (下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随着众多高校新校区的建立, 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校园中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的空间, 从理念、形式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新型的综合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环境心理学, 是研究环境和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理论学科, 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 (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就景观设计而言, 大学校园属于中等尺度的环境, 具有使用者相对固定, 使用规律简单明确, 组成元素完整, 类似小城镇等特点。
环境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地图, 环境的认知与体验, 以及私密性、领域性研究等理论及其应用在此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有利于把握好校园的空间意象, 塑造出尺度适宜、环境宜人、变化丰富的多层次户外空间环境, 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1 相关概念1.1 校园环境认知与体验意象指的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 。
而校园意象则是使用者经历了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 产生的在记忆中重现校园环境的形象。
具体的校园空间环境意象可以说是“校园认知地图” 。
通过综合校园使用者的认知地图有助于我们得到公共意象, 解决众多相关问题。
特别是创造具有易识别性的空间, 包括认知距离和空间定向。
校园环境的体验不同于认知, 它是刺激在场或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 会持续一段时间, 并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
根据环境体验的原理与特点, 人们偏爱复杂的刺激。
这里的“偏爱” 是指对于含有复杂性性息的环境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当然这种复杂性应该是整体的, 有组织的“复杂” 。
1.2 行为场景场所是指在特定的空间以及其中按一定规则分布的要素共同构成的物质环境, 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 支持着某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而这样的行为场景, 是最贴近生活的小尺度系统, 潜移默化影响着个人的行为。
校园是个小社会, 各种活动支持着的场所无处不在, 应该尊重其存在的合理性、尊重它的变化。
1.3 领域性、控制感原理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 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 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对领域的人格化, 能增强归属感。
而外部空间形成的不同私密性-公共性层次的领域有利于个人和群体的控制感。
两者的强化则能提高使用者对环境的满意度, 并自觉的加入到对环境的维护中, 使得环境丰富多彩, 自身也得到教化。
2 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1 创造良好的校园意象, 丰富的校园环境体验根据卡普兰对环境偏爱的研究, 复杂性会增加环境的不定性, 提高唤醒水平, 易识别性则利于对复杂环境的组织和理解, 减少不定性, 降低唤醒水平。
只有当两者达到某种平衡时, 才能让人们既不失去控制又维持兴趣, 并被认为是最美的环境。
在校园这样中等尺度的环境中, 人们希望环境易于被识别, 同时也希望体验到校园丰富的内涵, 两者不排斥, 而是实现在不同层面上的互补。
这种需求应该得到兼顾而不能偏废。
一方面, 校园内集中了教学, 生活, 交往不同功能的空间布局, 相互空间关系应清晰明了, 易于定向、定位、找路和寻址, 使师生更好地熟悉、解读空间, 产生进一步活动的愿望。
另一方面校园落脚于“园” 字, 可游可赏, 体现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以丰富多样和新颖独特的体验对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加强认同感、归属感和场地感, 加强师生爱校的精神力量。
校园意象的组成元素为建筑、场所、道路和标志。
其中建筑最容易被师生记住并再认, 是易识别环境创造的重要元素。
清华校园早期有大礼堂、科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四大建筑。
这些建筑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都采取了欧美新古典主义的造型, 尽量讲求气派, 追求一种永恒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风格。
其中的大礼堂从形体到色彩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增添了青春的朝气。
可以认为是美国二十世纪初学院派艺术校园形式的翻版。
另外, 相互邻近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 集中式教学楼布局无论是在教学组织、人际交往还是资源共享方面都能较好地满足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
要丰富校园环境的体验要利用这些元素形成显著性差异。
可因地制宜, 因人因事迹巧妙地借用材料肌理、色彩与植物配植, 多种元素综合运用。
发掘利用现有性质相异的元素, 加以组合和再创造。
从环境心理学谈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李菁(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现代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
多种教育形式在大学中并存,不同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在学校中交叉、碰撞、交流,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环境心理学中关于认知地图,环境的认知与体验,以及私密性、领域性研究等理论及其应用在此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意象场所精神中图分类号 :J 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3973(2009 02-167-02168科协论坛·2009年第 2期 (下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扬州大学学生宿舍区靠近蒿草河, 岸边的草坡、林木, 加上精心设计的亭、榭、廊道等聚会场所, 宛若公园一般闲适, 成为紧张学习生活的休息场所。
在教学区及生活区或集中或分散布置许多具有扬州特色的园林景观。
将园林引入校园, 是校园园林化的一种特殊类型。
这种大学校“园” 的创作方式, 既体现扬州大学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该大学校“园” 的地域性。
在实现校园大的分区显著的情况下, 尽量突出每个区域内下个层次的显著差异和相互干涉。
2.2 体现校园场所精神, 实现“创园育人” 的目的沈阳建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运用稻田作为景观元素, 而稻田本身是学校师生参与劳动而共同创造的景观, 参与过程本身成为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种参与, 校园景观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
同时, 我国农耕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 在师生的劳动参与和季节变换中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
校园的插秧节, 收割节, 接待中学生参观稻田, 等等, 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成为诠释校园景观参与性的典型例子。
参与性活动场地是领域感强化的体现, 师生通过切身参与特定环境中某种固定的活动, 既增加了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又从中获的精神的净化。
在一定时间内留存的校园文化则深深鼓舞着每一个参与者。
不得不正视现代高等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并重, 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方向转化, 更加注重将校园的环境作为精神和知识交流的载体的切实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提供一个自主、愉快、自在的学习场所。
校园环境呈现出整体性、自然性、人文历史性和综合性等发展趋势。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师生、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
” 在注重如报告厅、信息中心、活动中心等正式交往空间塑造的同时, 新型校园更加关注这种随意性交往空间的设计。
在现代校园规划中除了加强对空间形象的认知以外, 还应注重人与校园间有意义的关联, 使人对校园产生认同感。
比如教学楼间相互贯通的内庭院、扩大的连廊和门厅、宿舍楼中集中设置的活动室、两个宿舍间布置的起居室、中心绿地内宽阔的林荫道、林间的甬道、小广场、临水的平台等都为师生在交谈、休憩中思想的交流、知识的碰撞与融合、人格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校园环境同时会受到所处地域的自然条件, 如气候、地形、地貌等影响, 表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
因此, 校园的场所精神是“指其所处的地域自然特征、社会和文化特征与大学自身的生活要求和文化特征结合而成的某种意向通过校园建筑空间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
如前面提到的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 场地原属高产农田, 是东北稻的种植地, 土地肥沃, 水源丰沛, 利用这样的场地特征建成了独特的稻田校园。
2.3 明确谁是校园真正的使用者, 实现使用者的需求设计者永远不能代替真正的使用者来思考, 必须首先明确谁是真正的使用者, 弄清楚他们的需要。
首先要研究使用者在环境中的行为模式, 即人在环境中的社会活动与其所形成的社会空间关系, 然后按照行为模式去研究其在环境中的表现。
大学校园中的基本行为大致可分为认知识别、功能使用、交往和个性培养四大类。
认知活动 :是人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涵义并寻找适当的参照系给自身定位。
功能使用 :指学生学习、生活、研究、运动、交通等基本行为。
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教育理念的更新等而不断地进行调整, 并走向集中型、开放性、智能化。
交往与群化 :是人们社会联系的基础。
对师生沟通、学科交融、交叉、知识碰撞, 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代校园更加强调交往的随意性和偶然性。
个性培养 :大学校园应充满个性化发展的场所, 为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到私密的领域发展空间。
空间环境影响着人的活动, 能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 反过来人的活动又能造就空间。
设计必须从人的行为和需要出发, 设置实用、高效的校园公共空间。
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关心社会需求, 良好的环境不只是重视形象上的“包装” , 或是只在表面形式上做文章, 人的行为因素和行为特征更应当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3 结语新时期的大学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
多种教育形式在大学中并存, 不同的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在学校中交叉、碰撞、交流, 自然给大学校“园” 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也带来了新的趣味的场所和空间。
因此, 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 空间环境, 对一个面向 21世纪的综合大学校园意义深远。
创造具有特色的现代校“园” 空间, 充分体现“校在园中,园在校中” 的大学校园新理念。
优美的景观环境对人身心的“塑造” , 是其精神效用的体现。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环境形象本身的作用能引发人的某种行为。
这是因为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思维直觉, 而这种直觉在反复作用于人的身心情况下, 久而久之即转化为思维定势。
形成个人的品质与性情, 从而指使人的某种行为, 即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
所以, 在校园绿化设计中应重视环境心理学的运用。
参考文献:[1] 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3.[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 李齐,探索高校校园规划发展趋势——复合型校园规划理论与实践[D].天津:天津大学,2004.[4] 俞孔坚.“非农时代”的稻田——沈阳建筑大学景观设计[DB].景观中国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