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七年级第4课色彩的对比说课稿人美版

美术七年级第4课色彩的对比说课稿人美版

色彩的对比
1、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____号考生。

2、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色彩的对比》。

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3、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出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4课《色彩的对比》。

属于造型表现类课程,本课旨在使学生掌握色彩视觉规律。

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美来自于生活,美应用于生活的道理,这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能训练他们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知色彩对比的概念和基本类型。

学习色彩对比基本知识和一般应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色彩实例分析掌握知识,并尝试用色彩对比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色彩设计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感受色彩对比带来的美感从而是学生对色彩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色彩对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2)难点:如何在色彩的对比和协调中把握合适的度
二、学情分析
这个学龄的孩子对颜色知识具有初步的了解,但对色彩的初步运用仍然有限,他们缺少运用色彩基本知识和规律去感知色彩现象的能力,即应用能力稍微欠缺,所以我将着重培养他们这方面能力
三、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所以基于新课标我采用的教法是:
1、引导发现法: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需要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学会审美,用会审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美。

2、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自主思考,经过整理分析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抽象的色彩知识,同时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气氛。

学法有:
1、音乐联想法:1.在本课教学中我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官,用视听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色彩对比的形式美感。

2、合作交流法
3、情感体验法:每一种色彩都是具有情感的,几种色彩组合起来更是蕴涵丰富的情感信息,而这些信息是无法用语言来传递的,只有理解了、体会了才能产生共鸣。

所以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去体验色彩的情感特性
四、教学过程
世界里同样也存在对比,由此引出本课课题《色彩的对比》
二、讲授新课
(一)交流引入音乐联想
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幅黑白的图片,让学生猜画面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慢慢过渡成彩色的,让学生观察从黑白与彩色的变化,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绚丽的世界。

接下来出示两件不同色彩对比的服装,然后播放两段音乐,让学生说出这两段音乐的感觉分别和哪件衣服的感觉有点像。

并追问是什么感觉呢?
得出第一件强烈、活泼、跳跃、欢快……另外一件衣服柔和、协调、融合……
在这个时候我适时的出示一些的彩色卡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按照感觉给卡片分类。

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巩固。

(二)引导探究情感体验
我抛出本环节的问题:哪些色彩组合在一起感觉对比很强烈,哪些的色彩组合在一起感觉很柔和?让学生在色相环上找规律。

我把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色相环。

色彩的视觉规律是相当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让学生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协作、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了色彩强烈对比、柔和对比的规律并且在共同的探讨、交流中清晰起来。

个人的思维与智慧得以展现并且最终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接下来,用课件演示强烈对比柔和对比在色彩环上的准确范围,以及色彩对比的定义。

让学生把自己通过讨论得到的结论加以规范。

同时出示板书。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丽的色彩对比,通过大量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色彩之美、对比之美。

(三)实践创作合作交流
根据小组成员分工的不同,共同协作完成1—2幅美术作品。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有目的有预设的使用主观色彩使画面呈现预想的气氛和效果。

(四)赏评作品拓展思维
一是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就学生学习情感、态度、效果进行评价。

二是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学校的图书馆要装修,选择色彩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儿童游乐场的大型玩具为什么颜色都比较鲜艳?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中,让学生明白美来自于生活,美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
1课题《色彩的对比》
2色彩对比的定义
3强烈对比区域、柔和对比区域、色相环区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以上内容不足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