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典故解释

资本论典故解释

第一卷典故解释1、“斐﹒拉萨尔著作中反对舒尔采—德里奇的部分,即他声称已经提出我对那些问题的阐述的‘思想精髓’的部分,也包含着严重的误解。

”(第7页)马克思在这里指拉萨尔在1864年出版的著作《巴师夏—舒尔采—德里奇先生,经济的尤利安,或者:资本和劳动》。

拉萨尔(1825—1864年)是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

他在该书中歪曲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一书中所阐明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因为要使工人充分获得自己劳动所造的生产无,所以才论证一般社会劳动时间决定价值,使社会共同生产成为必要。

在说明价值量时,拉萨尔完全无视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而把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变动,归因于技术的发明或改良,以及趣味和欲望的变化。

可见,拉萨尔力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与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理论混为一谈,抹煞马克思的这一学说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秘密的基础上,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无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等革命内容,又完全曲解了马克思关于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

拉萨尔在该书中除了曲解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剽窃。

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揭露过。

2、“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第8页)这句话引自古罗马著名诗人昆图斯﹒贺雷西﹒弗拉克(公元前65—4年)的《讽刺诗集》第一卷第1首中的一句:“只要换一个名字,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马克思引用此话,是为了说明尽管经济落后的德国,与经济较发达的英国的情况有很大差别,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来未来的景象,因而《资本论》以英国为例证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和机制,将普遍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3、“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 (第11页)据希腊神话说,柏修斯是最高的天神宙斯和丹娜的儿子。

他从小被养育在西里福斯岛,这个岛由柏里狄克特斯统治者。

他为了要撵走柏修斯,就派柏修斯去取美杜莎(女妖)的头。

但是,柏修斯却得到了雅典娜和赫耳墨斯的帮助。

她们给柏修斯几件宝贝,其中有一件就是这里说到的隐身帽,这帽子可以使戴者不被人看见。

经过不少惊人的冒险,柏修斯成功地割下了美杜莎的头。

马克思借用“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刺当时的德国统治者。

他们与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隐身帽是为了不被妖魔看见,而他们利用隐身帽却把耳目遮住,去否定德国工农劳动群众所遭受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4、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

(第61页)英国莎士比亚剧本《亨利四世》对酒店女店主快嘴桂嫂有这样一段描写:她同约翰.福斯泰夫吵嘴,后者骂她是一只水獭,“因为它既不是鱼,又不是肉,是一件不可捉摸的东西。

”快嘴桂嫂反驳说:“你这样说我,真太冤枉人啦。

你们谁都知道我是个老老实实的女人,从来不会藏头盖脸的,你者恶棍!”马克思运用这个比喻是要说明:价值本身不包含自然物原子,在商品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价值不同于快嘴桂嫂。

快嘴桂嫂是“从来不会藏头盖脸的”,人们可以看见她。

5、正像基督教徒的羊性通过他和上帝的羔羊相等表现出来一样。

(第66页)传说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他温柔的性情似羔羊,因而基督教的教义称基督为“上帝的羔羊”,并要求教徒都应以基督的训诫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马克思运用这个比喻是为了说明商品的价值表现问题。

一个商品的价值自己不会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交换,与另一个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才能表现出来。

比如麻布与上衣等价交换时,麻布的价值性质是具体通过上衣来显示的,这犹如基督徒的羊性,因模拟基督的为人,同基督相等而显出来的一样。

6、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

(第103页)“平等派”泛指主张社会平等的人。

“昔尼克派”(音译)也译作“犬儒派”(音译),是古代希腊哲学派别之一,公元前4世纪由安提西尼创立于雅典。

这个学派的学者生活刻苦,衣食简陋,当时人讥之为“犬”。

他们反映了城邦贫民和被剥夺了部分权力的自由民对大奴隶主骄奢淫侈生活的消极反抗,他们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认为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是不自然的、无足轻重的;号召人们克制自己,独善其身而无所求,把这视为美德。

马克思用这个学派对一切抱无动于衷的态度,来比喻商品在交换时,不论交换的对方采取何种自然形态,只要他们的价值相等,便可以交换。

7、《启示录》(第105页)《启示录》是基督徒圣经《祈约》中的一篇。

马克思在这里饮用的话出自《启示录》第13章,目的是说明,随着交换关系的发展,一般等价物的特殊社会机能固定到一种商品,即货币身上,于是社会给了货币一种权力,使它作为交换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马克思把货币比喻成《启示录》所说的七头十角兽,就是因为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认为货币拥有巨大的权力,货币被看成是万能的,人们拜倒在它面前,并受它的统治。

正象《启示录》中所说的,人们害怕那个由上帝和诸王给予它的七头十角兽,并且拜倒在这兽的面前,受它的控制一样。

8、从事息息法斯式的积累劳动。

(第153页)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贪婪的国王,叫做息息法斯。

他为人非常狡猾,在他统治的很多年来中,过着所谓和平的生活,享受了人间的幸福,满足了他一切欲望。

但由于他不敬神,死后被罚在地域里永远做苦工,命令他做一种把石头运上山垒起来的工作,但是石块运到山上立刻又滚下来,使他不得不永无休止地搬运。

据说这是对他的惩罚。

马克思用这个比喻说明,由于货币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的矛盾,使货币贮藏者追求的欲望永远没有止境。

9、“行过内部割礼的犹太人”(第176页)指割除阴茎包皮,内部割礼即净身,是犹太人的习俗和教礼。

据说实行过这种仪式的人,就成为心地洁净的人。

马克思用“行过内部割礼的犹太人”,来形容资本家心目中的商品。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在资本总公式G——W——G中,货币不像在货币处藏的场合下一样,是与商品对立。

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不仅不会使货币减少,相反地可以通过把商品出售获得更多的货币。

在这里,商品成了资本家赚钱的手段。

因此在资本家看来,无论商品多么难看,多么难闻,由于它是赚钱的手段,所以终究仍然像已经净身的犹太人一样,是洁净无瑕的。

10、“作为圣父同作为圣子的自身区别开来,而二者年龄相同,实际上只是一个人”(第176——第177页)基督教的教义有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神”这样一个教条,三者指的都是耶稣。

对于上帝来说,耶稣是圣子,对于教徒来说耶稣则是圣父,对于教徒能得到启示与灵感来说,耶稣又是圣灵。

马克思用“作为圣父同作为圣子的自身区别开来”这句话,来比喻作为预付的原价值同作为剩余价值之间的自身区别。

由于G——W——G'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因此,从表面上看,作为预付的原价值“G”同作为包含剩余价值的资本“G'”是无法区别开来的。

这就像作为圣父的耶稣同作为圣子的耶稣不能区分一样。

因为前者都同样表现为货币;而后者都同样表现为耶稣。

11、“托伦斯上校。

”(第184页)托伦斯(1780——1864年),是英国军官,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自由贸易论者。

他是“通货学派”的又一个主要代表,著有《论财富的生产》(1821年)。

托伦斯只看到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表面现象,认为同尽量诸资本将推动不等量劳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但会有相等的交换价值。

他认为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而在资本出现后的条件下,价值规律就不再适用了。

推伦斯主张商品价值应由劳动量决定,但他所说的劳动是积累的劳动,也就是指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固定资本、原料和工资。

换句话说,商品的价值是由资本家生产商品所垫支的资本决定。

然而,资本家的利润又从何而来呢?托伦斯认为,利润不是由生产过程产生的,而是由交换过程,流通过程产生的,而且只有在交换和流通过程中才得以实现。

他说:“在直接或间接的交换上,消费者为购买商品而给予的各种资本部分,会比它的生产所费的更大。

”马克思在这里批判了托伦斯的这个观点,指出认为剩余价值是由消费者在价值以上对商品实行支付所产生的,这是不了解商品所有者既是卖者、又是买者的事实。

商品在高于价值以上的价格出卖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

12、“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罢!”(第189页)这句话出自《伊索寓言》。

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有5种竞技的人,平常因缺少勇气,常被周围的人非难。

一次,他外出旅行,回来后大事吹嘘,说自己在别的城市里屡次英勇地参加竞赛,在罗陀斯岛曾跳得很远,没有一个奥林匹克选手能够赶得上。

为了证实这件事,他还说,假如你们下回到那里去的话,那里的人都可以给我作证。

有一个人听后对他讲:“喂!朋友,假如这是真的,也不要什么见证。

因为这里就算是罗陀斯岛,你跳好了!”故事本身说明,一个人用不着吹嘘,说大话有其本领就在这里显示出来吧!马克思在论述为何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时指出:“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同时在论证货币为何转化为资本时自始自忠还必须以等价交换的原则为依据”马克思引用上述典故的意思是说,如果真有本领的话,就在遵循上述的条件下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而用不着吹牛说大话。

13、“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第199页)边沁(1748——1832年)是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著述极多、极广、主要有《政府论》(1789年)、《高利贷的辩护》(1787年)、《道德和立法的原理》(1789年)等。

功利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哲学和道德理论,认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在否定教会的封建道德规范时曾说过,合理的利己主义应当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主张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合理地结合起来。

边沁把这理论庸俗化,把露骨的利己主义看成是人类道德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类生活所有领域的指导原则。

实际上他把资产者视为标准的人,认为有利于资产者的就是有利于社会的,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解释成似乎是一种互相提供方便达到共同福利的协调的社会。

当时,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利用边沁的理论为资本主义辩护,说资本主义流通领域是自由、平等的,而交换双方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因而对双方均有利。

实际上,在流通领域的一些平等互利的假象恰恰掩盖了生产领域的残酷剥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区安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

这里所提边沁,是指边沁从他的功利主义出发所鼓吹的劳资双方互利互惠的观点。

14、“在这个最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十全十美。

”(第220——221页)这句话出自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1694——1778)的小说《老实人》。

小说的主人公曾住在威斯发里地方一个男爵的官邸里。

当时有一个“博学的大师”邦葛罗斯在那里教学。

他有一种与生活矛盾相妥协的乐观主义哲学。

他说:“显而易见,事无大小,皆系定数,万事皆有归宿,此归宿自必为最美满的归宿。

岂不见鼻子常来是戴眼镜的吗”所以我们有眼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