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化学中_等效平衡_重要题型的难点突破

高考化学中_等效平衡_重要题型的难点突破

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择。

对策:将排除法与直选法相结合。

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想多赢利就应该(%%)。

A.尽量缩短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B.尽量延长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C.尽量延长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尽量缩短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思路推敲:商品生产者通过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

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变化不会影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C、D错误。

举一反三: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清楚理论对应的经济现象。

如本题中生产者生产商品所用的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只有绝大部分生产者或绝大部分生产所需要的时间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只有对此辨识清楚,才能正确答题。

二、正误型选择题特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考查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要求得出错误题肢的又称逆向型选择题。

对策: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解题时一定要弄清题目的规定性,明确选择的指向。

受思维定势影响,稍不留神,就会选错。

首先根据题意正向思维,找出符合事实的正确的题肢,然后逆向思维,把符合事实的选项划去,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即正确答案。

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基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化创作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B.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源于创作者的聪明才智C.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D.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思路推敲: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只能来源于社会实践,创作者的聪明才是文化创作的主要来源,但不是最终来源。

举一反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就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三、组合型选择题特点:考查的知识容量大,信息范围广。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判断能力、分析和结合能力。

对策:“排除法+比较法”是解此题型的基本方法。

首先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认真审读背景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却不合题意的观点。

将有明显错误或明显正确却不合题意的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

然后对其余题肢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例: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1、2B.1、3C.1、4D.2、3思路推敲:此题型在近两年高考中经常出现,应别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解此题的关键是弄清诗句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1、3体现了发展的观点,2体现了联系的观点,4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关系原理。

故选B。

举一反三:此题通过考查古诗词所蕴含的发展观,引导考生关注一些自然现象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总之,选择题有很多题型,不论什么题型都涉及题干和题肢。

关于题干与题肢一般要注意:(1)选择的首要前提是看联系是否是客观的内在的;(2)题干与题肢的联系,凡是一级引申的就选,凡是二级或多级引申则舍(所谓一级引申就是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不需要创造中介条件就能成立;所谓二级或多级引申就是题干与题肢之间的联系,需要一些中介条件才能成立)。

摘要:“等效平衡”问题是高考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根据日常教学反思,本文提出了一种更简洁、易操作的教学模式,可有效突破这一难点,对广大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等效平衡”内涵“八字方针”等效平衡问题涵盖知识丰富、考查方式灵活,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要求甚高,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

近年的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对等效平衡的考查都有所升温,题型的衍变更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使许多学生谈“等效平衡”色变,因信心不足而导致丢分。

对于等效平衡学习这一难点的突破,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解题思路的引导,为学生提炼出解答等效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不断应用中从心理上解决学生的畏难情绪,最终做到能从容应对。

一、等效平衡内涵的教学等效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恒T、恒V或恒T、恒P),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反应物用量,达到平衡时各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都相同,这样的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在等效平衡内涵的教学中,学生对等效平衡中“百分含量相同”的理解往往会与化学平衡状态中“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混淆,因而教师要强调这里的“等效”是“比例相等”,从而让学生对概念的抽象描述有直观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着重分析等效平衡问题中的几种常见题型,并对其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从而逐步解决等效平衡学习的问题。

二、解决等效平衡问题的“八字方针”在日常的教学中,为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针对等效平衡中不同类型的问题,与学生共同总结了解题思路的“八字方针”:“一模一样、比例相同”,让学生在学习中分析,分析中总结提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1.“一模一样”“一模一样”是指在等效平衡问题中,使用极限转换法后,同一可逆反应的各相同组分的物质的量与初始状态“一模一样”,即完全相等。

这一思路常用于恒T、恒V条件下的非等体积反应。

如:N2+3H2葑2NH3的等效平衡问题。

2.“比例相同”“比例相同”是指在等效平衡问题中,使用极限转换法后,同一可逆反应的各组分之比与初始状态各对应相同组分之比相等。

这一思路适用于恒T、恒V条件下的等体积反应,如:H2+高考化学中“等效平衡”重要题型的难点突破(自贡市旭川中学化学组,四川自贡643020)罗俊伟10推断题是每年化学中考必考的题型,所以准确快速地做出推断题是每一个学生必备的能力。

推断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到题的主要突破口。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快速找到推断题突破口的思路和方法。

一、从物质的颜色入手1.常见固体的颜色(1)复分解反应中生成沉淀的颜色Cu (OH )2Fe (OH )3CaCO 3BaCO 3Ag 2CO 3Mg (OH )2Fe (OH )2BaSO 4AgCl Ag 2SO 4蓝色红褐色白色沉淀注:BaSO 4、AgCl 、Ag 2SO 4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其他的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硝酸。

Ag 2CO 3只溶于稀硝酸,BaCO 3不溶于水但溶于盐酸和稀硝酸,而在稀硫酸中沉淀不消失。

(2)黑色固体CuO Fe 3O 4MnO 2FeO 炭粉铁粉(3)红色固体铜粉Fe 2O 3(红棕色)HgOCu 2O (砖红色)(4)紫黑色固体KMnO 4(5)黄色固体S(6)白色固体KClO 3KCl NaCl Na 2CO 3P 2O 5MgO CuSO 42.溶液的颜色铜盐溶液CuSO 4、Cu (NO 3)2溶液蓝色CuCl 2溶液蓝绿色铁盐溶液黄色亚铁盐溶液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其他一般为无色。

二、化学反应中的特殊现象(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2)黑色粉末遇无色液体有气泡产生有两种情况:是双氧水和二氧化锰;二是铁粉和稀盐酸(稀硫酸)。

(3)试验中黑色固体变红,在高温或加热条件下是由氧化铜生成铜,如果在常温下则是由铁粉生成铁锈。

(4)试验中红色固体变黑有两种情况:一是由铜生成氧化I 2葑2HI 的等效平衡问题;还适用于恒T 、恒P 条件下的等体积或非等体积反应,如:N 2+3H 2葑2NH 3、H 2+I 2葑2HI 的等效平衡问题。

三、“八字方针”解法应用例1.在密闭容器中,加入3mol A 和1mol B ,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 (g )+B (g )葑2C (g )+D (g ),达平衡时,测得C 的浓度为w mol/L ,若保持容器中压强和温度不变,重新按下列配比作起始物质,达到平衡时,C 的浓度仍然为w mol/L 的是()。

A.6mol A +2mol BB.1.5mol A +0.5mol B +1mol C +0.5mol DC.3mol A +1mol B +2mol C +1mol DD.2mol C +1mol D解析:该题属常见等效平衡问题。

基本思路是:(1)非等体积可逆反应,利用“极限转化”原则,把四组配比物的物质的量按照方程式的计量数化归为反应物的物质的量;(2)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只要加入量“一模一样”,就属于等效平衡。

依据这个原则进行判断,B 、D 符合要求。

例2.(2007四川高考)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CO 和2mol H 2O (g ),发生反应CO +H 2O (g )葑CO 2+H 2当反应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数为x 。

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起始物质按下列四种配比充入该容器中,达到平衡时CO 的体积分子大于x 的是()。

A.0.5mol CO +2mol H 2O (g )+1mol CO 2+1mol H 2B.1mol CO +1mol H 2O (g )+1mol CO 2+1mol H 2C.0.5mol CO +1.5mol H 2O (g )+0.4mol CO 2+0.4molH 2D.0.5mol CO +1.5mol H 2O (g )+0.5molCO 2+0.5mol H 2解析:等体积可逆反应的等效平衡问题。

基本思路:(1)利用“极限转化”原则,把四组用量配比按照方程式的计量数化归为反应物的量;(2)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只要初始加入量成比例,满足“比例相同”就属于等效平衡。

依据这个原则进行判断A 等效平衡,其他配比不等效;(3)要满足题目条件,使CO 的体积分子大于x ,只需在满足等效的基础上增加CO 的物质的量,从而得出答案B 。

变式:(2008年高考全国Ⅱ)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 2(g )+H 2(g )葑CO (g )+H 2O (g )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 (CO )的大小顺序是()。

A.乙=丁>丙=甲 B.乙>丁>甲>丙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解析:等效平衡问题,例2的变形。

基本思路是:(1)利用“极限转化”原则,把丙和丁两组中产物的量按照方程式的计量数化归为反应物的量。

(2)在温度和压强相同时,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反应,只要初始加入量成比例,满足“比例相同”就属于等效平衡。

依据这个原则进行判断,甲和丙为等效平衡,乙和丁为等效平衡。

(3)在乙和丁两组实验中,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是甲和丙两组实验中二氧化碳物质的量的2倍,而氢气的量保持不变,乙和丁两组实验所建立的平衡相当于在甲和丙两组实验基础上,向体系中分别加入a mol CO 2,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增大反应物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CO 物质的量增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