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研究【摘要】优化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定一种高效教学过程的模式,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并取得尽可能最大的效果。
学校教育应当关注课堂教学的变革。
对我校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课业负担表现在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普遍不足、家庭作业时间过长、学科练习册偏多、教师与学生沟通不够和分数挂帅加重了学生心理负担。
因此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以及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力量来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学生;课业负担。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长期以来努力的方向。
2001年6月,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学生“减负”进入新的阶段。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有无减轻?现状如何?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新课改以后所做的深入调查并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对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了解,以达到窥一斑见全豹之效。
一、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从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不尽如人意,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校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思想陈旧、教法单一、教学效率不高和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
有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法,他们出于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而废寝忘食地工作,教学上出现了“四多”的现象,即“讲得多、作业多、考试多、资料多”,而这是一种偏向于“背书”的教学法,机械的记忆和机械的训练,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
这种教学现象严重剥夺了学生的童心和乐趣,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不少学生患神经衰弱、脊柱弯曲、近视眼等疾病。
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很严重,通过对我校三、四年级6个班的调查表明,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学生仅有8.4%。
过重的课业负担还造成学生生活能力低,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违背了教育发展规律。
因此,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迫切要求,改革目前存在的陈旧的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便成了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只要我们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研究大纲,认真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学生,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尽量提高单位课堂教学时间的教学效率,把原本应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原本应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就在课堂上解决,精选作业和练习,这样就能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和素质。
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1、体育活动时间不足。
大概三分之一的同学会觉得充分锻炼了,但大多不超过一个钟,男生的状况较好,女生的就更少去运动了,甚至有部分不愿意去玩。
2、家庭作业时间过长。
学生普遍反映,每天在家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时间过长,布置作业门类多,难度大,不少业还需要家长参与。
小学生中近70%的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间3小时或更长时间。
3、学科练习作业偏多。
学生大多都配备2本或2本以上的练习册,完成练习册的习题是造成学生课外作业尤其是家庭作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
家长希望子女能有个好成绩,所以很支持多买练习题来做。
学生为了完成这些课外作业,不得不挤占课余体育锻炼和休息娱乐时间。
4、师生沟通时间不够。
小学有近46%的学生认为与教师有沟通,但了解不多。
这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也与教师的态度、情感有关。
不少学生不是因为智力差而厌烦某一学科的学习,往往是与这科教师产生心理距离由不喜欢这一学科的任课教师到不喜欢这一学科的学习。
加强师德教育,要求教师平等、及时、有度地与学生沟通是相当重要。
5、分数加重心理负担。
现在还存在着按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的现象,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心理负担过重,严重危害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部分学生谈及书包重也没办法,压力大!家长,也是望子成龙。
老师同样有好学生的标准。
三、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课堂教学的关系1、课堂效率低下,学生负担过重。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是我们的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课堂上完成不了留在课后补,课间十分钟占领了,学生连准备工作都来不及做,更不要说片刻的休息。
这样,学生的体力和身心都感到很疲劳,负担很重。
部分后进生还要个别补。
2、作业完成困难,师生负担过重。
由于课后补课堂上完不成的内容,老师与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少了,老师就更加没时间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连完成作业都有困难,更谈不上开展其他活动。
如此反复,造成恶性循环,师生都感到负担过重。
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模式。
3、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
“满堂灌”、“一言堂”等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调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从备课入手,以教学设计为突破口,注重模式创新,在课堂组织、教学步骤、情境设计、启发引导、讨论探究上下功夫,积极倡导“互动——自主——探究”的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积极、主动、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课堂效率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四、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的策略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认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得当,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和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直接原因。
如果教师死抱着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变,那么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思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观念。
为此,组织教师进行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2、领导要为“减负”,创造良好环境。
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工作,不应仍按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的标准。
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就应象“老黄牛”一样,成天辛勤地工作,从来都没有闲着的时候。
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出现在教室里,出现在学生面前。
早上他最早到校,晚上他最晚回家,回家后他仍然要备课、查阅资料、批改作业到深夜。
这种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是可取的,但如果工作效率低下,只是靠时间和精力去“堆”,那么即使他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学校领导也应转变观念,大力宣传新型教师的形象,按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等多方面来全面地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
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认真进行教学设计,要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和学法等实际,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标高,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
重点是精心设计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灵活多样的学生活动,如阅读、讨论、练习、实验、表演等,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
一般地说,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一堂课中不应低于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这要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定),并且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
4、运用多种方法,恰当选用媒体。
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坚持多法结合,优化组合。
同时,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熟悉常用教学媒体的性能,熟练操作常用教学媒体,逐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使用现代媒体。
当然,教学媒体的使用要恰当,讲求实效。
5、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益。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反正该我讲的我已讲到了”,而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益,增强学习的兴趣。
6、精心选择习题,及时反馈评价。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练习题量的多少并不是与学习成绩成正比的,如果学生内心反感,无论做多少练习题都是无用的。
我们教师应该想到,学生是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的,并不只是你的这一门学科。
实际上,我们教师多布置的作业中有许多都是机械重复的,做多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产生反感心理,反而影响他正常地掌握知识。
所以,教师在布置练习题的时候事先一定认真考虑,精心选择,争取每一个知识点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学生认真做,仔细体会。
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做的练习题,从中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切忌作业练习一大堆,学生为完成任务马马虎虎地做,教师收到作业后辛辛苦苦地改,作业发下后学生往书包里一丢,就万事大吉了。
总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教学是关键。
只有优化课堂教学,以“省时、启智、轻负、高效”为追求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合格接班人。
五、实践研究的反思自确立课题以来,我们围绕研究主题,对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行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更新了教学观念。
(1)、新的课堂教学观。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教师改变了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都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师生地位也是平等的。
(2)、学生主体发展观。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新型的师生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自主性学习的关键,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传统教学中师授生受的局面严重地压抑了学生主体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发展。
通过参与研究活动,教师认识到了只有把学生摆到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才谈得上创新与发展。
2、提高了科研水平。
国家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近年来,由于我校许多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投身于教学改革的潮流之中,涌现了一批区的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
他们在教学中,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为我镇的教育改革事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平时,课题组成员除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之外,还能认真思考,不断总结,探索新问题,总结新规律,摸出新路子。
近两年来,课题组成员获市区级获和发表在市区级刊物上的教科研论文达112篇,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3、优化了课堂教学。
教学需要模式,但又不能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