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五篇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一深圳位于广东中南沿海地区,东接大鹏湾,西连珠江口,北靠东莞、惠州,南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
全市面积2020平方公里,深圳经济特区是从深圳市境内划出的狭长地带,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深圳市常住人口405万人。
主要民族为汉族,官方语言为普通话。
深圳的亚热带海洋气候适宜常年旅游,夏长冬短,年平均温度22.4度,最高温度36度,最低温度1.4度,雨水充足,是一座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海滨城市。
深圳市花勒杜鹃,市树为荔枝树,深圳多大鹏鸟,又名鹏城。
深圳是我国重要对外口岸之一拥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和简便的出入境手续,目前对外国人已经实行144小时免签证待遇。
海陆空交通便利,国际机场开辟了近百条航线,现已跻身我国四大繁忙空港之列:蛇口港、赤湾港、盐田港的海运可达世界各国、广九、京九铁路机贯穿其中,广深高速公路畅通无阻。
深圳的旅游业迅速发展,除历史名胜古迹外,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新建景点,景区接连涌现,世界之窗、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青青世界、欢乐谷、水上乐园、海洋世界、“明思克”号等都颇具规模,名闻遐迩。
深圳这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如今已经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雄资屹立于中国的南海之滨。
现已先后建成了风格各异的近60处旅游景点、景区,近百家星级酒店,数以千计不同档次,各具特色的购物及娱乐场所,使深圳旅游硬件设施的密度和档次都跻身于全国前列,1998年,深圳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深圳旅游已成为旅游大环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展望未来,深圳旅游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深圳将成为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中国旅游胜地。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二有人说,深圳是一个既没有本地人,也没有外地人的城市,因为“来了就是深圳人”。
也正因此,长期以来,深圳不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南下逐梦。
这些逐梦者,成为深圳得以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多数来深建设者的感受中,包容、公平、自由的环境,是深圳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深圳最亲民的表现,而这些,都是深圳从改革开放中汲取的养分。
深圳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还是改革开放的晴雨表。
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舆论指出深圳的改革锐气不复当年,创新力度也有所减弱。
不可否认,当年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深圳,如今已经步入了改革的深水区。
如今的深圳,多了两个重要的使命,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完成?如果说,当年深圳的改革凭借的是勇气和魄力,那么在今天,或许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眼力。
过去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在于全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如今若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就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继续改革创新。
去年8月,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给深圳提出了“法治城市示范区”定位,强调“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这显然给了深圳更大的立法权和制度自由度。
而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深圳大可用好特区立法权,在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市场制度设计等,加速推动创新创业生态圈的正循环,继续保持创新驱动标杆城市的地位。
其次,深圳需要在空间扩容上继续发力。
无论是房价高企,还是产业外迁,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土地空间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虽然当前深圳无法在行政区划上作调整,但却可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对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产业辐射和经济联系,比如打造产业转移阵地、城市飞地等,不仅可以缓解现有城市容量过大的压力,还可以打造经济圈,在实现多赢的格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筹码。
最后,深圳还要在区域合作上继续做文章。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香港的牵引下,珠三角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城市群,但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中,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落地之后,作为珠三角东岸的中心城市,深圳更需要起到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珠三角城市之间资源统筹配置的能力,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实现各个生产制造环节的分工合作,形成强有力的经济共同体。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三据媒体近日报道,深圳正举全市之力、高质量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有望于年内完成。
这份建市以来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事关深圳未来发展,非常值得一说。
土地是基础性资源,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源泉和载体。
“怎么利用土地”最能直观反映城市发展取向。
深圳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是最小的,经济产出却很惊人,去年深圳GDP突破2.6万亿,因而有人戏称,深圳以一个县的面积创造了一个中等省份的GDP。
这句话也反映了深圳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紧张程度。
土地资源的承载力不是无限的,目前深圳的地均GDP为13.48亿元,已是全国领先。
而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要求深圳,必须继续将地均产出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将自身打造成为全球标杆城市。
同时,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还要求深圳在民生幸福、生态文明保护上齐头并进。
在规划利用土地上,虽说发展经济与民生保障和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此消彼涨。
要实现共赢,深圳必须用“绣花”功夫精耕细作。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规划划定了一条生态“红线”——“大力推进森林入城,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保持在37.5%以上”,这表明了深圳不会为发展而牺牲环境的决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保障民生上,规划将加强教育、卫生、交通、文化等公共设施的供地保障,其中,“至2035年将居住用地供应比例提高至25%,住房总量达到7.2亿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
深圳的常住人口高达1300多万,可以说这是深圳对“住有所居”的坚定执行。
在经济发展用地上,深圳还需兼顾了现实与长远。
规划中还有另一条“红线”——严守工业用地红线,加快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业区、整备改造100平方公里产业空间)。
制造业是深圳经济的基石,也是深圳产业链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实体经济用地必须得到保障,但同时也必须提升品质。
从去年的全球招商大会起,深圳不断向外界释放信号:“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
另一方面,规划显示,至2035年深圳城市重点片区将形成一批“品牌之作”,其中包括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等片区,为深圳夯实基础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蓄积发展后劲打下坚实基础。
用好土地,深圳太难了,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紧张也“逼”出了深圳的高效利用和经济转型,最终将推动深圳走出一条更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四40年前,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
值此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回首四十年来的征程,时光飞逝,风云激荡,光阴荏苒,许多场景远去而模糊,催人奋进的精神却历久弥新。
到底是哪些精神力量,引领你千里迢迢选择深圳,从你在踏上深圳的那一刻,就有了深深的共鸣,支持着你披荆斩棘、百折不挠选择坚守?一个人,从懵懂孩童到不惑中年;一座城,从边陲小镇到现代都市。
四十年的时光,在这里沉淀下催人奋进的观念,铸成这座城市的阳光气质。
勇立改革潮头的深圳经济特区,忘不了“三天一层楼”的崛起速度,深圳人也忘不了在“深圳时间”里的拼搏身影和光辉岁月。
“敢为天下先”。
1980年,深圳市政府出让土地的使用权,将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行市场化运作,与港商合作建造了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
除了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这样的“第一次”在深圳还有很多,如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企业产权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没有深圳人“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勇气,就不会有如今的“深圳奇迹”。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在深圳喊出的众多口号中,作为“深圳速度”的前奏,该句最为人所熟知。
1981年底,这句口号被竖立在了蛇口工业区门口。
1982年11月22日,该句口号出现在《深圳特区报》头版,引起了轰动,从那时起冲出深圳,走向全国。
四十年来,深圳人拼搏进取,锐气如初,吸引了着众多人才纷至沓来,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深圳是一座慢不下来的城市,走在深圳街头,深圳人的匆匆步伐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最真实写照。
“来了就是深圳人”。
2010年,为纪念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报业集团启动“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评选活动。
“来了就是深圳人”因其开放和包容的价值观,成为深圳人感触最深的一句口号。
这句简单质朴的口号散发着浓浓的草根味道,表达着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内心对归属感的深沉呼唤,也代表着深圳的包容性格以及移民城市的独特气质。
这些年来,深圳治理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深圳市民福祉日益增进。
在深圳,都市生活便利舒适、环境整洁美丽、“办事不求人”、有多大努力就有多大回报……每次想离开,每次却又离不开。
宏大的社会变革往往发端于社会基层,最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最直白的语言。
时间为生命所承载,塑造着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品格,也指引着后来者不断地创造“深圳奇迹”。
岁月变迁,深圳敢为天下的精神内核代代传承。
我们要不断用新观念引领旧观念,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学习心得及感想五四季如春,总感觉这个词就是为深圳量身定做的。
深圳的花总如刚开时娇嫩欲滴,羞答答的薄片半开半合,包裹着中间艳丽的花蕊。
树木依旧,老成挺拔,除了每年微不可见地拔高几厘米,或离冬近时飘落几片黄叶,堪堪盖在尖尖的草叶上,一切似乎都没怎么变样。
深圳的市花概是簕杜鹃,花片是极薄的,用指甲轻轻一掐便能渗出汁。
花片很多,一层包着一层,护着中间如雪般白的花蕊,一朵花极大,宛如盛世牡丹。
大片大片的生长繁衍,到处都是檀色,黛色的花。
满山坡,映红了云霞,照耀了深圳。
簕杜鹃,不知是为何当选上深圳的市花的。
但当时的景象不难想象。
云霞当天,万里无云,偶尔微风徐徐吹过,撩起一丝额前的发。
人们笑靥如花,或红妆素裹,或淡妆出彩,又或者着色彩艳丽,花纹得体的宽裙,提携上亲朋好友,在去的路上,还能又交到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左拥右拉,各自为自己喜爱的花喝彩投票。
当投票结果公布的时候,也许中了自己的意,拍着胸口舒了口气,高高耸起的眉峰也悄然放下,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或许不是自己心仪的花,蹙眉思索,良久,向下耷拉的嘴角也有了上扬的弧度,大概是想到了簕杜鹃出彩的地方吧——它能代表大多深圳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