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论文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发明所引发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但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引发了人类史上空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对当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些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水(蓝色)危机、粮食(绿色)危机、人口危机、荒漠化、物种危机、生态死亡、臭氧层危机、大气污染、极地污染、核污染、生化污染、基因炸弹(人种危机) 、全球变暖,等等。
联合国发布的《千年生态环境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人类过度开发和使用地球资源,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
报告说,地球自然资源每年提供价值15万亿英镑的物产, 如新鲜的水、清洁的空气和鱼等,但是人类活动破坏大约 2 /3提供上述资源的生态环境,包括湿地、森林、菜地、河流和海岸等。
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24个生态系统中的15个正在持续恶化。
大约60%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服务行业,如饮用水供应、渔业、区域性气候调节以及自然灾害和病虫害控制等,无法进行可持续性生产,前景每况愈下。
今天当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将人类推到生死存亡关头之时,只有对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方能探寻到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
关于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巴里·康门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归纳,主要有这几种见解:①“富裕说”,认为富裕社会的废弃物太多,还不如虽贫穷但与环境相和谐的穷人社会。
②“进取意识说”,认为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的内在进取意识,认为人类是地球上最残忍的物种。
③“人口说”,认为环境危机是人口太多的缘故。
④“教育说”,认为人类所受的教育使人日益变得非人,变成不懂得为什么要爱自然。
⑤“宗教说”,认为原因在于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信条。
⑥“需求说”,认为污染的原因不在工业界而在公众过旺的物质需求。
⑦“技术说”,认为原因在于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术发展。
⑧“利润说”,认为原因在于毁坏环境比保护环境更容易获得利润。
⑨“政客说”,认为由于制定和执行环境政策的政府机关被亲工业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机关瘫痪无力。
⑩“社会制度说”,认为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
上述各说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够全面、深刻,不能切中生态环境危机根源的要害。
笔者认为,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主要有如下这些原因:1、西方式社会文化的主导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危机、生态冲突。
这些问题跟西方式的社会文化理念有密切的关联。
西方文化有3个显着特征:强调竞争与征服;漠视和谐,不仅仅漠视跟自然的和谐,还漠视跟其它社会、其它文化的和谐;无限制地利用物质,认为资源永远无限。
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
其主要特征是:以毁坏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个人自由与财富消费至上;解除宗教和伦理对人的控制等等,这些要素构成了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形态。
整个二十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t石油、2650亿t煤、380亿t铁、7. 6亿t铝、4. 8亿t铜。
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全球各国各民族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目前,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仅40a;天然气的剩余可采储量为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a。
与此同时,地球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森林锐减、物种毁灭、气候变暖、荒漠扩大、灾害频发,一场全面的危机摆在人类面前。
2、人口压力。
如前所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有着自己的负载阈限。
而处在生物圈中食物链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生物圈的负载能力已达到了极限,难以为继。
3、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地球的自然环境。
然而,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进程中,只知道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夺,却没有认识到地球承载人类生存的能力,取决于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个系统的发展既有利于人类的一面,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即过度耗竭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最终将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人类造成的生态环境退化有三个途径:①非生物资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资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环境的排放(污染和废物排放往往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
③生物量的损失(可更新资源的使用速度大于更新速度) 。
因此,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总压力超过了地球的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环境危机。
关于这一点,恩格斯早在一百年前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曾尖锐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见,正是人类对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不足,对生态资源肆无忌惮地无度挥霍,才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性灾难。
因此,人类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态基本规律办事,运用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才有可能躲过大自然对人类新一轮更大范围的惩罚。
4、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们知道,人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质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之能够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
但是,人类在和环境进行了长期的抗争和苦斗,极大地发展了自己,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后,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耗为手段,以高速度、高发展为途径,以高消费、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
这种生存方式的后果是对环境的高污染和高破坏,是以牺牲环境来求取发展的。
在今天当环境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在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频发不断,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人类才对这种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届联合国大会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联大第44 / 228号)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无法长久维持的生产和消费形态,特别是工业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形态。
”当前,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遵循着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特征的生存方式。
高物质消费生活方式驱动着高资源消耗的生产,而高资源消耗的生产又导致了地球环境状况的恶化。
环境危机的出现无不与这种浪费型、破坏型的传统生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现在每1年燃烧的矿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
对这种传统的高消耗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生活方式,有识之士称其为“发展的失败”。
具体地说,即正是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等几乎所有方面组成了威胁生态环境的社会惯性力量。
因此,仅仅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或是以为更新的技术本身就会解决这样的问题,或是寄希望于一套全新的发展战略,肯定是要失败的。
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生态学家、技术专家,当然还有各方面的社会科学家都明确认识到,如果不对人类迄今所处的生存方式,或者说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人类断难改弦更张。
5、技术的滥用。
如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人类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类能更大规模地采矿、办工业,从而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和能量,并同时向环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废弃物。
尤其是化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合成许多自然界根本没有的化学品,在排入环境后长期在食物链中循环, 危害人体健康。
可见,由于人类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和掠夺,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为害人类的一面,又有造福人类的另一面。
人类只有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将其运用于环境保护方面,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生态农业技术、以及其他一系列技术,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采取清洁生产方式,实现废物的无害化、资源化,把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6、自由经济制度的弊端。
自由经济制度要求整个社会关系商品化,要求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自由买卖、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其保障和鼓励,甚至放纵私人自由地无限制地从事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动。
然而,这些活动大多是以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的。
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只图急功近利, 不顾长远后果。
而正是这种对利润的贪婪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
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无内在目标和固定方向,仅仅服从于供需力量的调节。
三、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治途径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
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根源在于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
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不顾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向环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目前,世界上少数地区的消费极高,但大部分人类的基本消费需求尚未得到满足。
正是工业化国家的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加剧了环境退化和世界一些地区的贫困。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铲除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需从控制人口增长、开发可再生能源、实施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等6个方面入手:1、控制人口增长。
根据世界人口学家估计,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亿人的速度在增长,到2030年,人口将可能达到100亿。
地球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显得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给生态环境,尤其对土地、水、物种等造成巨大的压力,并造成了森林的锐减,土壤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资源的浪费,物种的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为了保护地球资源和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务。
2、开发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自我恢复能力,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再生能源可以从自然界中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几乎是零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微乎其微。
因此,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缓解煤、石油、天然气开采压力,减轻生态环境破坏的一条重要途径。
3、可持续生产。
可持续生产是指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而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