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留份制度研究【摘要】特留份制度是遗嘱人订立遗嘱时必须按法律规定为一定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人保留一定遗产份额,只要继承人未犯有某些严重不法行为或特定的罪行就不得剥夺该遗产份额的制度。
我国继承法引入特留份制度体现人本精神,笔者认为特留份制度已经涵盖了原有必留份制度的功能,且更明确、更有操作性,没有必要重复规定。
因此,应取消现行继承法中关于“必留份”的规定,重新构建完善的特留份制度。
【关键词】特留份;继承法;立法建议一、特留份制度概述(一)特留份与特留份制度由于各国关于特留份制度的具体规定不同,对特留份所作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少数国家或地区在法典中明确规定了特留份的定义,例如我国《澳门民法典》第1994条规定:“依法须留给特留份继承人,以致遗嘱人不得处分之财产部分,称为特留份。
”此外大多是由学者根据法律的具体规定推知的。
笔者认为,特留份是指遗嘱人订立遗嘱时应当依法为某些法定继承人保留的一定遗产份额。
特留份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通过约定取消。
特留份制度则是遗嘱人订立遗嘱时必须按法律规定为一定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人保留一定遗产份额,只要继承人未犯有某些严重不法行为或特定的罪行就不得剥夺该遗产份额的制度。
二、我国继承法引入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一)特留份制度在我国的立法缺失我国现行继承法律体系中对遗嘱自由的限制主要体现在第十九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7条,这种制度被学者们称为必留份制度。
与特留份制度类似,必留份制度也是对遗嘱自由的限制,有维护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的利益,保证一定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人获得一定数额的遗产的作用。
但是与特留份制度相比,这种必留份制度显然并不完善:1.对权利主体的规定不够宽泛和具体。
继承法规定享有必留份的权利主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但是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应怎样认定并未解决。
2.对“必要的遗产份额”的数量没有明确规定,而确立特留份制度的国家都在立法中明确规定了特留份的数额,显然更具有可操作性。
3.关于必留份的有关规定主要是基于被继承人现实的需要,未考虑人情伦理。
而特留份制度的理论基础是被继承人与继承人的身份关系,以亲属间的伦理人情为出发点,更利于维护家庭关系的和睦及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4.必留份权利的丧失以法定继承人经济状况的转变为标准,不以权利人存在不当行为为要件,而特留份权利人若做出某些不当行为,其特留份权利会被剥夺。
(二)在我国建立特留份制度的现实意义1.充分保障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减少继承纠纷的发生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私有财产数量日益增多,遗嘱处分引发的矛盾也不断增加,例如2000年发生在浙江杭州的百万元遗产遗赠案2001年四川省张某诉蒋某的遗赠案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特留份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化解类似案件中司法人员面临的难题,公正、准确地适用法律,提高案件审判的质量。
2.符合世界继承立法总的发展趋势目前很多国家都设立了特留份制度以作为限制遗嘱自由的主要措施,如果我国不做出相应规定,则在涉外继承关系中,一旦出现我国公民完全被遗嘱人剥夺继承权的情况,便无法可依。
3.有利于衡平被继承人对财产的自由处分权和对近亲属的扶养义务,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特留份制度的设立,特定范围内的法定继承人可以取得一定数额的遗产,“从物质上、情感上得到慰藉;避免遗嘱人将扶养家庭成员的个人责任转嫁给社会,增加社会负担。
”有利于近亲属间的相互扶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
三、构建我国大陆地区特留份制度的立法建议(一)构建特留份制度,取消现行继承法关于“必留份”的规定根据王歌雅教授的归纳,关于特留份制度,学者们有不同的立法选择:第一,对现有《继承法》中的必留份规定进行细化,以此作为对遗嘱自由的限制;第二,设立特留份制度,辅之以保留分制度;第三,以特留份制度取代必留份制度。
如前述,笔者认为特留份制度已经涵盖了原有必留份制度的功能,且更明确、更有操作性,没有必要重复规定。
因此,应取消现行继承法中关于“必留份”的规定,重新构建完善的特留份制度。
(二)立法体系笔者建议在将来的继承立法中将特留份制度作为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并列的单独的一章,因为特留份制度是对遗嘱自由原则的限制,但特留份本身是法定继承权的一种。
同时,单独成章也有利于特留份下各种制度的体系化和完善。
(三)权利人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规定,我国的法定继承人包括第一顺序的配偶、子女、父母以及第二顺序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特留份制度的设立是基于近亲慈爱义务等伦理亲情,权利人应具有与被继承人密切联系的血缘身份关系。
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亲属关系最近,且有法定的抚养、扶养、赡养义务。
配偶虽与被继承人无血缘关系,但“配偶在亲属关系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他(她)是血亲和姻亲产生的源泉和基础,在亲属关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我国特留份权利人可设定为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
子女的直系血亲可通过代位继承享有特留份。
这个范围也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立法基本一致。
此外也有学者主张“对特留份权利人范围做出一般规定与特殊规定……可以规定依照我国《婚姻法》第28条和第29条承担了抚养义务的(外)祖父母、和兄弟姐妹应该享有特留份,与前款规定的特留份权利人为同一顺序。
而(外)祖父母、兄弟姐妹在没有前款情形下,不享有特留份。
”(四)份额目前大陆法系国家对于特留份份额的规定存在着两种做法:全体特留主义(例如日本、法国)与各别特留主义(例如德国、瑞士)。
笔者认为,我国应采纳“个别保留主义”的作法,给予被继承人更多的自由处分财产的空间。
另外,比照应继份确定特留份份额,符合法定继承人的心理预期,比较容易接受。
具体份额分别是:第一顺序继承人为应继份1/2;第二顺序继承人为应继份的1/3。
(五)计算方法特留份应该以积极遗产计算,即继承开始时被继承人实际遗留的财产减除应继财产上的债务,但不包括因被继承人死亡而消灭的权利。
《意见》61条规定:“继承人中有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即使遗产不足清偿债务,也应为其保留适当遗产,然后再按继承法第三十三条和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条的规定清偿债务。
”这样的规定明显不利于保护被继承人的债权人。
先除去债务,再算定特留份,有利于交易秩序的稳定、安全,保护与被继承人进行交易的债权人的利益。
(六)扣减权无救济即无权利,有关扣减权的规定是特留份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权利人的特留份受到侵犯时将得不到救济,这项权利也就形同虚设。
1.扣减请求权人特留份权是一种财产继承权,以维护特留份权利人的权利为出发点,只有法定继承人才能享有。
因此笔者建议将我国扣减权利人规定为特留份权利人。
2.可扣减的范围为了防止被继承人规避特留份制度的约束,扣减权的对象不能只限于遗赠行为。
事实上,大陆法系国家扣减的范围一般为有损特留份的遗嘱处分及被继承人生前赠与。
笔者认为我国也可这样规定。
但对生前赠与进行扣减时,应设置一定的年限,这是由于距离被继承人死亡年限过长的赠与,很难认定被继承人存在损害特留份权利的意图;另一方面,若对被继承人生前的赠与可以无限予以扣减,权利义务关系将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中,不利于维护善意第三人的权益和交易安全。
因此,笔者建议规定扣减权的标的包括继承开始前一年内的赠与作为,超过一年的,不再追究,除非赠与合同双方都知道赠与将有害于特留份权利人的利益。
3.扣减的顺序我国可根据特留份制度的立法精神,参照各国通常的规定,按先遗嘱处分后生前赠与的顺序进行。
对遗嘱处分,存在多于一个的受遗赠人或遗嘱继承人时,在他们之间按同等比例扣减;当扣除遗嘱处分部分仍不能满足特留份份额时,按赠与时间先后顺序对生前赠与进行扣减,先扣减最后赠与的财产,依此类推。
4.扣减的对外效力应按照民法的传统原则,维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笔者认为,赠与或遗赠的财产已转让于第三人时,扣减请求权人无权直接向该第三人要求扣减,但第三人恶意时除外。
5.扣减之诉的诉讼时效和扣减权的消灭时效为督促特留份权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避免权利义务关系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理应规定一个合理的扣减权请求时限,参照我国民法的有关规定,笔者建议扣减之诉须在权利人知悉其特留份受侵害之日起二年内提出,继承开始后二十年后扣减权消灭。
(七)特留份的抛弃既然特留份权是一种权利,权利人当然可以抛弃,但是对于可抛弃的时间,各国立法有不同。
继承开始后的抛弃,各国立法都允许。
我国《继承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承权的放弃,对于能否于继承开始前放弃继承并无定论。
由于财产继承必然开始于被继承人死亡后,则在此之前,权利人的财产继承权仅是一种期待权,是否能够实际享受到继承利益还难以定论。
因此,笔者建议特留份权只能在继承开始后放弃。
(八)特留份的剥夺我国继承法第7条规定了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情形,特留份权既为财产继承权,继承人丧失法定继承权时,理应丧失特留份资格。
“但特留份是一种特殊的继承权,它在客观效果上对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起到了更强有力的保护作用;但对被继承人来说也是一种更为严格的限制,增加了其义务。
”因此笔者建议根据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应再补充规定丧失特留份与笼统的丧失继承权不同的特殊情形。
①2000年,杭州老人叶某去世前立下遗嘱,将数百万的遗产全部遗赠给曾照顾其10年的保姆吴某。
叶某的女儿不服,擅自取走遗产,吴某起诉要求返还。
一审法院判定遗嘱合法有效。
②原告张某与被告蒋某之夫系非法同居关系。
蒋某之夫因病去世前立下遗嘱,将所有财产遗赠给一直照顾其的张某,并对遗嘱进行了公证。
蒋某之夫去世后,张某要求蒋某给付遗产遭到拒绝,于是起诉至法院。
2001年,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法院判决驳回原告请求。
③“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
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
”参考文献:[1]费安玲.罗马继承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郭明瑞,房绍坤,关涛. 继承法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3]史尚宽. 继承法论[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4]陈苇. 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8)中国婚姻家庭继承法研究之回顾与展望[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5]陈苇.亲属法与继承法专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6]陈苇.外国继承法比较与中国民法典继承编制定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7]陈苇.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8]张玉敏.继承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9]张玉敏.中国继承法立法建议稿及立法理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刘春茂.中国民法学·财产继承[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11]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2]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3]徐国栋.绿色民法典草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4]龙翼飞.比较继承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15]陈棋炎.亲属、继承法基本问题[m].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业书编辑委员会,1980.[16]陈苇,罗芳.特留份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对我国特留份制度的构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法学)版,2008,(5).[17]孙良国.论我国应建立特留份制度[j].法学论坛,2000,(2).[18]史浩明.我国应建立特留份制度[j].政法论丛,2003,(6):14.[19]余涛,张知璜.论在我国建立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j].法制研究,2003,(2):39.[20]陈苇,王歌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继承法制建设回顾与展望[j].法学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