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弹力弹簧测力计

弹力弹簧测力计

《弹力弹簧测力计》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十三章力和机械》中的第一节,本章介绍了三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摩擦力,弹力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跳板跳水,跳板发生弹性形变,产生弹力,撑杆跳高同学们对此印象也很深,弹簧处处可见,所以放到了第一节,兴趣较浓,弹力又是一种较复杂的力,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较高。

因此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学生“了解”,而将重点放在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上。

这种编排方式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课标理念。

【学生学情】: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力的知识储备,知道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产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也较好,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也是随处可见,因此教学中可以很自然的激发出学生热爱物理、探索物理的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弹性、塑性,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能产生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力的单位。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原理2.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3.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测力计的制作和设计,测头发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具准备教师拉力器、微小形变演示器、形形色色的弹簧测力计、橡皮泥、气球学生握力计、橡皮筋、钢尺、钢锯条、带指针的弹簧、钩码、刻度尺、木板、头发、橡皮泥、气球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引导法设计思想屏幕展现、动手实验,创设丰富的弹力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弹力的浓厚兴趣。

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从而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

二、课堂探究(师生共同讨论完成)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屏幕展示撑杆跳高、弓箭射击、郭晶晶的跳板跳水,请同学们思考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2、进行新课请同学们利用你桌子上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以上弓箭、撑竿、跳板的特征.学生实验1:压气球或拉橡皮筋、弹簧,压弯钢尺、钢锯条请同学们压气球或拉橡皮筋、弹簧,压弯钢尺、钢锯条,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体会你的感受,然后谈谈你的发现。

学生回答:手压气球,气球会;手拉橡皮筋,橡皮筋会;手拉、压弹簧,弹簧会;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______ _形变。

教师提出问题:坚硬的物体是否也会发生形变呢?(如课桌)教师演示微小形变演示器学生实验2:手压橡皮泥,和上面的实验对比发现了什么?教师指出这样的形变和弹性形变不一样,我们把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______ ___。

演示实验(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说明了什么?(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怎样?(运动状态不会改变).(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拉伸、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的运动状态怎样?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被拉长或被压缩的弹簧会使跟它接触小车运动,说明小车受到了力的作用)分析生活实例1跳水运动员踩踏跳板,发生弯曲的跳板会把跟它接触的运动员弹起,说明运动员受到了力的作用。

2拍皮球,球落地发生弹性形变,当它恢复形变时,对跟它接触的地面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这些力就是弹力。

总结:1、弹力的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2、弹力产生条件:接触、发生弹性形变3、从生活实例分析弹力大小的影响因素4、从弹力的产生分析压力、支持力、拉力实质都是弹力教师指出: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弹簧玩具小汽车,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前进,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学生畅所欲言,和同学们分享)学生实验3:探究橡皮筋、气球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的关系提出问题: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什么关系?猜想: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大小有关系。

进行实验:1、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用的力越大,橡皮筋伸长就。

2、用大小不同的力压气球,用的力越大,气球形变大小。

结论: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说明。

演示实验:一根弹簧我用小力拉,看弹簧的伸长量,我用一大力拉,看弹簧的伸长量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来判定力的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不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来自己制作一个测力计呢? 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实验4:探究带指针的弹簧形变大小与拉力大小的关系1、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2、在弹簧的挂钩上分别挂上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钩码(每个钩码0.5N )分别测出弹簧的长度,算出弹簧的伸长3、自己设计表格记录数据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5、制作弹簧测力计:根据上面实验在弹簧一面贴上纸板,画上刻度,然后用它测量头发的拉力总结: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出示形形色色的弹簧测力计)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2、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也就越长即拉力和伸长成正比)3、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观察你们的弹簧测力计,说说量程和分度值分别是多少?___________ _____(2)怎样校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___轴线_____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学生活动:1、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请同学们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下桌子上物品的重量,在水平桌面上拉动文具盒的力等等。

2、出示握力计,指出它是弹簧测力计的一种,同学们用握力计测一下自己左右手的握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3、寻找你身边1N的物体知识应用1.关于弹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弹簧、橡皮筯才能产生弹力B.只要物体发生形状变化就会产生弹力C.弹力的大小只跟物体形状变化的程度有关D.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弹性限度,因此弹力不可能无限地大2.下列不是弹力的是()A.重力B.绳子对重物的拉力C.绷床对小孩的向上的力D.沙发对人的力3.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认识,正确的是()A.弹簧测力计上的测量限度就是弹性限度B.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因为弹簧的长度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C.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就是弹簧测力计的原理D.弹簧测力计是用弹簧做成的,因此就可以用弹簧来测量力4.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它利用了力的作用效果中的()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能力提高5.下列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的是()A.用手捏橡皮泥B.自行车的座板坐久了与新的时候不一样了C.玩弹弓时不小心把橡皮筯拉断了D.王强同学锻炼身体时用力拉的弹簧健身器6.如果用F表示拉力,用L0表示弹簧长度,用L表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表示弹簧受拉力后的伸长量,则()A.F与L0成正比B.F与L成正比C.F与△L成正比D.以上均不对7.现在有甲、乙两根性质完全相同的弹簧,用甲来做实验,测得弹簧上所请根据要求回答出下列问题:(1)用乙弹簧做弹簧测力计,测量限度是________。

(2)在右图中写出弹簧测力计刻度面板上相应的量值(3)为什么只能用乙弹簧来做弹簧测力计而不能用甲来做?探究应用8.给你几个已经知道质量的钩码,请你再选择二至三种辅助材料,利用我们常用的橡皮筯制作一个橡皮筯测力计来,说出你会怎么做?然后用它测量我们常用的钢笔、文具盒等的重量,再用弹簧测力计测一测,看有没有出入?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取等长等粗的橡皮筋三、四根,把它们的两端用细线扎在一起。

再仿照弹簧测力计的装置,选一块长方形的小木板,贴上白纸,用它作为悬挂橡皮筋的支架。

支架上方钉一个小钉子。

橡皮筋的上端就挂在这个钉子上。

在橡皮筋下端扎线处拴一根横放的小铁丝作指针。

在支架的白纸上,画出铁丝的原始位置。

用几个质量已知的钩码。

实验时,先将一个钩码挂在橡皮筋的下端,在支架的白纸上用横线画出铁丝的位置。

随后再挂2个、3个……画出若干横线。

算出每条横线代表的力的大小。

这就做成了一个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Powerpoint幻灯片。

开始我展现了射箭场面、撑杆跳高、郭晶晶的跳台跳水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设计了大量的活动。

让学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设计实验,实验开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制作弹簧测力计,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单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的能力;同时让同学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体现物理教育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通过大量的学生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用Powerpoint幻灯片,展示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图片,呈现本节课的一些知识,课本以外的一些内容,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在巩固练习中我还设计了具有梯度的题目,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设计了课外探究实验,激发提高了全体同学们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在语言还有一点琐碎、不太严谨;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寻找你身边1N的物体”活动中,应该老师先举例,让同学们有个感性认识,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