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作者:武城团县委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点击数:3570 时间:2007-4-24 录入:zgxcfx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升级上档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进步,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探索一条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新路子,进一步夯实农村团建的基础。

6—7月,武城团县委专门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对全县乡镇、农村团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挖掘了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一、基本情况(一)概况全县共有5镇3乡,391个行政村,37.2万人,其中14—28岁农村青年5.5万人,农村团员849人,团青比例为15.5%;年度发展团员1118人,全县农村基层每年推优约262人。

截止目前,全县乡镇团干部16人,其中专职团干部13人,乡镇团委书记中,大学毕业的有2人占16.7%,大专毕业的有5人,占41.7%,其他的则为中专学历。

全县行政村中应建团支部391个,目前实建村团支部310个,其中一、二、三类村支部的比例为20%、40%、40%,村团支部书记中18.2的为高中学历,其它都为初中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的占29.2%,28—35周岁的占46%。

(二)我县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1、关于村级团组织的设置情况。

从面上看,村级团组织建团率达到80%,基本能与行政区划、党组织设置一一对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团的工作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

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起到积极作用的这种设置方式,在农村市场经济运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目前,职业结构的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青壮力根据市场要求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并明显地向非农方向倾斜;社区结构的调整,使自然村落向城镇化方向转变促进了乡村社区结构的转型;产权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产权日益清晰化,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和不同经济主体出现,产权结构由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向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向发展;交流结构的调整,使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的经营方式突破了所有制界限、行业区域的界限、行业隶属关系的界限,打破了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系。

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这些变革无疑要求我们对团组织的设置方式进行相应调整,这也是由团组织自身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如果继续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发挥不出团组织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优势,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会丧失殆尽。

目前我县仍有40%以上的村支部团员数在10人以下,规模偏小、团组织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组织的自身形象;个别支部出现“整瘫轮回”恶性循环的现象,等等,正是因为没有适时进行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战斗力。

2、关于团干部配备的实际情况。

一是普遍重视乡镇团干部配备工作。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县五镇三乡均按照“一轻二强三高”(即年纪纪轻、致富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文化素质高、工作热情高、在青年中威信高)的标准配齐了专职团委书记,其中武城镇、甲马营乡还配置了专职副书记,来配合团委书记的工作,更有利于乡镇团委工作的开展。

二是村级支部结构不尽合理。

从调查结果来看,村乡两级团干部在年龄层次上处于“倒挂”状态,村级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明显高于乡镇团委书记平均年龄,主要原因是村级团员青年大量外流,导致村级团支部书记选拔的范围缩小,主要从复员军人、回乡学生中选拔;行政村合并后村委会编制减少,兼任团支书的村委会副主任、会计、治保、计生主任年龄偏大,个别村的团支书年龄达到42、43岁;村团支书兼职过多,目前全部为兼职,其中兼2职的占58.7%,兼3职的占19.4%,有的还是其他职务兼团干部,这必然影响工作效果。

二、我县夯实农村基层团建工作的主要作法:(一)抓住党建有利时机,坚持党建带团建,全面加强对团建工作的领导。

为了争取党委和政府对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团县委及时把握党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利时机主动向同级党委领导汇报农村团组织建设情况,使党委在基层党建工作安排上,将农村团组织建设列为主要内容之一。

县委在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的百分考该验收中,对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规定了明确的验收标准。

尤其是在全县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后,乡镇团委进行了传达布置团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团建工作领导小组,真正把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摆在了全团工作的重要位置。

(二)抓住组织建设这个突出环节,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是针对近几年部分农村团组织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松散瘫痪面扩大的现实,重点对三类团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使瘫痪和半瘫痪团支部得到了加强。

几年来全县共整顿松散团支部26个,新选团支部书记41名二是积极解决基层团干部的报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针对农村基层团干部工作量大,待遇低的现实,各乡镇团委积极向同级党委、政府领导反映,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经过各级团委的积极努力,目前全县广大基层团干部政治经济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突出了团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壮大团员队伍,团青比例进一步提高。

各乡镇团委在团建工作中,一方面结合组织建设对广大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了广大青年的政治素质和入团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文化体育等活动,服务青年,吸引青年,增强团组织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

团建期间全县共发展农村团员1852名。

四是切实抓好团的活动阵地建设,为抓好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提供良好条件。

在团建工作中各乡镇基层团支部普遍建立了团员活动室、青年之家、业余团校等学习、活动场所,各项规章制度齐全,为广大团员青年们学习团的知识,开展团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老城镇充分运用业余团校等不同方式方法,举办培训班,集中培训干部,培训人数达40人以上。

(三)大力实施青年奔小康行动,焕发基层团组织活力。

团县委始终坚持把实施青年致富工程做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总抓手,通过实施青年奔小康行动服务于青年,促进和带动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全面活跃。

首先是抓好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

各乡镇都确定了自己的示范村和示范户并分别制定了达标标准,其中选拔了武城镇、老城镇、李家户乡3个科技示范乡镇,尚庄村等10个科技示范村,30个科技示范户作为科技示范基地培养对象。

其次是大力培养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培训农村基层团的骨干,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星火培训基地,并积极联系农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察、巡回授课等形式,培训农村青年34余人,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调动基层团干部积极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剖析1、社会地位低,乡镇党委政府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是一些乡镇党委还没有真正从培养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支持团的工作,团的工作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忙起来挤掉,“拆了机器用零件”,团委书记专职不专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全县8位乡镇团委书记中基本上都是中心工作为主和业务工作兼之,作用发挥不到位。

二是乡镇团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难以落实。

绝大部分农村团支部书记从事团工作可以说是带义务性质的,无相应的报酬和补贴(他们的报酬往往是兼职部分的工资收入),不计入工作量进行核算乡镇团委书记的转岗在一些乡镇得不到有效落实,部分团干部兼职过多、挂职时间长、在岗不在编,不能享受到同级公务员待遇。

2、农村团的工作社会化和小城镇团建拓展有待进一步探索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农民由传统的自然村落聚居向中心城镇社区转移逐渐成为趋势。

团组织对农村社区团的工作、尤其是小城镇团建工作和青年工作尚未完全作好准备,缺乏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对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社会资源的运作方式尚不熟悉。

3、乡镇团委在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作用小,对青年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部分乡镇团委,虽然在致富信息、科技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不够,无法全方位满足农村青年增收增效、成长成才的需要。

仍有大量农村青年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一些中学生回乡后,因致富学技术无门路又过起了祖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造成了农村青年人才的大量浪费。

有的青年虽然掌握了致富信息,经过培训也掌握了致富技术,但苦于没有资金,而乡镇团委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服务,仍存在“捧着金碗要饭吃”的现象。

乡镇团委自身领办的科技推广项目少且规模不大,对青年的影响小。

由于乡镇团委对农村青年服务不到位导致了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小,青年对团组织的概念淡化,团组织对青年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针对以上问题的几点思考(一)努力优化团的外部工作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党委、政府要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把共青团工作当作百年大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要上级出台一个加强团的工作意见,下级应付一阵子,看似当时非常重视团干部和团的工作事后仍然是团的工作靠边站。

只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才能大力支持,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为共青团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以整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乡镇团委职能。

乡镇团委是乡镇区域内基层团组织的领导核心,担负着指导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直接责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加强乡镇团委建设,关键是抓好班子。

首先要配好团委书记。

乡镇团委书记的配备,原则上应是党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并熟悉农村经济工作或基层党务工作。

要根据实际、确定1-2名专职或兼职团干部,把年纪轻、素质高、懂经济、事业心强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拔到团委一把手位置上来。

同时要妥善协调解决好乡镇团委书记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其次要抓好班子整体建设。

根据乡镇大小和经济结构的不同类型,从行政村、乡镇企业社区或机关分别挑选2—3名优秀团干部兼任团委副书记。

团委委员的分布要照顾到各个方面,使团委班子成员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形成互补,达到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第三是要着力提高乡镇团委班子整体素质。

在建立和完善乡镇团委书记上岗培训制度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地强化对团干部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抓好对那些素质能力不适应要求或新上岗的团委书记、副书记的培训,增强他们带领农村青年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三)以增强活力为目标,不断优化行政村团组织的设置。

村级团组织建设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团组织如何通过合理调整、科学设置来带动青年、凝聚青年的问题,是如何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创新能力的问题。

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行政村团组织的调整、改组力度,发展和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模式。

在农业经济占主体的乡镇,要立足于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青年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建团步伐,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各种营销组织、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团组织;像滕庄、鲁权屯等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乡镇,要着眼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工作的开放化、社会化程度,探索中心村、农村现代化试点村团组织的设置和建设,打破原来单纯按行政村或居住区域建立团组织的格局,配合和协助企业团组织共同抓好亦工亦农团员青年的日常管理,增强行政村团工作与乡镇团委和企业、社区团工作的内在衔接要继续按照“一轻二强三高”和生产力标准的原则配备各级团干部,要从青年科教兴农带头人“种养”大户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选拔有一技之长的“实力型”人物来担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