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报社的身份认同研究——以R报社实习经历为例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社会学一班李亚宁目录一、引言 (2)二、国内研究背景 (2)三、理论基础 (3)四、关于经营性报社身份认同的研究 (5)(一)经营性报社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自我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5)(二)媒介人的自我认同倾向是经营性报社认同的核心倾向 (6)(三)受众的认同对经营性报社的自我认同影响越来越小 (7)五、总结 (8)摘要: 媒介是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媒介的身份认同研究是一个很好的提议。
笔者对报社这一重要的传统媒介兴趣颇丰,尤其是对转企之后的经营性报社的运行和发展很感兴趣,本文主要以在R 报社的实习经历为参考背景,用参与观察的方法,从社会学角色理论和组织运行的角度对报社这一传统媒介的身份的自我认同做一个比较微观的分析,目的在于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报社这一实体。
关键词:经营性报社角色理论自我认同一、引言中国的媒介角色在社会认知的范围内处于阶段变化性的状态中。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媒介角色大体稳定。
改革开放之后,媒体角色开始发生变化,媒介的各种功能也开始在人们的试探中得到开发和使用。
1媒介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媒介角色的认知。
报社作为最早的媒介之一,它的意识形态功能根深蒂固,其发展和变革受到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的影响。
现在经营性报社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身份认同与其角色的扮演息息相关,其自我认同也主要是从其角色和功能方面体现出来。
二、国内研究背景中国的媒介改革每一阶段都带有不同的特征,而每个阶段的媒介特征都与面临的问题密切相关。
总体而言,改革开放30年来媒介制度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介复兴阶段,第二阶段是媒介产业化酝酿阶段,第三阶段为媒介产业化推进阶段。
1978-1991年间,在面对媒介发展的两大矛盾,媒介事业体制的行政拨款制与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媒介事业单位的财产权与创收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具体1中国媒介制度变革论/陈鹏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环境要求和利益的诱惑下,媒介组织开始进行自下而上、横向示范的制度变迁过程。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成为中国传媒管理体制的一个特色。
报业在这一制度大背景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改革力度不大。
1992-2002年间,随着邓小平改革开放观念的深入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媒介机构意识到了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文件的发出,打破了媒介行业避讳产业的禁忌,使报业、广播电视等行业找到了自身在产业体系中的定位。
由于报社的意识形态功能的禁锢,其马上实现产业化是不可能的。
过去,由于报纸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一切以宣传为中心,总编辑和编辑业务处于部门核心地位,而报社的行政领导负责一些边缘性和保障性的事务。
这也充分显示出,报社的经营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
体制改革之后,报社的管理格局明显出现了变化,率先改革的是《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社为了加强内部企业化管理的强度,在全国首创了社长领导下的总编制、总经理分工负责制,依托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报业管理体制,极大地推动了报纸的产业化进程。
1994年,《金华日报》对报纸的采编和经营做了分离式改革,于当年12月1日成立了全国报业经营首家股份制公司。
1报纸的编辑业务由报业这一事业单位来完成,而编辑业务之外的广告、发行、印刷等业务则由报社下属的新闻发展总公司来完成。
《羊城晚报》和《金华日报》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为报业提供了制度移植的模板,促进了制度创新的步伐。
通过下属公司的产业剥离手段进行的产业化探索和通过合并打造的集团化尝试成为这一时期的报业制度特征。
虽然没有突破事业的限制,但报业在产业化探索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2008年,进入到21世纪,中国成功加入WTO,国家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又深化了对外开放的力度,以开放促改革,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了。
中国媒介直面国际竞争的压力,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利益推动下,传媒业的变革迎来了新的制度环境的变化。
报业在前期集团化的基础上加紧进行“产事分离”和转企改制工作,报业实现了突破。
报业的突破源于对媒介二重属性在新闻出版行业的精细划分。
最主要的改变是,对于报刊而言,将政治性较强的党1吴小刚:《是天上掉馅饼吗—金华日报社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践与思考》,《陕西报业信息》第106期,/NewsInfo.asp?id=635报党刊和一般经营性报刊进行区别对待,前者保持事业属性,后者可以整体改制,如果前者和后者在一起的实行“剥离转企”。
目前“出版、发行、报纸上市公司已达11家,市值2000多亿元,净融资达240多亿,大大解放了出版生产力。
”1以上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角度对报业的发展和改革做了一个大体的介绍,主要从组织和制度角度对其进行解析,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报社的角色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目的是让读者对报业的发展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为下文的身份认同研究提供背景基础。
经营性报社最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自身的运行和发展都带有企业的性质,但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挖掘其角色的扮演,其与一般企业还有很多不同之处。
经营性报社的角色扮演与其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不管是自我认同还是来自外界的认同都受到其角色和功能的影响。
三、理论基础“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20世纪20至30年代一些学者把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了“角色”这一概念,其中以乔治.米德的研究最为著名。
米德使用此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说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象扮演某个觉得(米德称之为“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米德称之为“群体游戏阶段”)。
他认为角色在互动过程中形成,角色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的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
角色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拉尔夫.林顿认为,角色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结构部分提供给行动者的一组规范。
他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表演。
林顿将社会行为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系统,个人接受和遵循这些规范。
2之后,“完形主义心理学”和社会戏剧论,帕森斯、默顿、达伦多夫、哥夫曼等对角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社会角色这一概念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体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1柳斌杰:《与时俱进的中国新闻出版社》,《求是》2009年第4期2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编.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六章.第一节群体和组织的基础,即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社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然而,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的角色集。
报社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它所扮演的角色也绝不仅仅是单一的,它也处于“角色集”的笼罩之下。
笔者在R报社实习,亲身感受到了报社的氛围。
R报社为某一报社集团下的经营性报刊,规模适中,经营业绩不太突出,但报社的做新闻的氛围很浓。
R报社其内部结构主要分为:新闻部、编辑部、广告部、财务部和热线室,在实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新闻部,整个新闻部又分为街区部、民生部、时政要闻部三个部,每个部下面记者有不同的分工。
四、关于经营性报社身份认同的解析(一)、经营性报社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是其自我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报社这一传统媒体最早扮演的是党的“喉舌”的角色,通过在研究背景的介绍,转企后的报社的宣传功能逐渐淡化,为了生存和发展,其经济属性的性质逐渐增产,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报业集团化使报社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但其宣传功能却越来越流于形式化。
报社这一传统媒介总是在履行其传播媒介的功能,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党报党刊属于体制内范畴,它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报业集团下的经营性报社的处境相当困难。
通过实习观察,报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不仅仅是报纸发行量上的竞争,还有新闻素材、来源和新闻质量的竞争,这些是一个报社在报业这一大环境下生存的必要事项。
举例说明,在R报社一篇新闻事件与其他报社的新闻事件相同的情况下,哪家报社出刊及时,出刊内容充实、丰富,出刊的版面大小,这边面上是两篇文章的比较,但背后却是两家报社实力的竞争。
在角色类型的划分上,报社所扮演的是功利型的角色。
功利型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1作为功利型角色的经营性报社,其实现利益最大化,获得更多的读者,这是其生存的前提,也是其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角色,对其存在的价值的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它的其他的社会功能,如提供新闻和信息,监控社会变化;正确的舆论导向;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教育和引导大众;注重媒体的娱乐性;服务经济等功能来说,这些所有的功能都要为其自身的生存让步。
任何一个角色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自身存在的真实性和有价值性。
报社也不断适应数字信息时代的发展,除了定期发行纸质报纸之外,还开通了数字报纸,这为其自我认同的实现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二)、媒介人的自我认同倾向是经营性报社认同的核心倾向媒介人是媒介的骨干与核心,是媒介的内在灵魂所在。
媒介人的自我身份认同直接影响着媒介的角色认同。
媒介作为一个组织或机构,它的运作和发展直接受这些媒介人的操控,所以说,媒介人素质的好坏、对其自身角色的定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和报社的自我认同。
笔者发现R报社的新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新闻已经麻木。
在他们看来,新闻是他们赚钱的工具,新闻的素材来源的丰富性和可炒作性是他们工作的动力。
极少数新闻人还保持着新闻的梦想和对新闻的执着追求。
R报社一位首席记者是笔者接触到的一位坚守新闻梦想的媒介人。
他在报社工作了十几年,有很多晋升的机会,但他都没有接受,在他眼里只有新闻才是他的动力。
在编制外的组织中,组织内的员工没有很好的福利待遇,工作的压力很大,工资也往往不尽人意,为了生存,几乎每个人都把职位和工资看得很重要。
在经营性报社中,也是如此。
在经营性报社中,媒介人的角色是一个单纯的付出劳动获取报酬的交易过1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编.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六章.第二节程,期间或许夹杂着个人的感情在内,但主要还是利益性的,媒介人在其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已经失去了对其工作的原本的性质的理解。
就像韦伯所说的那样,在“工具理性”为指引的社会下,太多的感情是不会存在的,也是不允许的,这是不符合社会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