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爬行动物 课件

爬行动物 课件


Today: 2014-4-30
④ 爪:爬行类指(趾)末端皆具爪,来源于表皮 的角质层;
⑤ 刚毛:壁虎脚底具有的精细结构
Today: 2014-4-30
3. 骨骼系统
① 骨化程度高,硬骨比重大。 ② 高颅型tropibasic type:颅骨较高而且隆起, 颅腔扩展、脑容量增大;构成颅骨骨块的数
现了盲肠。
盲肠位于大、小
肠交界处,具有吸收
水分、消化植物纤维 (内含分解纤维的细 菌)、合成并吸收一 些维生素等功能。
Today: 2014-4-30
6. 呼吸系统
口腔和呼吸道由于次生
腭出现而明显分开;肺内壁 具有较两栖类复杂的分隔; 具有以软骨环支持的长气管 和支气管;声带简单,一般 不发声。
腹蛇和避役类的肺后端 膨大为气囊,可贮存气体, 这种结构到鸟类获得显著发 展。
1.1 体区划分
爬行动物除蛇型类外,躯体都明显地分成五
部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Today: 2014-4-30
1.2 体形多样 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爬行动物的体形向
多样化发展,可分成三种类型:
①龟鳖型:五部分化明显,躯体扁平,尾长短于 体长,适应水栖。 ②蜥蜴型:五部分化明显,尾长长于体长,适应 于地栖、树栖。
的钠、钾和氯等盐溶液,并可利用空气中的饱
和水气,对于体内盐水平衡和酸碱平衡有着重
要意义。
Today: 2014-4-30
9. 神经系统
①纹状体加厚使大脑体积增大,脑表面形成新脑皮 (neopallium)。 ②少数高等种类的神经纤维经丘脑达于大脑,表明 神经活动开始向大脑集中。
Today: 2014-4-30
Today: 2014-4-30
毒牙(fangs)是特化的牙齿,分为沟牙和管牙, 通过排毒导管与毒腺相连。 毒腺一般位于眼后部、口角上方或上颌外侧,外 包有坚硬的结缔组织,借压毒腺肌的收缩压迫毒腺, 可将毒液注入捕获物体内。
Today: 2014-4-30
5.4 出现了盲肠(caecum或blind diverticulum) 从爬行类开始出
Today: 2014-4-30
⑨ 具典型五趾(指)型四肢,趾(指)端具爪, 适于爬行;四肢骨与中轴骨呈横向直角关系,不 能将身体抬离地面,运动时以爬行为主要方式。 蛇蜥类四肢退化或消失。
Today: 2014-4-30
4. 肌肉系统
4.1 出现皮肌
Today: 2014-4-30
skin muscle 陆地动物特有
起于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止于皮肤 上的鳞片。皮肌的收缩可牵引鳞片、调节鳞片与 地表的接触面积,从而完成其特殊的运动方式。 蛇类的皮肌发达,两对肋皮肌的收缩使腹鳞运动 并籍其反作用力,完成蛇形运动。 4.2 出现肋间肌 intercostal muscle 陆地动物特有 包括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用于牵引肋骨、 调节其升降,协同腹壁肌肉来改变胸廓容积以完 成呼吸动作。
颈椎数目增多且不定,第 1 、 2 节颈椎特化为
寰椎和枢椎,与头骨的枕骨髁形成可动联接。
荐椎增至2枚,横突发达,通过腰带关节使后
肢承受体轴的机能加强。
Today: 2014-4-30
自残断尾现象 Autotomy
有些蜥蜴目爬行动物的尾椎在形 成过程中有前、后两半部分未曾愈合
成一体,因而留下可断尾自残的断裂 带,当受到机械刺激时,前、后两部 分肌肉不协调地强烈收缩,致使在自 残部位尾椎骨、肌肉及皮肤一起断裂。 自残部位细胞保持分化增殖能力,可 长出与原尾不完全一
鳄类和楔齿蜥保留典型的双颞孔类的颅骨;蜥蜴类 方轭骨的萎缩退化,只具单个颞孔;蛇类进一步失
去眶后骨和颧骨,
眼和上下颞孔 合为一大孔, 使方骨露出而 具有更大的活
动空间,有利
于张大口吞食 较大的猎物。
Today: 2014-4-30
⑥ 脊椎骨分化为陆生脊椎动物典型的五个区域: 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4.5 附肢肌发达
Today: 2014-4-30
5. 消化系统
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口腔
和咽分界明显,食道延长。爬行类的消化道较两
栖类稍复杂,更适应陆地生活。 5.1 口腔腺发达 口腔腺发达,起着湿润食物、有助于吞咽的 作用。口腔腺包括腭腺、唇腺、舌腺和舌下腺。 毒蛇的毒腺( poison gland)就是上唇腺的变形, 而毒蜥毒腺由舌下腺变态而成。
Today: 2014-4-30
蛤蚧(大壁虎)
Today: 2014-4-30
爬行类可象两栖类那样靠口底运动进行咽 式呼吸,还发展了羊膜动物共有的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靠外、内肋间肌的协调运动,
使得胸廓扩张、缩小,从而使肺内和呼吸道中
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差别,进而将气体吸
入或排出。这种方式到哺乳类得到完善。 水生爬行类,比如龟鳖类的咽壁和泄殖腔 两侧的副膀胱(肛囊)壁富有毛细血管,可辅 助呼吸。
Today: 2014-4-30
⑤ 颅骨上形成颞孔 Temporal fossa 除了鼻孔、眼眶外,颅骨中的后眶骨和鳞骨 上的穿孔即颞孔(颞窝)。颞孔的出现为咬肌的 附着和收缩提供空间。
颞孔的有无、数目和位臵决定了该动物的噬
咬方式,间接地影响到动物的许多行为和生理特
征。所以,颞孔的发育与变化情况是爬行类内部
Today: 2014-4-30
仍为变温动物;成体结 构进一步适应陆地生活;出 现羊膜卵,繁殖脱离了水环
境,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
羊膜动物。 爬行类分为 五大类, 即喙头蜥目、龟鳖目、蜥蜴 目、蛇目、鳄目。
Today: 2014-4-30
内容提要:
一、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的结构及其进化意义 (二)躯体结构特征 二、爬行纲的分类 三、爬行纲的起源 与进化 四、小结与思考
③蛇
型:五部分化不明显,四肢退化,尾长短
于体长,适应穴居。
Today: 2014-4-30
外形
Today: 2014-4-30
2. 高度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或骨板、缺乏腺体 2.1 皮肤结构:
角质化→蜕皮;色素细胞→体色(保护、温度调节)
蜥蜴蜕皮
Today: 2014-4-30
Today: 2014-4-30 变色龙(避役)
Today: 2014-4-30
⑦ 出现胸廓 胸廓是羊膜动物所特有的。胸椎借其肋骨和
胸骨连接形成胸廓。胸廓具有保护内脏、参与呼
吸作用、为前肢提供强有力的附着以及缓冲快速 运动时对心和肺等重要器官的振动。
Today: 2014-4-30
⑧ 具锁间骨(上胸骨):肩带的两锁骨间有一呈
十字形的锁间骨,龟鳖类的锁间骨转化为腹甲内 的内板 。
目为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多的。
③ 具眶间隔和单枕髁:两眼间有一薄骨片即眶 间隔。具一枚枕髁与第一枚颈椎(寰椎)相 关节。
Today: 2014-4-30
④ 出现完整或不完整的次生腭secondary palata 次生腭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等突
起共同合成,将原始的口腔分为口腔和鼻腔,内
鼻孔位臵后移,呼吸和摄食互不影响,促进了口 腔消化的发展。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
Today: 2014-4-30
2.2 皮肤衍生物--角质鳞片、骨板和腺体
①角质鳞片:为表皮衍生物。
②骨板、腹膜肋:为真皮衍生物。
鳄鱼的腹膜肋
Today: 2014-4-30
③腺体: 二者的 鼠蹊窝和股窝:位于蜥蜴类大腿内侧 分泌物 形成刺 肛前窝:位于泄殖孔前; 状突起, 臭腺:位于雄性鳄类泄殖腔内、蛇尾 有助于 的基部以及龟类的颌下和胯间, 交配 成对存在,其分泌物具有特殊气 味,具吸引雌性的作用。
由心室直接分出 三条动脉:右侧发出 肺动脉弓;中央发出 左体动脉弓;左侧发 出右体动脉弓,再由 右体动脉弓分出颈动 脉弓、锁骨下动脉弓。

静脉的基本模式和两栖类相似,但肺静脉和后大静 脉有较大的发展,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Today: 2014-4-30
8. 排泄系统-后肾型,羊膜动物共有
① ② ③ 后肾完全失去体腔联系,以血管收集废物, 肾单位的数目已比中肾大为增加; 通过单独的输尿管将尿输到泄殖腔排出; 除了鳄类和蛇类外,膀胱由胚胎时期的尿囊 基 部 扩 大 形 成 , 称 为 尿 囊 膀 胱 allantioc
Today: 2014-4-30
3. 羊膜卵的进化意义 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 一个飞跃。羊膜卵的出现解除了脊椎动物 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使脊椎动物完全 陆生成为可能,也使陆生脊椎动物能向陆 地的各种不同栖息环境纵深发展。
Today: 2014-4-30
(二)爬行类躯体结构特征 1. 体型多样化
Today: 2014-4-30
一、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 1. 结构
amniotic egg
外包有卵膜(内、外壳膜和卵壳):卵壳坚硬,
能防止卵变形、减少卵内水分的蒸发、避免机械
损伤和防止病原菌的侵袭;卵壳上有气孔,可保 证胚胎发育时气体代谢正常进行。 内有卵黄囊,囊内贮藏有大量营养物质,以保 证胚胎不经过变态而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Today: 2014-4-30
5.2 舌发达 肌肉质的舌发达也是陆栖动物的特征。很多 种类的舌除了完成吞咽的基本功能外,还特化为 警器、捕食器(避役)及感觉器(蛇)。
避役
Today: 2014-4-30
5.3 具牙齿(龟鳖类具角质鞘) 牙齿主要着生在上、下颌,楔齿蜥幼体的两 颌、梨骨、翼骨都有牙齿,和两栖类相似。 牙齿的着生有多种型式:端生齿( acrodont)、 侧生齿(pleurodont)、槽生齿(thecodont)。 多为 同 型齿 , 鳄 类 和少 数 蜥蜴 类 有 了 初步 分 化为 异 型齿的趋势。 大多数蜥蜴与蛇类 低等种类 鳄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