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

<<诗经二首>>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关于《诗经》表现手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的艺术技巧,在句式方面的显著特点就是句式整齐,每句都是四言,这是《诗经》和后代诗歌的一个明显不同。

B.《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与内容有关,“雅”、“颂”诗多为叙事而又夹以说理,因此用赋的手法较多。

C.《诗经》中的“风”以抒情诗为主,“比”、“兴”手法运用较普遍,而《周南·关雎》则兼用了“赋”、“比”、“兴”三种手法。

D.《关雎》、《蒹葭》在结构上相似,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手法。

2.下面句子中对《关雎》一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句是()。

A.《关雎》是《诗经》的开篇,属十五国风中的“周南”,是一首民间爱情抒情诗。

B.诗中“关关”是雎鸠雌雄二鸟彼此呼应的叫声。

传说这种鸟“雌雄相爱,情真专一”,故用来象征男女诚挚的爱情。

C.第二、三章细腻而层层深入地抒写了对姑娘的爱慕和追求。

D.第四、五章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抒写与姑娘成亲时欢快而热闹的幻境。

3.下面对于《蒹葭》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魏风”,属于民间创作的诗歌。

B.这首诗表现的内容是追求意中人而又未达到目的。

每章前两句都是点明时令、场景,后几句诉说自己的追求与苦恼。

C.诗的第一句为我们勾勒出写意式的画面,为全诗扑朔迷离的境界提供了想像的线索。

D.“在水一方”四字写作手法既可理解为写实,又可理解为比喻,但无论怎样都为我们传神地描绘出远远意中人的身影,暗示了追求的难以实现。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不可以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的诗人白居易。

5.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愁四韵(录其二韵)余光中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的腊梅香腊梅的芬芳是母亲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A.作者通过具体而又概括的象征性的形象──长江水、香腊梅,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河山的挚爱,表现了海外游子对母亲深情的眷恋。

B.“长江水”和“腊梅香”都在相同的位置上连续或间隔地复唱了五次,“母亲”“芬芳”也和“酒”“滋味”重复的位置相同,使这首诗如同一曲情深似海、反复回旋的“咏叹调”。

C.这首诗每韵首尾用长句,中间三行用短句,而且低一格排列,呈现出一种既大致匀齐又参差错落的形式美。

D.作者把“香腊梅”倒装为“腊梅香”与杜甫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把表颜色的形容词倒置在句末一样,变常态为奇峭,化平顺为新警。

二、判断题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2.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3.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

“风骚”就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4.“风”指十五国风,大多数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5.《关雎》和《蒹葭》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这也是《诗经》中民歌常用的手法。

()三、综合训练(一)文学知识填空1.《诗经》是我国________总集,共_____篇,故又称“_______”;其“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国风”开创了我国的_____________ 风格。

2.儒家经典的“四书”是指《》、《》、《》、《》四部著作,“五经”是指《》、《》、《》、《》、《》五部著作。

(二)阅读《关雎》,完成1~3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在河之洲.()②君子好逑.()③寤.寐求之()④左右芼.之()2.本诗用以起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也用了“赋”的手法,请举出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三)阅读《木瓜》完成1~3题木瓜《诗经·卫风》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谈谈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2.《诗经》通常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木瓜》这首诗主要采用了那种手法?3.这是一首爱情诗,请说说它的主题。

(四)读《诗经》中的《相鼠》完成1~2题。

相鼠《诗经·鄘风》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注释:相:视、看。

遄(chuán):速、快。

1.出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这是一首讽喻诗,作者以鼠为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贪得无厌而又厚颜无耻的行径。

B.形式上采取重章复沓的手法,这样写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C.在表现手法上,本诗运用了“赋”的手法,极言统治者的贪得无厌的行径。

D.三章均运用了反问的修辞形式,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剥削者无比愤怒的情感。

2.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齿”“体”都是就鼠的外表而言,与统治者“无仪”“无止”“无礼”的丑恶灵魂作比较,意思是说老鼠该具备的外表都有,而那些统治者却毫无“仪”“止”“礼”可言。

B.“止”,可以理解为“行止”,行为举止之意;也可以理解为“耻”,羞耻廉耻之意。

C.三章的最后一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可译为“为什么”“等什么”“不什么”。

D.“体”应解释为“肢体”。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题。

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注解:①(维鹊有巢)维,语助词,无实义。

鹊,喜鹊。

②(维鸠居之)鸠,斑鸠。

居,侵占。

③(百两御之)两,同“辆”。

御,迎接。

④(方)占有。

⑤(将)陪送,护卫。

⑥(盈)满。

⑦(成)完成。

这里指结婚礼成。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华:同花。

③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④宣:和顺、亲善。

⑤蕡:肥大。

⑥蓁:叶子茂盛。

1.对诗中有关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之子于归”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归宿。

B.“百两御之”指迎亲的车队数量之多,可见其富有。

C.“宜其室家”指祝愿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指新娘应该能适应新的家庭生活。

2.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鹊巢》是一首凄苦悲怨的弃妇诗。

B.《桃夭》是一首欢乐祥和的颂婚诗。

C.两首诗在结构上都是重章复唱,各章节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D.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兼起兴的手法,显得生动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这两首诗中的比喻含义:“鹊”喻指_______,“鸠”喻指_______;“桃华”喻指_______,“桃实”喻指______,“桃叶”喻指_________。

4.由于两首诗的流传影响,后来衍化出了两个使用很广的成语,请写出这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常用义。

①《鹊巢》的成语: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②《桃夭》的成语:__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综合训练(一)1.参考答案:古代最早的诗歌 305 诗三百赋比兴风雅颂现实主义2.参考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二)1.参考答案:①水中陆地②匹配、配偶③睡醒;入睡④择取2.参考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3.参考答案:“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三)1.参考答案: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解析:《诗经》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仅有个别字句的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因此在“国风”中使用最普遍。

2.参考答案:赋。

解析: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本诗叙述青年男女互赠定情之物的情景。

3.参考答案:青年男女互赠定情之物,以结百年之好。

解析:本诗明白如话,是一首男女互相赠答的定情诗。

“国风”中有不少恋歌。

表现了他们爱情生活的和谐与喜悦。

(四)1.解析:在表现手法上,本诗主要运用了“比”的手法,以鼠为喻,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贪得无厌而又厚颜无耻的行径。

2.解析:三章最后一句,“何为”“何俟”都是宾语前置句,译为“为什么”“等什么”,只有“胡不遄死”不是宾语前置,译为“为什么不快快死去”。

(五)1.解析:“宜”,和顺、亲善。

“宜其家人”指新娘和顺对待您的家人。

2.解析:两首虽都为重章复唱,但每一章通过个别词语的变化扩充了诗的内容,并不是简单重复。

如《鹊巢》由“御之”到“将之”到“成之”的变化,叙述了迎亲的过程;《桃夭》由“其华”到“其实”到“其叶”的变化,新娘嫁到男方家里后生子繁衍的幸福家庭生活。

3.参考答案:遭抛弃的前妻续娶的新娘漂亮而兴奋的新娘子嗣兴旺合家和睦完美4.参考答案:①鸠占鹊巢不劳而获,强占他人成果②逃之夭夭开溜逃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