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心中的幸福社区

我心中的幸福社区

从‘合’到‘和’
------我心中的幸福社区
现今,许多城市管理者提出建立幸福社区的概念:例如广州的‘守望相助,共建幸福社区。

’鄂尔多斯的‘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加快建设幸福社区。

’而在我心目中,打造幸福社区应以‘合’为贵,最终达到打造以和为贵的社区邻里文化的目的。

我这里的‘合’主要指的是‘融合’。

在现今信息技术迅猛发胀的时代,数字信息逐步渗透到现实,然当年轻人愈发依赖数字电子足不出户的便捷时,老一代却觉得年轻人没有担当,不愿意参与群体活动。

这在社区服务与管理过程中,主要体现为社区活动的参与人(非工作需要或与高校联合的志愿者活动)只要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抱怨年轻人不肯为社区管理服务,没有集体意识,每次都早不到人;而年轻人则认为社区活动往往效率低,耗时间量大,他们无暇抽空参加。

而且他们平时有大半时间贡献给了工作,在参加社区活动时某些时候难以融入大妈大爷们的‘唠嗑’圈子……
所以我觉得通过动员、组织社会居民的力量,建立起一个融合两方的交流平台,从而加深双方的理解,促进年轻人的参与度,减少矛盾,提高幸福感,使双方从‘合’到‘和’,从而达到这是建立幸福社区的目的。

我这里所说的促进双方交流的平台,是一个侧重于情感护理站联络组。

它主要在于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条主线向居民传播关注社区的理念和提供社区的各种活动信息。

所谓线上是指通过微社区或社区论坛等APP形式向不愿意出门参加社区活动或工作非常忙碌而无暇参加社区活动的的年轻人所开通的电子讨论平台,是他们能快速便捷地了解自己所在社区的一些情况或向大家寻求感情帮助,使平时少有交集的大家能迅速熟悉起来。

而线下主要为登记互助形式。

居委会准备向各家各户发一张表,愿意提供帮助的、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可填写。

然后对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进行登记,记录服务的时间、成效。

他们若有需求,可优先获得帮助。

小区居民中的各种专业人士,比如律师、教师、医生;各种专长,比如弹琴、外语、厨艺,他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向有需求的其他居民提供帮助。

小区居民也有各种困难,比如老人、小孩需要临时性的照看等。

当然要做到‘合’与‘和需要将线上线下模式相交:前期居委会加大从网络和现实加大对线上线下模式的宣传,是双方互相了解;中期,在实践过程中,促使双方交流,,并公布志愿者名单,对服务时间长与服务优秀者进行表彰,鼓励他们继续参与。

后期,居委会可以逐渐将管理权外移到线上线下居民手中,逐渐脱去联络者身份,而作为观察者存在,必要时为双方提供一定的援助。

以此逐渐增加年青一代的参与度与中老年一代的理解情况,除去社区活动参与所存在的沟壑,促使两代人的融合,也促使社区的和睦,从而建立起一个由‘合’到‘和’的幸福社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