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

(完整版)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地区差异关于生活质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有所论述。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尔布留思早就在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就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

罗斯托也早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的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

恩格斯也曾精辟的描述过未来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好前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的建设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向更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

生活质量是多方面的,通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我国现阶段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客观方面②,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

本文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对比中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及城乡差异;第二部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定量分析。

第三部分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及城乡差异人们生活必须消费。

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

因此,我们着重从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现状。

1、农村居民的收入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0年的2253.4元,将近翻了四番,年平均增长13.7%;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②详细论述见周长城和饶权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发表的《生活质量测量方法研究》扣除物价因素,1978年为100,2000年为483.5%,提高了将近4倍,年平均增长7.4%。

与1999年相比,2000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3.4元,比1999年增长1.9%,扣除价格影响,实际增长2.1%,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1999年增长7.3%,扣除价格影响,增长了6.4%。

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在连续三年呈递减势态(95-98年的增长速度依次为9.0% 4.6% 4.2% 3.8%),2000年又比1999年减少1.7个百分点而且减幅在逐年扩大,已经降到近年来的最低水平。

②农村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速度继续落后于城镇居民,增幅差在上年扩大的5.5个百分点基础上,又扩大了4.3个百分点。

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8倍,两者比例在1999年的2.65∶1扩大到2.79∶1。

图1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比较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304页⑵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自1978年以来,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农村居民的收入按其来源分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两个重要来源。

表1 农村居民纯收入按收入来源分类所占比重(%)数据来源:由2001年和198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计算得出) 表1清楚的表现了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来源的结构变化。

改革初期,农村居民的纯收入重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

但是,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经营收入迅速成为农村居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

1985年家庭经济收入所占份额为74.4%,1990年达到75.6%,约占纯收入总额的四分之三。

进入90年代,农村居民收入虽然人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生产,但所占份额将已经开始下降。

2000年农村居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为63.3%,比1995年下降了8.1个百分点,比1990年下降了12.3个百分点。

同时,农村居民工资性报酬收入占纯收入19.2%,1995年为22.4%,2000年占到31.2%,约占全年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的多元增长格局正在形成。

⑶现金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农村居民市场经济意识的增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扩大非农择业的同时,农村产品商品率的提高,使得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且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2001年和1986年《中国统计年鉴》农村居民收入中,现金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有1978年的42.1%提高到2000年的79.7%,提高了37.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初期,现金收入的比重曾一度有较快的提高。

1978年为42.1%,1980年为51.4%,1985年为65.3%,七年间提高了23.2个百分点。

1995-2000年最近五年间,现金收入比重又有了新的提高,而且比总收入的增长速度还要快。

总收入从1995年的2337.87元提高到2000年的3087.80元,增长了32.1%,现金收入从1995年的1595.56元提高到2000年的2398.28元,增长了50.3%。

现金收入的增长速度比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快18.2个百分点。

2、农村居民的消费⑴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在拉大。

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

1978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有116.06元,2000年为1670.13元,年增长速度为12.9%。

图2 城乡生活消费支出对比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126页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拉大的原因,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拉大。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990元,扣除价格影响,实际增长了7.4%。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0元,实际增长5%,增速比1999年加速4.7个百分点,从而扭转了头一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绝对下降的局面,呈现较快的增长速度。

但这一消费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恢复性和被动性特点,主要是因为社会公共品和服务的价格提高,推动了农村消费支出的增加。

2000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速度快于农村消费支出的增加。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实际增长速度比农村快了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由上年的2.93∶1扩大到2.99∶1,消费支出额在绝对差距由上一年的3039元,扩大到3328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差距继续扩大。

⑵消费结构的变化根据经济学理论,人们的消费可以分为生存、享乐和发展三个层次。

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的八大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构升级了。

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向着逐渐减少生存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享受和发展性消费比重,基本生存资料中的食品、衣着等需求收入弹性衣着已逐渐缩小,其他用、行等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求收入弹性则逐渐增大。

① 2000年恩格尔系数跌破50%。

经济学上常常用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衡量食品消费和其他方面消费之间的关系并把这一比例称之为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消费质量的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会随之降低,即恩格尔系数会随收入的增加而趋于下降。

从图3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城市较农村表现得更为明显。

到1999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维持在50%以上的水平,农村居民消费的一半以上是用于食品消费开支的。

而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1994年已经低于50%。

1995-2000年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下降到49.13%,这是改革以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的最低点,达到了农村小康恩格尔系数低于50%的要求,是农村居民总体生活消费水平由温饱区间迈进小康门槛的重要标志。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304页② 消费结构优化,享受性和发展性的支出比重提高。

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虽然消费重点仍放在吃、穿、主、用上,但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和其它商品服务的消费水平提高很快。

在附表1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中,ⅰ)穿、用的比重都呈现下图3 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303540455055606570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降趋势,直到2000年,衣着和家庭设备及服务消费的比重分别为 5.75%和4.52%。

ⅱ)近几年,农村居民的居住类比重提高,2000年比1999年增加了0.68个百分点, 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ⅲ)近几年农村居民的交通与通讯的消费支出比重加速增长。

1995-2000年5年内提高了3个百分点,而1985-1995年10年内仅提高了0.82个百分点。

ⅳ)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的消费比重也有较快的提高。

2000年这两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9年增加0.85和0.5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消费欲望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医疗文化教育服务价格推动形成的。

对城乡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减少生存性消费比重,增加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比重。

但是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2000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比重中,除食物类和居住类的比重低于农村居民的外,其它的六大方面的比重均高于农村居民。

⑶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虽然得到了改善,但仍与城镇居民存在差距,还可以在食品消费结构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上得到反映。

数据来源:2001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27页图4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粮食情况50100150200250300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千克图5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猪牛羊肉情况0510152025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千克从上两个图中,可以看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均朝营养型方向转变,直接粮食消费下降而间接粮食消费(即蛋奶猪牛羊肉的消费)上升。

但两者的差距继续存在,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

2000年,城镇居民的平均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16.6台、电冰箱80.1台、空调30.8台、家用电脑9.7台、移动电话19.5台、家用轿车0.5辆,比1999的111.57台、77.74台、24.48台、5.91台、7.14台分别增加了4.4%、3.08%、25.7%、64.4%、174.6%、66.7%,中档耐用消费品趋于饱和,高档耐用消费品增幅明显,城镇居民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处于升级换代阶段。

200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48.74台、电冰箱12.31台、摩托车21.94辆,分别比1999年的38.24台、10.64台、16.49辆增长27.5%、15.7%、33.1%.此外,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照相机等家庭中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增长较快,但拥有水平目前仍然比较低,对新兴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则很少问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