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总结大量电梯试题之后,公务员考试辅导专家认为,其实电梯类试题在掌握住了基本公式之后,就可以用很简单的代数方法或者方程法在短时间内得出正确答案。
下面以两道试题为例介绍解答电梯试题的简单算法。
例题一(2005国家二类47题):商场的自动扶梯匀速由下往上行驶,两个孩子在行驶的扶梯上上下走动,女孩由下往上走,男孩由上往下走,结果女孩走了40级到达楼上,男孩走了80级到达楼下。
如果男孩单位时间内走的扶梯级数是女孩的2倍,则当该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梯级有( )。
A.40级B.50级C.60级D.70级根据题意我们知道男孩逆电梯而行,电梯给男孩帮了倒忙,男孩所走的80级比电梯静止时的扶梯级数多,由于电梯帮倒忙而让男孩多走了一些冤枉路。
反观女孩则是顺电梯而行,电梯帮助女孩前进,也就是说女孩走的40级比静止时的扶梯级数少,由于电梯的帮助而使女孩少走了一些梯级。
显然男孩和女孩所走的路程比为80:40=2:1,而根据题意可知男孩单位时间内走的扶梯级数是女孩的2倍,也就是说男孩的速度是女孩的两倍。
至此我们知道男孩和女孩的路程比等于速度比,说明男孩和女孩爬扶梯所用的时间相等,也就说明扶梯给男孩帮倒忙的时间和给女孩帮忙的时间相等,又因为扶梯的速度一定,进而可以推出扶梯让男孩相对于静止扶梯级数多走的路程和扶梯让女孩相对于静止扶梯级数少走的路程相等,故此我们只需要讲男孩和女孩所走的路程相加就可以将男孩多走的路程和女孩少走的路程抵消掉,得到两倍的扶梯静止时的级数,除以2即可得到所求的结果。
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
此题目的思维过程清楚明晰,如果考生想更加直观的题解,也可以采用画图的办法,具体过程可以自己演示。
虽然上述过程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思考的过程完全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希望考生尽快掌握此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上面讲解了一道国考电梯试题的简单解法,接下来我们看一道在考试中被大部分考生战略性放弃而实际上并不难做的试题。
例题二(山东2007—55题):甲、乙两人在匀速上升的自动扶梯从底部向顶部行走,甲每分钟走扶梯的级数是乙的2倍;当甲走了36级到达顶部,而乙则走了24级到顶部。
那么,自动扶梯有多少级露在外面?() A. 68 B. 56 C. 72 D. 85如果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来解这道题,至少需要花费考生三分钟的时间,在考试中显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很多考生因为解答此题没有思路,从战略的角度放弃了此题,实际上,如果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考生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正确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用解方程和代数运算两种方法来解答这道试题。
方法一:方程法。
我们设自动扶梯有N级露在外面,则可列出如下的方程:,求得。
方程式的左边,分子是甲乘坐的扶梯帮助甲走的级数,分母是乙乘坐的扶梯帮助乙走的级数,由于扶梯的速度一定,所以路程比等于时间比,也就是甲、乙所乘坐的扶梯帮助甲、乙分别到达顶部所花费的时间比,又因为甲、乙与电梯同步,这个比值也就是两种方式甲、乙到达顶部所花费的时间比。
而这两种方式甲走了36级扶梯,乙走了24级扶梯,又因为甲每分钟走扶梯的级数是乙的2倍,也就是说甲、乙二人的速度比为2:1,所以方程式的右边是甲、乙到达顶部所花费的时间比,从而可以列出上述方程,求得结果。
方法二:代数法。
上面是方程法解此题的思维过程和解答过程,接下来我们介绍一种更为简洁的代数方法。
根据题意我们知道甲乙二人的速度比为2:1,所以当甲到达扶梯顶部时也就是甲走了36级时,乙走了18级,由于二人乘坐的电梯速度相同又同步,所以两种方式电梯走过的路程相同,此时乙距离顶部还有6级。
而乙走了24级到达顶部,已经走了18级,还需要再走24-18=6级,而距离顶部还有18级,说明还有6级是扶梯走的。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扶梯和乙的速度比为12:6=2:1,因为时间相同时路程比等于速度比,也就说明了扶梯的速度和甲的速度相等,那么相同时间甲和扶梯的路程也相等,所以扶梯的级数为。
以上两种方法都很简洁,建议大家使用。
综上所述,电梯类试题确实是行程问题中比较难的一类题目,但也是行程问题中技巧性最强的一类题目,所以建议大家不要盲目地去列方程组,更不要靠“猜”,而是要从最基本的公式出发思考问题,我想命题者出题的本意也是希望大家能够运用简便算法解答此类试题,这也正是行程试题的魅力所在。
数学运算行程问题专项辅导一、基本知识点:1、基本公式:距离=速度×时间2、相遇追及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追及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3、环形运动问题: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同向运动的两人两次相遇的时间间隔4、流水行船问题:顺流路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逆流路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5、电梯运动问题: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沿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能看到的电梯级数=(人速-电梯速度)×逆电梯运动方向运动所需时间6、钟面问题(此类问题很多可以转化为追及问题)(1)假设时钟一圈是12格,则时针每小时转1格,分针每小时转12格。
(2)钟面上每两格之间为30°,时针与分针成某个角度一般都有对称的两种情况。
(3)时针与分针一昼夜重合22次,垂直44次,成180°也是22次。
二、例题和解题思路1、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两车在离B地64千米处第一次相遇.相遇后两车仍以原速继续行驶,并且在到达对方出发点后,立即沿原路返回,途中两车在距A 地48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两次相遇点相距多少千米?解析:先画示意图:可以看到它们到第二次相遇时共走了3个AB全程。
当甲、乙两车共同走完一个AB全程时,乙车走了64千米,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乙车一共走了3个64千米,再由上图可知:乙车一共走过的路程减去一个48千米后,正好等于一个AB全程。
①AB间的距离是64×3-48=192-48=144(千米).②两次相遇点的距离为144—48-64=32(千米).2、甲、乙二人从相距1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车,乙步行,在行走过程中,甲的车发生故障,修车用了1小时.在出发4小时后,甲、乙二人相遇,又已知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且相遇时甲的车已修好,那么,甲、乙二人的速度各是多少?解析:甲的速度为乙的2倍,因此,乙走4小时的路,甲只要2小时就可以了,因此,甲走100千米所需的时间为(4—1+4÷2)=5小时.这样就可求出甲的速度.甲的速度为:100÷(4-1+4÷2)=10O÷5=2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20÷2=10(千米/小时).3、在一条直的公路上,甲、乙两个地点相距600米,张明每小时行4公里,李强每小时行5公里.8点整,张李二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后他们都调头反向而行,再经过3分钟,他们又调头相向而行,依次按照1,3,5,…(连续奇数)分钟数调头行走,那么张、李二人相遇时是8点几分?解析无论相向还是反向,张李二人每分钟都共走4000÷60+5000÷60=150(米).如果两人一直相向而行,那么从出发经过600÷150=4(分钟)两人相遇.画图可知:在16分钟(=1+3+5+7)之内两人不会相遇.在这16分钟之内,他们相向走了6分钟(=1+5),反向走了10分钟(=3+7),此时两人相距600+[150×(3+7-1-5)]=1200米,因此,再相向行走,经过1200÷150=8(分钟)就可以相遇.所以是600+150×(3+7-1-5)=1200(米)1200÷(4000÷60+5000÷60)=8(分钟)1+3+5+7+8=24(分钟)两人相遇时是8点24分.4、姐弟俩出游,弟弟先走一步,每分钟走40米,走80米后姐姐去追他。
姐姐每分钟走60米,姐姐带的小狗每分钟跑150米。
小狗追上弟弟又转去找姐姐,碰上姐姐又转去追弟弟,这样跑来跑去,直到姐弟相遇小狗才停下来。
问小狗共跑了多少米?()A、600B、800C、1200D、1600解析:由于小狗的运动规律不规则,但速度保持不变,故求出小狗跑的总时间即可。
由于姐姐和小狗同时出发,同时终止,小狗跑的时间也就是姐姐追弟弟的时间。
这个时间为80÷(60-40)=4分钟小狗跑了150×4=600米5、小明放学后,沿某路公共骑车路线以不变的速度不行回家,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
每隔30分钟就有辆公共骑车从后面超过他,每隔20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
问:该路公共汽车每隔多少分钟发一次车?()A、20B、24C、25D、30解析:设两辆车间距为S。
有S=(V车+V人)×20S=(V车-V人)×30求得V车=5V人故发车间隔为:T=S/V车=24分钟6、商场的自动扶梯以匀速由下往上行驶,两个孩子嫌扶梯走得太慢,于是在行驶的扶梯上,男孩每秒钟向上走2个梯级,女孩每2秒向上走3个梯级。
结果男孩用40秒钟到达,女孩用50秒钟到达。
则当该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有:A.80级B.100级C.120级D.140级解析;总路程为“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速度为“男孩或女孩每个单位向上运动的级数”,如果设电梯匀速时的速度为X,则可列方程如下,(X+2)×40=(X+3/2)×50解得X=0.5 也即扶梯静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数=(2+0.5)×40=1007、甲、乙两人从400米的环形跑道的一点A背向同时出发,8分钟后两人第三次相遇。
已知甲每秒钟比乙每秒钟多行0.1米,那么,两人第三次相遇的地点与A点沿跑道上的最短距离是A.166米B.176米C.224米D.234米解析,此题为典型的速度和问题,为方便理解可设甲的速度为X米/分,乙的速度为Y米/分,则依题意可列方程8X+8Y=400×3X-Y=6 (速度差0.1米/秒=6米/分)从而解得X=78 Y=72由Y=72,可知,8分钟乙跑了576米,显然此题距起点的最短距离为176米。
8、甲、乙、丙三人沿湖边散步,同时从湖边一固定点出发,甲按顺时针方向行走,乙与丙按逆时针方向行走,甲第一次遇到乙后1又1/4分钟遇到丙,再过3又3/4分钟第二次遇到乙。
已知乙的速度是甲的2/3,湖的周长为600米,则丙的速度为;A.24米/分B.25米/分 C 26米/分D.27米/分『解析』解题关键点为“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的问题”可设甲的速度为,则乙的速度为2x/3,又根据“甲第一次遇到乙后1又1/4分钟遇到丙,再过3又3/4分钟第二次遇到乙”,可知(+2x/3)×(1+1/4+3+3/4)=600,则=72,如果设丙的速度为,则有(+)×(1+1/4+3+3/4+1+1/4)=600,从而解得=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