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聖籤解籤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共72簽)文:臺灣、日月潭文武廟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一簽詩:力穡應逢大有年、春風鼓浪百花鮮、多栽佳樹巢黃鳥、高起層樓看遠山。
注:積極進取者大吉Δ我國儒家思想,是以人類的生存意義為基礎,作向上、積極、進取的探索與發展。
其基本精神,是行動的、活潑的、求真求善求美的。
它賦有情的本體,理的範疇,誠的成用,化的功能。
它如春風化雨、秋陽皓月,和煦溫馨,清瑩明潔。
它是與天地合其德,與萬物同其心;一方面講求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一方面肯定只要耕耘必有收穫。
即所謂佳樹茂密,黃鳥來巢;高樓巍峨,遠山可望。
它更是盡己以求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之所欲,亦施於人。
擇乎中庸,不偏不倚。
博大精深,涵蘊無限。
凡能知之而行者,必大必成。
Δ謀事有成,前途光明。
日月潭文武孔子聖簽、第二簽詩:人生之本孝為先、身體發膚父母傳、知本方能近正道、坦坦蕩蕩心安然。
注:知本者大吉Δ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
”父母是生我者,恩德之大,無法說明,我國歷朝歷代,無不以孝道來作治理天下根本。
因為一個人能孝順父母,然後才能行為正當,為社會盡力,為國家盡忠。
時代雖然進步,但要想追求人生真正的幸福,篤行孝道,仍是根本的課題。
Δ能孝必忠,功業得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三簽詩:木有本來水有源、本源為根理當然、人生若不知源本、自負天心命運艱。
注:知本者大吉Δ在自然界中,可以看到樹有本而得生,水有源而流長。
以此可知自然界中的萬象必有其為本為源的根。
無根也即無萬象。
人是自然的產物,當然也要有根。
人有超自然的根。
無根也即無萬象。
人是自然的產物,當然也要有根。
人有超自然的根,這個根是倫常。
其中父子之倫最重要,其次為夫婦、為兄弟、為君臣、為朋友。
倫常的精髓是情是理。
情按理來表達;理由情來充實。
這才是人生本有源的幸福生活。
Δ幸福無疆根深者柢必固,源遠者流必長。
故能知本源之人,謀事則事必成,謀財者則必財源滾滾。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四簽詩:己所不欲勿施人、為人推己恕中行、能知正道修持重、終身一言大德成。
注:能得正道則大吉Δ子貢問孔子,有一個字丁一生照著做的嗎?孔子說,那就是一個恕字吧!就是自己所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加於別人身上。
孔子認為任何人如能認清恕字的意義,而能深切體察力行,就可以為一生的立身之道。
因為能為別人想,就是能愛別人。
人人能互愛,自可不爭不奪,互敬互重,仁至義盡,心安理得。
社會自然祥和,人生自是幸福。
Δ心安理得,吉祥如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五簽詩:逆水行舟事為難、不進則退勢必然、千般忍耐萬般苦、能得蒼天愛與憐。
注:知進不退者吉Δ“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凡有志求學的人,不可知難而退。
要具有極大的耐心與吃苦的決心,勇往直前,努力鑽研,學而時習,終必有成。
至學成之後,即可胸藏偉業宏猷,身寄重責大任;展淩雲之壯志,建輝煌之基業。
來者勉之。
Δ學業有成。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六簽詩:至誠唯能格天地、唯誠則靈事則通、反身而誠樂無比、光明大道自由行。
注:誠則靈者大吉Δ誠者靈,不誠無物,這是“誠”字在人生價值普遍標準上的說明。
而“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
這是“誠”人生價值極高境界的作用。
凡是真正知道人生道理的人,一定要有誠的修養。
從歷史上看,所有成功立業的人,都是把誠字作為他人生的根基。
時代在變,但這個根基永遠不會變。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七簽詩:正直當道民心悅、反是而行人不服、勢重位高可取捨、能持此理保權符。
注:正則吉Δ人類社會的進步,有唯新唯喜的趨勢。
這雖是由整個人群的力量所促成,但是它的中心力量,是靠許多正直為人為骨幹,起著領導作用,而得到萬千大眾的裞服與擁戴,才能有口此的結果。
所以:好人當道,民慶升平;小人在位,雞犬不寧。
聖人以為爭取民心的關鍵,在於用人的得失。
在位者能知此理,守之不渝,自可永保權位了。
Δ功成名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八簽詩:事難然後識君子、歲寒始知松柏堅、勁草藉得疾風顯、忠良可在亂中看。
注:能識忠奸則吉Δ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筍子大略篇: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
古人又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
這些話是說明君子忠臣與小人奸的不同之處,更可以從危難艱困中,體察出何者為君子忠臣,何者為小人奸佞。
這些事實中得來的寶貴經驗,足為對人觀察與判斷的說明。
Δ能明辨,能識人,能成功。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九簽詩:世間事事果與因、因果相循理最真、善惡到頭終有報、遠及後代近及身。
注:知因果者吉Δ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些話是說明了種善因必有善果,種什麼樣的因就結什麼樣的果。
綜觀人類歷史,可知朝代的禍福,世道的興衰,事業的成敗,無不是因果相循的結果。
就是某因造成某果,又由某果造成某因,其間因果之報,絲毫不爽。
至於報應的時間,或及于後代,或及於本身。
Δ能看得遠,必有厚福。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簽詩:人生誰能無過錯、知過能改志足欽、假若執迷不覺悟、將使大過伴終身。
注:不能改過則不吉Δ顏回不貳過。
就是在第一次犯過以後,永不再犯這種過錯。
這種知過能改而不貳過的精神,值得效法。
人的過錯可分為幾類:在意念上:分有心之過;無心之過。
有心者不可原諒;無心者尚可原諒。
在性質上:分理念之過,即人獸之別;情感之過,乃意之爭;利害之過,系利己害人之行。
孔子說觀人之過即知其人之行,乃為至理名言。
Δ執迷不悟,災害無窮。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一簽詩:光陰有如東逝水、不舍畫夜作長流、人生苦短數十載、能知惜陰樂事稠。
注:惜陰則吉Δ孔子在一條溪流的旁邊說:“逝者如斯天,不舍畫夜”。
意思是說,歲月的消逝也就是這樣吧!畫夜一息不停。
人的一生不過數十寒暑,在一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為時是微乎其微。
而且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歲月有去無回。
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當愛惜光陰,努力進取。
尤其在這個進步神速的時代,更要愛惜光陰,然後才有成就。
Δ時間就是金錢,成功之道在此。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二簽詩:禮樂生活是文明,立身怡性道得成、如無仁心為主宰、禮樂皆是假虛名。
注:存仁心則吉Δ人生的真正意義,在內在仁愛之心,外有禮樂之行。
就是人在社群之中,不應自私自利,須有愛人愛群的行為,然後人生才能有真實的幸福。
在表達仁愛精神之時,為使之不過也不為不及,需要用禮來節制,以求愛的情意表達適當。
同時也需畏用樂來調和,以求愛的精神喜悅。
可說是仁愛是人生的本體,禮樂是表達仁愛的最佳方法。
〕Δ助人為快樂之本。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三簽詩:尊王攘夷道凜然、畏天敬地知祖先、炎黃德業昭寰宇、源遠流長億萬年。
注:敬重祖先者大吉Δ儒家的政治思想,要在尊王攘夷。
就是要維護我民族的生存與尊嚴。
這種思想,支配了我民族幾千年的生存觀念。
它固然是畏天命,敬地神,但是最重要的是敬重自己的祖先。
因此形成了孝道的倫理思想。
而大孝又在於忠於國家民族。
過去因之維繫了我民族的命脈,將來也必以此為我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條件。
中華身女,應知此理。
Δ開大道,成大功,立大業。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四簽詩:人生萬事多艱難、不問焉能知當然、下問不覺身是恥、成功大道在眼前。
注:不恥下問者吉Δ孔子進入太廟,見到不明白不瞭解的事情,就向他人請教,以求真正的瞭解。
這是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知態度。
所以孔子能成為思想家、教育家、為先師、為至聖。
有些人以問為恥,強不知以為知,如此則自己騙自己,而將有無限的錯誤了。
為學、做事,應當不恥下問,以求真知灼見,自會成功立業。
Δ虛懷若谷,業大財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五簽詩:人生求知在於學、不學難得績效卓、但學不思力枉費、亦學亦思事功多。
注:學思並重者吉Δ人類的生活,是隨著時光的演變而日趨進步。
進步的因素,是人類能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學習。
也知道能學習才能日新又新。
但是人類更知道只知學而不知想,也是枉然。
就是學而不想,那結果就會茫茫然而無所知了。
同時,又知道只知想而不學習,那就得不到確實的知識。
孔子乃教人要學也要想。
譬之飲食,學是進食吞咽,思是消化吸收。
Δ再思而定,善道而行;美景良辰,萬事亨通。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六簽詩:巧言令色尋常見、易惹他人中計謀、應知為言心難測、慎防可免禍臨頭。
注:慎察則吉Δ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是好聽的話,令色是好的顏色。
一個人如其只說些巴結別人的好話,表現出和顏悅色的態度,這種人並不就是有道的君子。
尤其是有些人心懷詭計,行為陰狠,但是卻口吐善言,面現善色,使得許多的善良人中計受騙,吃虧上當。
前一種人不足以害人,後一種人則是人群中的敗類,害人的惡煞。
故常人當慎之。
Δ察顏觀色,明理知人,可防小人而免災害。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七簽詩:友朋相處貴知音、互勵互勉且率真、忠告不成斯可己、智者不作失言人。
注:知交友之道則吉Δ人各有志,亦各有其長短。
處身社會,交友為重。
交友之道,在知其志而明其長短。
相互之間,當以率真之態度,揚其善而勵其行。
但對友人經忠告而不能接受時,即須知止,否則必招怨尤。
即所謂“不可與言而與之言”,乃為失言矣。
故交友必須擇友,亦必須知音,以達到“友直”、“友諒”的地步,然後才可以言而能信,久而敬之。
Δ能交益友,則事成名立。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八簽詩:血氣少年色應戒、壯而好鬥業難成、須知老去節當保、得失之間要分明。
注:知戒則吉Δ聖人說:人的一生,要有三戒。
年少時要戒色;壯年時要戒鬥;老年時要戒得。
所謂色,固為男女之色,但五光十色的環境,也要戒而遠之的。
壯而有力,力用於正,則可謀幸福;否則用之鬥狠逞強,那就是危險了。
人到老年,每感來日無多,往往取捨不當,以致晚節不保,十分可惜。
聖人提示的三戒,來者為少、為壯、為長,當有珍重了。
Δ能忍則安,又不為財色所誘,可使人財兩全。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十九簽詩:求學之途有多端、食無求飽居無安、隨時頗為就有道、敏事且能慎於言。
注:能知為學之道則吉Δ學習是人生的大事。
不學不能知;不知不能行。
至於求學的道理,可謂論說紛紜,眾理分陳,一部論語的卷一,首先就是謀道為學的問題,孔子又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敏于事而慎於言;可謂好學也矣。
”由此可知今時代雖然不同,但對求學重視的態度,卻是一樣的。
尤以身處此一智識爆炸的時代,對求學的意義更要認清了。
Δ事事能學,功可成,名可就。
日月潭文武廟孔子聖簽、第二十簽詩:君子小人格不同、立身能不判分明、近則不遜遠則怨、策己觀人慎重行。
注:能識小人則吉Δ孔子說:“唯小人為難養也。
”因為小人“近之則不遜”,而“遠之則怨”。
就是接近他,他有不情不理的表現;疏遠他,他就對你怨恨。
孔子這句話,是提供人對觀察判斷的標準與方法;同時也是告誡人不要作近則不遜遠則怨的小人,而要作一個坦坦蕩蕩光明正大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