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配网电缆防外力破坏措施研究与分
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道路交通高速路建设加快,电网改造升级也同步的大力推进,10kV架空线路改电缆在配网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外力破坏已成为10kV电缆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危及线路设备安全运行和人民财产的安全。
本文基于配网电缆外力破坏的现状,分析了外力破坏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并介绍了四种10kV配网电缆防外力破坏的措施。
关键词:10kV配网电缆;外力破坏;防范措施;
1.前言
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型配电网建设进一步推进,10kV配电网的改造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电网企业也开始将投资重点逐步转移至配网领域。
常规的10KV架空线路已很难满足城市规划建设和智能配网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工商业和居民对配电网供电安全性、可靠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将10kV架空线路落地改用电缆进行供电,已成为城市配电网发展的必然方向。
然而,电力电缆属地下隐蔽设备,电缆线路运行环境的特殊性,加上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地铁施工、道路开挖、管道埋设等外部因素,给电缆安全运行带来巨大考验,造成电缆受外力破坏跳闸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线路供电安全可靠性和人身财产安全。
因此,有必要针对10kV配网电缆外力破坏的原因和防外力破坏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有效的防止和降低外力破坏事故发生的几率的方法,及时遏止外力破坏的发展势头,降低电缆运行风险,提高配网的供电可靠性。
2.外力破坏的现状分析
外力破坏现象已成为配网运维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而相较与架空配电线路,电缆走廊为隐蔽工程,很多时候难以直接观测到。
由于部分施工单位未经供
电部门许可或未对电力设施进行勘探,为赶工期野蛮施工,造成电缆外力破坏事
件频发。
而一旦电缆发生外力破坏后,受限于电缆所处的环境,如管容、电缆深度、电缆路径等,电缆的故障点往往难以第一时间确认并修复,严重影响工商业
和居民用户的生产和生活用电。
因此,电缆的外力破坏更应该引起电网运维人员
的重视。
3.外力破坏的原因分析
3.1.1 外部施工相关信息未能及时共享
由于城市规划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在管理、施工建设监督等方面
存在监管不到位、管理措施制度不完善,相关市政开挖、维修信息等相互沟通不
到位、信息发布滞后等因素引起。
再加上工程经过“层层转包”,使得施工现场
管理出现混乱、责任不明确[1],上层未能将地下管线具体信息传达到一线施工
人员,使得地下电力电缆线路时刻处于不安全状况,外力破坏引起永久跳闸事故
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电网供电安全。
3.1.2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为赶工期野蛮施工
对于大型重点市政工程项目,比如高速公路、地铁项目等,施工范围大,常
有多个施工点途经电力电缆线路保护区。
由于施工工期短、施工任务重,部分施
工单位为赶工期,在未经供电部门许可或未对电力管线设施进行勘探下,直接使
用大型机械在电缆线路保护区沿线进行开挖、打桩、顶管等作业,完全忽视地下
线缆的保护工作,最终导致发生机械挖断、打穿电缆等事故。
另外,一些施工单位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在施工区域有明显的电力警示标志,明知地下存在电力电缆的情况下,没有和供电部门进行沟通,或者不将电网运行
人员的安全技术一回事,没有按照运行人员要求进行施工作业。
这些施工人员普
遍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能做好防护措施,把控好施工作业安全,不会发生安全
事故。
然而,施工单位大多防护措施仅停留在纸面形式上,没有真正落实的施工
工程实处,最终造成电缆外力破坏事故发生。
3.2 内部管理原因
3.1.1 电缆走廊资料不准确
一些新投运的电缆走廊现场经过多次变更,而相关资料却没有进行变更,仍采用原先的资料进行留档,导致无法准确把握现场设备信息还有,一些运维部门的电缆图纸资料没有实行统一分类管理,需要使用时候未能第一时间提供。
这些也是造成电缆外力破坏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3.1.1 电缆运维人员责任心不够
部分电缆运行维护人员责任性不强,在电力设施外力破坏隐患排查、治理及检查问题整改等工作不到位。
有些运维人员虽发现电缆保护区内有外部施工,未能第一时间联系施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等。
还有一些运维人员认为,安全技术交底之后自己的工作就完成了,没有主动和施工单位保持联系,把握施工情况和进度,定期进行巡视。
久而久之便发展成了安全隐患。
另外,有些电缆保护区内的相关警示标志已缺失、电缆路径标志牌、标志桩被破坏,运维人员巡视发现后,未能及时补充安装电缆路径标志牌和相关警示标志。
一旦外单位人员进入电缆保护区施工作业,无法辨别地下管线情况,进而发生外力破坏停电事件。
4.防外力破坏措施
4.1 建立防外力破坏沟通联络机制
供电企业应对外力破坏管控由“事后处理”转为“事前管控”。
供电企业加强与规划局、住建局等相关政府部门、业主、施工方等的联络沟通,开展外力破坏风险防控联防机制,共享信息。
供电企业可以及时掌握工程进展、施工内容、开完工时间节点等核心信息,并根据施工区域内的电力管线情况,提前对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并提醒施工单位将交底内容传达到一些工作人员,做好相关防护措施。
4.2 提高电缆运维管理质量
供电部门应对电缆走廊相关资料实行统一分类管理,确保留档的图纸资料与现场设备一致。
对于电缆资料不准确或者年代久远缺失的,安排专项工作进行现场勘察并要求限期完成,将相关资料留存归档,需要使用时候能第一时间提供。
运维人员巡视发现有外部施工时,应第一时间联系施工单位进行交底,并记录相关施工信息。
未能找到施工单位的,应留下设备主人联系信息,告知相关指引并后续跟进。
设备主人应及时掌握施工隐患点的工程进度,对施工范围内重要程度高、危险系数大的,要缩短巡视周期和重复交底周期,对施工隐患点进行闭环管理。
完善电缆走廊警示标志。
要严格按照配网电缆运行规范要求,对电缆走廊设置警示标志,电缆路径标志牌、标志桩应完整、明显,能正确反应电缆走廊相关信息。
巡视发现电缆走廊的相关警示标志缺少,应汇总登记并及时补充安装。
由于警示标志被破坏难以辨别电缆走廊的,应安排计划对电缆路径进行探测,并在路径上安装警示标志。
4.3 加强电力安全宣传工作
供电企业开展电力安全宣传工作,可通过新媒体、电视、网络、公告栏、社区活动、工地宣讲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用电、电缆防护重要性和电缆破坏危害性等方面知识的宣传。
结合当前流行短视频、漫画等的宣传形式,通过生动、形象的宣传内容,使群众更易理解和接受相关信息。
通过宣传,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电力安全意识,发挥人民群众力量,加入到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来。
供电企业可引导群众发现电力设施有外力破坏的风险时,主动联系供电部门前往处理,并给与相对应的奖励,形成全社会联动的电力设施防外力破坏的良好局面。
[2]
4.结论
综上所述,10kV配网电缆的外力破坏是由外部施工原因和内部管理原因共同作用导致的。
配网电缆的防外力破坏措施,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治理工程。
这既需要供电企业提高自身运维管理质量,采取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现场管
控,也需要与政府、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建立沟通联络机制,共享交互信息,还需要社会各界重视起来,调动社会力量,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共同参与防外力破坏工作。
建立和完善配网电缆防外力破坏措施,有效降低外力破坏风险,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生产的电力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杰文. 10kV电力电缆遭受外力破坏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科技资讯, 2010(12):1.
[2]扈斐, 王佳琦. 配电网电缆外力破坏故障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33):1.
[3]徐涛. 高压电缆固定施工点多功能防外力破坏监控装置设计[J]. 中国科技信息, 201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