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一至七章总结专题一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反映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结合时代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与人民群众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由抽象到具体,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实质:简单的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人民大众相结合。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精髓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核心)、时代化(条件)、大众化(基础)的辩证关系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深入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
3.积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在自觉的社会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专题二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争论的缘由和焦点1、斯大林派与托洛茨基派的认识分歧是出现争论的思想根源2.、中国托派和国民党反动文人反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分析,鼓吹错误观点是出现争论的直接原因3适应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变化是出现争论的历史条件。
焦点:1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发展:3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一、近代中国革命性质争论的缘由和主题1、中国革命自身的复杂性、残酷性和艰巨性是出现争论的客观原因2、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刻的认识是出现争论的主观原因二、中共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认识成果的汲取和创新中共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认识成果的汲取和创新中共对近代中国革命性质认识成果的汲取和创新三、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争论的启示1.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2.立足具体实际,推动科学理论发展创新3.坚持真理,用于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专题三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新的条件战争与革命――时代条件成熟的党的领导集体的形成――主观条件丰富的革命实践――客观条件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总路线学说道路理论学说国家政权理论党建理论材料题1:土地革命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材料1:(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其余的人均需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五)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材料2(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地使用。
(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四)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有:第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第二,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民主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个人,这样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容易侵犯中农利益,不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不利于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整?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这是因为:没收一切土地,没有把地主的土地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进行区分,往往造成对富农和中农利益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3)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辨析题1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
答这种说法有合理性,但是是片面的。
(1)近代中国的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2)同时,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巨大经济力量集中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开端。
因此,它也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
(2)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
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新的历史价值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宝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2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3开辟了世界民主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创新的当代价值(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的借鉴(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发1既要坚持学习别国经验,但要坚持走自己的的路。
2既要坚持马列主义指导思想,但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3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专题四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一)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认识,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观条件(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设实践,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条件辨析题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答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2)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为何新民主主义社会不能走向资本主义第一,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本来就很脆弱: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中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和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第二,资本主义本身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其一,大量有人身自由、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者的存在。
其二,大量货币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偏差第一,认识上的不足和局限第二,实践上的急功近利第三,计划体制绝对化、扩大化(三)产生失误和偏差的原因第一,客观经验的缺乏第二,对于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的缺乏第三,干部和教育的缺乏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辨析题4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对)(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私有制经济,而我国现行的经济政策是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允许鼓励私有经济发展。
也有人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既然现在允许发展,当初何必改造?”究竟如何看待改造与改革的关系?中国在50年代有没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②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专题五一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一)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历程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1956—1978)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定位1.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阶段2.当代中国的发展阶段: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当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特征政治特征: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但民主发展不够.法制不健全,党政机构重叠、人员冗杂经济特征: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文化特征: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社会特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 民生方面的问题三当代中国的根本任务(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使命:1.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1是变革生产关系问题2是发展生产力问题1是2的前提,2是一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二)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三大历史任务1.推进现代化建设2.完成祖国统一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2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3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