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考研

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考研

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考研
一、历史及现状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桥梁工程研究所〕的前身可追溯至1914年末同济医工学堂创办的土木工程科。

1930年正式建立土木工程系,隶属工学院。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学府,并开始创办“桥梁与隧道〞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置的两个“桥梁与隧道〞专业之一〔同济和唐山铁道学院〕〕,隶属结构系。

1954年成立桥梁与隧道教研室,并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

此后,桥梁与隧道专业及桥梁与隧道教研室〔1960年后改为桥梁工程专业及桥梁教研室〕先后隶属于道路与桥梁系、路桥工程系、结构工程系等。

1981年结构工程专业〔含桥梁与隧道工程方向〕首批获准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

1986年设立桥梁、隧道及结构工程硕士点并建立了结构工程〔含桥梁与隧道工程,属土木、水利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结构工程学科〔含桥梁与隧道工程〕还同时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

1987年9月正式建立桥梁工程系,先后隶属于结构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

1988年5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在同济建立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我国在土木工程领域中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实验室下属的风洞试验室挂靠在桥梁工程系。

同年桥梁系获准单独设立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点,1990年获准单独设立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点以及属于铁路、公路、水运一级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

1996年7月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市政工程系桥梁教研室并入桥梁系。

1998年“桥梁、道路与交通工程〞学科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同年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还获准设立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方案〞特聘教授岗位。

2000年4月上海铁道大学土建学院桥梁教研室并入桥梁系,同年7月桥梁工程学科又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将投入约4000万元资金进行重点建设。

经过近50年的长期建设和开展,桥梁工程系〔学科〕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学术总指导人李国豪院士的声望,第二代学术带头人项海帆院士、范立础教授和石洞教授分别在桥梁抗风、桥梁抗震及桥梁CAD等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以及一大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桥梁工程的研究中心之一。

桥梁工程系〔桥梁工程研究所〕目前隶属于土木工程学院,设有桥梁抗震、桥梁抗风、桥梁CAD、大跨度桥梁、混凝土桥梁、钢与组合结构桥梁、桥梁施工技术与控制、桥梁试验室、桥梁结构动力学及轨道交通桥梁等10个研究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风洞试验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等机构亦挂靠在桥梁系,其中风洞试验室的TJ-3大型边界层风洞的规模居世界同类型风洞第二位。

桥梁工程系设有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12人,其中博士生34人,硕士生78人,本科生100人。

桥梁系师资力量雄厚,全系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
士生导师12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18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24人。

他们中有多人是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专家、学者,如曾获国际结构工程功绩奖、长期担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中国组组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同济大学名誉校长等职的李国豪院士,我国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长期担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常委〔代表中国〕、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的项海帆院士以及国家级专家、长期担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的范立础教授等。

桥梁工程系科技成果丰硕,近年来年均科研经费在500万元以上;历年来全系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工程百余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8项,1986年以来发表论文近千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50多篇,授权国家专利6项,五十年代以来出版著作70多部。

此外,桥梁系还积极参与了上海市及国内外数十项重大工程工程的建设,承当了上海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香港青龙桥等世界级大桥的科研、设计、试验与咨询工作,攻克了许多重大科技难题,为我国重大桥梁工程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奉献。

桥梁工程系国际学术交流频繁,现已和德国、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及香港地区的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订立了多项国际合作工程,1981年以来桥梁系主持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19次〔其中国际性学术会议3次〕,派往国外留学、讲学、访问、合作科研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教师及研究生200多人次,来访讲学专家20多人次,其中包括林同炎、邓文中等国际著名学者。

桥梁工程系在过去近半个世纪中,为国家培养了3000多名高级桥梁科技和管理人才,其中包括李国豪、钟万勰、陈新、项海帆等多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国桥梁和交通建设事业的重要骨干力量,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奉献。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工程及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工程系目前正积极努力,向着已确定的整体建设目标奋勇迈进——到2010年,桥梁系及其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学术水平将跻身于世界前列,成为我国桥梁建设事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二、研究方向
三、近年招生录取情况
1.招生名额:硕士生每年招生20—30人〔含保送生〕
2.报考情况:2001年度约100人报考,录取20—30人〔含保送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加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