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科学说课稿模板六篇小学科学说课稿篇1三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带走了一批成熟的六年级,引来的是一批“幼稚”的小不点,小归小,却是个个古灵精怪。
特别是那帮男生,对科学有一股特别的“感情”。
如何让这批朦胧的“未来科学家”做好准备,成了我第一课的重点。
经过络上专家同事的指导和自己的深思,我精心准备了第一课。
孩子们人生第一次科学课,就是被我“忽悠”着来的。
看我设置的问题一、科学课是门什么课?它要带我们学些什么东西?这个问题是很多孩子想要了解的,而且他们已经知道了许多关于科学的事情。
看看孩子的回答:1、科学就是带领我们去探索2、科学就是让我们观察3、科学就是我们去做实验4、科学里有许多好玩的知识等等学习哪些东西?1、植物和动物2、我看见要我们养蜗牛3、可能还要学习许多实验吧孩子的聪明劲不得不让人佩服,在学习以前,他们已经能够从各个方面提取对科学的认识,这也反映出这些城市的家长对孩子科学方面教育的成果吧。
至少在兴趣方面,许多家长做得还是非常棒的!二、怎样即轻松又快乐的学好科学?学生表现出的对于科学学习的劲头,让我异常兴奋和感动。
同时,学生一定想更好的学习好科学知识。
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统一。
1、我们要仔细观察2、我们上课要认真听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看出我们教育后的端倪,统一而死板的教育后果。
学生很少会有更好的回答方式,可是我自己又企望他们做怎么样的回答呢?其实,学生能够回答出观察,已经在我的“圈套”里面了,观察时整个三年级阶段我们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什么是观察呢?学生是如何理解的呢?我询问。
于是,回答出来了,观察就是仔细的看。
大部分学生就是这么说。
仔细的看,认真地看,学生的理解很准确。
为什么要仔细?不仔细我们就收集不到需要的东西,不仔细我们就会错过要观察的东西。
学生的回答,很好。
只是要让孩子做到仔细,谈何容易。
只能在后面慢慢来了,并且我从美国的“哥伦比亚”号事件谈起,让学生更实际的认识到仔细的重要性。
学生们很习惯听故事,希望他们能从这些故事中,学到点东西。
在观察过程中,除了看之外,我们还有其它的方法了解更多信息吗?关于这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差异性比较大。
典型的回答1、查询。
可以上电脑查资料、可以查阅书本、可以多看课外书,很奇怪的事情,走读班的孩子很注意去“查”资料,而住宿班也许是因为住校的缘故,很少有这方面的回答。
2、实践。
好多学生提到,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去实践下,所谓实践就是到大自然去观察,去摸摸看。
极少数的班级提到可以做做比较。
遗憾的是,没有孩子提到记录和合作的内容。
也许这正是三年级孩子最缺乏的东西,也是最需要学习的部分。
因此,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一本小记录本,专门用来记录科学,希望孩子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将记录本用好。
最后,我要求孩子们保持倾听的习惯,所谓倾听就是要认真仔细的听,在听别人或者老师说话时,不可以插嘴,有问题举手回答。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三年级孩子的习惯培养,任重而道远,希望我能和全体孩子一起努力,让孩子们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的学好科学。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2说教材:《珍贵的淡水》是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对日常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资料数据的对比和分析,使学生了解地球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匮乏,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责任心。
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3个活动,分2课时完成。
活动1“积少成多”,让学生通过测量滴水情况,调查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活动2“淡水资源知多少”,是通过对资料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了解地球的水资源分布情况;活动3“我该怎样用水”,则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制定用水计划,鼓励学生科学用水,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我拟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非常匮乏。
2、能力培养目标: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作为教学重点,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作为教学难点。
说学情: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也通过《走进水世界》这一单元的学习,知道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水球”。
从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也可以看到,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地球的表面大部分都是水域,因此学生会有水资源多得很的错误认识。
加上小学生的节水意识本来就很模糊。
针对这种现状,就需要学生课前围绕本课主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关注身边的用水情况,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真实情况,了解节约用水的意义,培养其节水意识。
说教法学法:教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跟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适时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认识科学现象。
3、针对农村孩子,多鼓励、多引导,规范学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把话说完整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法:阅读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和集体交流讨论、动手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烧杯、量筒。
说教学流程:提出问题——搜集数据——资料分析——讨论归纳一、情景导入:媒体:出示课本图。
情景:在学校食堂的洗手池旁,由于波波洗完餐具后,没有把水龙头关好,自来水在不断地滴流。
妍妍赶紧把水龙头关掉。
波波却觉得水多的是,浪费几滴水不要紧。
讨论:水真的很多吗?真的不怕浪费吗?思考: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二、活动一:积少成多媒体:出示课本图。
问题:如果水龙头没关紧,不断地滴水,一天到底会浪费多少自来水?任务:测量一个水龙头滴水一天浪费的水量。
活动:将水龙头调整到滴水状态,放一个烧杯在下面接水。
10分钟后,用量筒测量烧杯里接到的自来水水量。
目的:通过学生实验,亲身感受水龙头在滴水状态下水的流失情况。
调查:调查生活中其他浪费用水的现象。
三、活动二:淡水资源知多少?媒体:出示课本图或地球仪。
问题: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的水在哪里?活动:观察地球仪寻找地球的水资源,并将发现记录在课本的表格中。
交流:请各小组介绍自己的发现,了解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
问题:既然水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广泛,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是否说明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引导:地球上的水体虽然很多,但可被人类利用的却不多。
活动:阅读课文的资料文字,根据数据,填画模拟水资源分布比例表。
讨论:各小组根据模拟的水资源分布比例表,讨论为什么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但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贫乏。
媒体:播放“珍贵的淡水资源”视频。
小结:通过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认识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贫乏,只占水资源的2.5%,而可以被人类利用的仅占淡水资源的0.3%。
四、活动三:我该怎样用水?问题:地球水资源中,可被人类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交流:与同学交流各自的想法。
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
讨论: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活动:小组活动。
根据大家了解到的情况,针对浪费水的现象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一起珍惜和爱护水资源。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然后我再进行补充,总结性复述,最终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
总之,教学过程一直贯穿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培养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说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小学科学说课稿篇3一、说教材《斜面的作用》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本单元认识的最后一种简单机械。
本课是按照“问题――实践――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
课文分三部分:1、通过工人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
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
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注意控制变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拟达到以下目标:科学知识方面: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二、说教法、学法教师要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本节着重于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课前我仔细研读教材,结合实际对分组材料进行了变通,如斜面坡度的大小改用一个纸盒的几个不同高度的立面来控制,用一厘米宽的纸条来控制塑料板斜面探出部分的一致性,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操作更规范易行。
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为了取得合作的实效性,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小组分工明确:实验前确定了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协调大家的工作,安排每人实验操作的顺序。
这样大家分工明确,操作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取得较好效果。
(2)成员轮流实验:操作时,我建议学生每人操作实验中的一个步骤,这样依次轮换,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收获。
(3)及时记录:人人有实验记录单,既做观察员又做记录员,防止学生松懈。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用谈话法说运河桥的斜坡引出斜面,再配合教材明确什么是斜面。
教师做明确说明: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1.提问是搬油桶还是借助斜面滚油桶到车上更省力呢?说斜面能省力光凭感觉还不行,还要用什么来证明。
2.斜面是否省力要靠比较才能判断。
问学生怎么设计证明斜面是否省力的实验呢?3.小组讨论实验设计。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先称出物体(小车)垂直时的拉力,然后记下物体(小车)在斜面运动时的拉力,再进行比较。
教师逐一出示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并演示组装、分发材料和实验记录单。
实验要求:⑴、由小组长分派每人操作一个实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