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综述与建议展望
城市粪便处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解决得不好,将严重影响人类生活的空间和质量。
粪便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物质若直接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并散发出含氨、硫化氢、硫醇、硫醚等恶臭成分的有害气体。
其中,病人的粪便中含有多种肠道病菌、寄生虫卵和病毒,发展中国家70%的疾病与粪便的生物性传染有关。
因此,对粪便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粪便无害化,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粪便收集、贮存、处理的方式。
2010年由环卫系统清运的粪便约2600万吨,与2009年清运的粪便量相比,粪便年清运量提高了近100万吨;2010年,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量近1000万吨,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与2009年相比,粪便无害化年处理量提高了近40万吨,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则基本维持不变。
新建城市粪便处理厂的主流工艺为固液分离+絮凝脱水,产生的固体物进行堆肥或填埋,产生的滤清液排入市政管道或现场单独处理后排放。
粪便处理厂一般选址于生活垃圾处理场内或城市污水处理厂内。
据测算,我国目前城市粪便年清运量中,约有1100多万吨
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流入河湖水体,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也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1100多万吨粪便相当于23万吨COD、5万吨氮和近1万吨磷,其污染当量相当于1500多个万头生猪场产生的粪便。
同时,排入城市下水管网但未经终端城市污水处理厂接纳处理的年粪便量2500多万吨,折算下来相当于全国畜禽粪便近一周的总产生量。
同时有些“化粪池”的粪渣由于未及时清掏导致安全问题。
如重庆主城区粪便老化粪池设施及下水道发生爆炸事件多起。
上海市粪便处置现状
1、粪便来源
粪便源头一般来自居民、单位等以及一些公共环卫设施,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
截至2009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达到1921.32万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541.93万人,公共厕所约有5633座,倒粪站2257座,化粪池43775座。
人口的增加、环卫设施的增多、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等,都将导致粪便的产生量急剧增加,从而给处置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2、粪便处置
目前,上海中心城区粪便处置方式有:进入污水厂、进粪便预处理厂,少量就近转近郊农用;郊区粪便处置方式有:农用回田,部分中心城镇粪便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或进入化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