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护理问题:一 意识障碍 与脑损伤,颅内压 增高有关
1监测神志,并以GCS评分标准记录病人对外界 刺激的反应 2保持体位舒适,并予以翻身拍背,2小时一次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预防继发性损伤:床栏 约束带保护,防坠床; 吞咽咳嗽反射障碍时,不可经口进食,以免引 起吸入性肺炎窒息:眼睑不能闭合做好眼部护 理,以免发生暴露性眼炎 5做好生活护理:床单元及衣物:翻身保持肢体 功能位;口护一日2次,皮肤清洁
六 有植物生存可能





1 防止营养不良的发生 2 防止褥疮发生 3 防止肢体萎缩及畸形: 按摩瘫痪肢体,每2小时一次,每次10~30分 钟,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每天3次,尤其是关节处, 保持功能位,防止关节僵硬 穿“丁”字鞋,防止足下垂



4 防止尿潴留及泌尿系感染:置管期间定时关 闭,4小时开放一次,30分钟/次,锻炼膀胱, 尿道口消毒2次/日,每天饮水1500~2000ml以 上 5 防止便秘:合理饮食,多是纤维素高的食物; 每日按摩下腹部3次,每次10~15分钟,促肠 蠕动;保持每日大便一次,必要时通便 6 防止肺不张:翻身拍背,有目的的刺激病人 咳嗽
谢谢!
三 有受伤的危险



1卧床病人使用气垫床 2协助改变体位时,动作轻稳,方法正确 3病人躁动、兴奋时约束方法正确,不宜过紧 4躁动时应专人守护,密切观察分析躁动原因,消除 造成病人躁动的诱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5抽搐发作时正确使用牙垫,勿强行按压肢体,以免 造成舌咬伤及骨折 6做好日常生活护理
相关知识一、常规治疗方案:



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现代处理首先应置于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对呼吸、 颅内压、血气、电解质、出入量及生命体征等进行监护和动态观察。 2、保持呼吸道通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早期 应用呼吸机,定期检测血气分析,维持脑组织氧浓度,使脑组织免受继发性损 害。 3、常规应用止血剂、抗生素和促神经细胞代谢药物; 4、适当补充水和电解质,防止水和电解质紊乱,静脉应用胰岛素,降低高血糖; 5、控制脑水肿,根据颅内压增高的程度给与脱水药物,伤后早期可应用大剂量 激素; 6、对伤后无脑干功能衰竭的患者,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昏迷加深,CT提示一侧 大脑半球肿胀或水肿,中线结构明显移位的患者采取去骨瓣减压治疗,以缓解 颅内压增高所致的继发性脑损害; 7、脑保护治疗包括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应用镇静、冬眠和抗癫痫药物等; 8、积极的防治并发症,如肺部、尿路、颅内及全身感染,包括细菌和真菌感染; 呼吸功能衰竭,包括中枢性和周围性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应激性 溃疡等。



7 防止肺部感染 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保持环境清洁,空气清新 8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合理选择 静脉 9 指导并教会病人家属有关护理知识,以利于病人回 归家庭生活,如日常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等
护理目标



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平稳,意识障碍 期间生理需求得到满足。 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呼吸平稳,无误吸发生。 患者营养状况能维持良好。 患者未出现因不能活动所引起的并发症 患者颅内压增高、脑疝的早期迹象及癫痫发作 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
四、脑保护剂的使用:

如胞二磷胆碱、能量合剂、各种神经生长因子 以及各种氨基酸等均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 用,高压氧有时会有功效。


预后:DAI的症状多较严重,有时难以治愈, Wilberger等报告DAI死亡率在50%左右,恢复良好者 小于25%。Cordobes等报告的死亡率在49%左右, 植物生存在15%左右,痊愈率在5%。Adams等报道 中型DAI病死率为57%。 DAI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1、年龄:年 龄大于50周岁预后较差;2、GCS评分小于8分预后较 差;3、瞳孔有改变者较无改变者预后差;4、有高颅 内压者较无高颅内压者预后差;5、有其他心肺合并 症者较无合并症者预后差。
病理分级

Ⅰ级 只有广泛的轴索损害。轻型DAI。 Ⅱ级 Ⅰ级+胼胝体局限性出血灶。中型DAI。 Ⅲ级 Ⅱ级+上脑干背外侧局限性出血灶。重 型。


影像学征象





(一)DAI的CT表现: 1.大脑半球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直径<2mm, 2.胼胝体出血, 3.脑室内出血, 4.第三脑室周围小出血灶,直径<2mm, 5.脑干出血, 6.急性期合并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 7.后期弥漫性脑萎缩,脑室代偿性扩大。 需要指出的是,CT发现与临床病情轻重相关性不高。 (二)DAI的MRI表现: 1.非出血灶:T2相显示大脑白质、胼胝体、小脑和脑干背侧圆形、椭 圆形或线条状高信号影,T1相呈等或低信号,T2优于T1, 2.出血性灶:伤后4天内,T2相显示大脑白质、胼胝体、脑干背侧低信 号影,4天后在T1相上显示高信号影,T1优于T2相, 3.后期弥漫性脑萎缩,脑室代偿性扩大。
五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பைடு நூலகம்
1 评估病人营养状况,教会家属有关营养知识 2根据病情设计合理的膳食结构,向患者及家 属推荐食物营养成分表,提供热量来源 3尽量选择适合病人口味的食物,少量多餐 4 意识障碍的病人,伤后24小时鼻饲流质饮食 5长期卧床病人可能带鼻饲管出院,教会家属 鼻饲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亚低温脑保护疗法:


近20年来,关于降温在32℃至34℃的亚低温治疗进行了大量研 究,发现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降低颅内压 和脑细胞氧代谢率、提高脑灌注压、提高脑组织乳酸清除率、改 善脑组织氧分压、脑血流等。 在方法上要求伤后早期降温,治疗1~3天,或根据病情适当延长。 最近的低温治疗方案为伤后6小时内把体温降至32~33℃,维持 24~48小时,Clifton等及Marion等分别报道亚低温治疗显示神 经功能恢复方面有改善,然而最近Clifton等报道经多中心实验 显示亚低温治疗并不能改变长期预后。
DAI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DAI有原发性昏迷,大多数病人昏 迷时间长,恢复慢或不完全。约有4%~32%的 病人可有中间清醒期。 早期出现去脑强直和脑干症状: 瞳孔变化 34%~51%病人有瞳孔改变,瞳孔 时大时小,光反射消失。 生命体征改变 呼吸不规律,呼吸急促或减 慢,脉搏不规律快或慢、血压高,体温高。 肌张力高,上肢屈曲内旋,下肢过伸,抽搐, 可有偏瘫。
四 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
1 病人消化道出血能被及时发现并妥善 处理 2病人消化道出血时暂禁饮食,以免加重 胃肠负担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止血效果,及时记 录出血时间、次数及量

4 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 安稳清醒病人及家属,嘱勿紧张,配合护理 意识障碍鸡呕吐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窒息发 生 遵医嘱立即经胃管抽出胃内残余液后,以冰盐水加去 甲肾上腺素洗胃,然后胃内注入止血及胃粘膜保护剂 出血停止后,可鼻饲温凉流食,以后逐渐增加饮食量
二清理呼吸道阶段
1 指导并鼓励清醒病人咳嗽排痰 2 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面色意识,瞳孔变化每小 时一次,体温4小时一次 3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脑缺氧 随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 翻身拍背、使呼吸道分泌物松脱,便于引流



吸痰前先吸入高浓度氧。每次吸痰时间<15 秒 痰液粘稠给予气道湿化活雾化吸入每4~8小时 一次, 鼻饲流食时抬高床头,进食一小时内不宜搬动 病人,防止食物反流入气道
诊断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比较得到推崇的诊断依据为: 1.有明确外伤史,尤其是车祸伤; 2.伤后持续昏迷>6小时; 3.头颅CT、MRI有DAI的影像学依据; 4.病情严重程度与颅内压升高程度不符; 5.临床状况差,而头颅CT未见明显结构异常,或颅内病 变不能解释临床症状; 6.伤后晚期出现弥漫性脑萎缩; 7.尸检发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证据。 以上依据中,第一~五项可以表现出来,而第五项中的部 分病例及第六项注意复查CT、MRI才能发现,第七项目前 在我国很难做到。
三、内源性脑损伤因子的清除:

脑外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产生大量的氧自由 基,并参加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结构特 别是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改变血管的 渗透性,加重脑水肿及神经功能损害。因而有 人提出氧自由基清除剂的使用理论上将可改善 脑水肿,逆转预后。包括目前常使用的甘露醇、 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及类固醇、超氧化 物岐化酶等。
1.广泛的轴索损害: 累及大脑、脑干和小脑的白质和大脑深部核质,包括中线 旁皮质下白质、胼胝体、穹隆柱、内囊、基底节及丘脑、 齿状核背侧小脑叶、皮质脊髓束、内侧丘脑系、内侧纵束 等。 2.胼胝体局限性出血灶: 病变多位于中线一侧,常见于胼胝体下部,室间隔可受累 甚至断裂。 3.上脑干背外侧局限性出血灶: 病变位于中脑和桥脑上部,单侧或双侧,常常累及小脑上 角。 前者依赖光镜和电镜检查,后两者依赖肉眼和光镜检查。
弥漫性轴索损伤护理查房
鲁永秀
定义

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又称弥漫性脑白质伤, 是在特殊外力机制作用下,脑内发生的以神经 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意识 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DAI诊断和治疗困难, 可单独发生,亦可与严重脑挫裂伤、脑干血管 损伤和脑深部出血等同时发生,预后极差。
病理特征
护理





呼吸道护理 消化道护理 亚低温护理 躁动护理 药物护理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康复治疗护理 心理支持
健康教育
DAI 患者提倡早期高压氧治疗;每天查房、交接 班、病情观察、护理操作时反复亲切呼唤患者 姓名,加强与患者交流,指导家属在耳边反复 讲一些患者熟悉的人和事,听喜爱的音乐;给 予痛觉及冷暖刺激,4次/天;伤后立即给予功 能卧位,翻身后复议别动运动,意识恢复后尽 早开始自助被动运动,并逐渐训练坐起、扶起 站立,平衡移步等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