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空氣中細菌濃度檢測方法
NIEA E301.10C
一、方法概要
本方法係用將一定體積容量之空氣樣本直接衝擊於適合細菌生長之培養基上。
並於30±1o C培養48±2小時生長後,計數培養基上細菌之菌落數,以計算一立方公尺空氣中之總細菌濃度。
二、適用範圍
本方法適用於設有機械通風及空調系統的大樓或辦公、營業場所等室內環境空氣中細菌濃度之檢測。
三、干擾
(一)採樣器操作時流量變異可能影響微粒注入。
(二)空氣體積計算的誤差可能來自流量或採樣時間測量所產生。
通常以流量控制設備用以減少空氣體積計算的誤差,此外亦可使
用計時器將採樣時間測量的誤差減至最小。
(三)採樣器不可直接放置於空調進出口下方或正對空調進出口。
四、設備
(一)可攜式衝擊採樣器。
(二)培養箱:溫度能保持30±1o C者。
(三)加熱板:可調溫度,並附磁石攪拌功能者。
(四)天平:能精稱至0.01 g者。
(五)菌落計數器:用於計算菌落數目。
(六)高壓滅菌釜:能以中心溫度121o C(壓力約1 kg/cm2)滅菌15 分鐘以上者。
(七)乾熱滅菌器(烘箱):用於玻璃器皿等用具之滅菌。
溫度能保持160o C達2小時或170o C達1小時以上者。
(八)培養皿:90×15或100×15 mm之滅菌玻璃培養皿或市售無菌塑膠培養皿,底面平滑無氣泡、刮傷或其他缺點者。
(九)三角錐瓶:一般使用250至2000 mL能耐高壓滅菌之硼矽玻璃製品。
(十)冰桶:溫度能保持在4o C者。
(十一)水浴槽:溫度能保持在約48±2o C者。
(十二)無菌操作檯。
(十三)流量校正器。
五、試劑
(一)培養基,選擇適合許多種類之細菌之廣效性之胰蛋白大豆瓊脂培養基(Tryptic Soy Agar),其每一公升培養基組成成分:胰化蛋白腖(Tryptone)15.0 g
5.0 g
大豆蛋白腖(Soytone)或
硫化蛋白腖(Thiopeptone或Thiotone)
氯化鈉(NaCl) 5.0 g
瓊脂(Agar)15.0 g 將上述成分40 g溶於之1公升蒸餾水中pH=7.3±0.2(在
25o C),經121o C滅菌15分鐘。
置於約50o C的水浴槽中,避
免凝結,冷卻至45~50o C,分裝約15 mL之培養基至直徑90×15
或100×15 mm培養皿中,置於室溫下凝固。
(二)70%酒精﹕消毒擦拭用。
六、採樣與保存
(一)採樣點應避免在完全密閉且未設置機械通風及空調系統(或設有獨立機械通風及空調系統)的空間,如雜物間、電氣(機)
房等非污染源頭之位置採樣。
(二)進行大樓採樣規劃時,原則上應涵蓋高、中、低樓層。
每樓層至少應採1點,採樣人員可視大樓內不同樓層之公眾使用密
度,增加採樣點數。
(三)執行辦公、營業場所採樣時,應充分考量該場所之不同營運特性。
原則上,辦公場所可選擇2至4個不同時段,並平均分配
在辦公時間內採樣;營業場所之採樣時段,應包括室內空氣品
質最惡劣的情況(如人潮最多的時段)。
採樣點之佈置應避開
如電梯出入口、走道等人行干擾,或如吸煙區、打印室等其他
污染物干擾的位置,並選擇受干擾影響最小之處採樣。
(四)同一大樓或辦公、營業場所,可能有不同的個別通風及空調系統分區,採樣點應平均分佈於不同分區中。
各分區的採樣點應
距離其區隔(如牆壁)或角落最少50公分以上。
採樣時,採
樣口之位置應放置於地面約120至150公分之高度。
(五)上述地點如發現有微生物生長痕跡,或曾經遭抱怨有不適感之處,皆應列為優先採樣地點。
(六)採樣時應記錄採樣點環境温度及溼度。
(七)採樣前、後培養基應保存於4o C的冰桶中。
七、步驟
(一)採樣前先行校正採樣器之流量。
(二)視採樣空間決定適當採樣點數。
(三)將培養基放置於採樣器內,設定抽取適當空氣體積,使得空氣中的微粒直接撞擊平面培養基中繁殖培養,視採得可計數之菌
落數的時間或體積量為最佳量(約300個菌落以內),採樣皆需
進行二重複,採樣後於24小時內運送至實驗室並置於培養箱
之培養。
(四)更換未使用培養基之前,應先以70%酒精擦拭採樣器放置培養基之可能接觸部位後,再行放置未使用之培養基進行不同
位置之採樣。
(五)採樣後將培養皿置於30±1o C培養箱內培養48±2小時。
即培養24小時後需注意菌落生長情形,以利紀錄數據。
(六)計數各培養皿中所產生的菌落,並記錄之,菌落太多或雜菌菌落數太多造成判讀困難,則以「菌落太多無法計數」(Too
Numerous To Count, TNTC)表示。
八、結果處理
(一)將所計數之總菌落數,除以採樣時所抽取之總空氣體積後(需以前後流量之平均值求取總空氣體積),得到一立方公尺總空
氣中細菌濃度。
(二)二重覆的兩個培養皿檢測值相加計算其菌落數平均數,單位以CFU/m3(colony forming unit/cubic meter)表示。
(三)檢測記錄須註明採樣時間、培養起始及終了時間、培養基名稱及培養溫度等。
九、品質管制
(一)微生物採樣人員及檢測人員應具備微生物基本訓練及知識。
(二)進行微生物檢測時,所用的盛裝器具均應經滅菌處理。
(三)每次採樣時,應進行運送空白。
(四)每批次需進行一次設備空白。
(五)每個採樣點需至少進行二重複。
(六)培養基需保存於4o C,保存期限不得超過一個月。
(七)採樣器需進行採樣前之流量校正及採樣後之流量量測,所測得之流量前後差異不得超過±10%。
且流量校正器需經定期校正。
十、精密度與準確度
略
十一、參考文獻
(一)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ACGIH). Guidelin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bioaerosols in the
indoor environment, ACGIH, Cincinnati, 1989.
(二)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ACGIH). Bioaerosols: Assessment and Control, ACGIH,
Cincinnati, 1999.
(三)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 (ACGIH). Threshold limit values for chemical substances and
physical agents and biological exposure indices. ACGIH,
Cincinnati, 1994.
(四)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ASTM) D5791-95.
Standard guide for using probability sampling methods in studies
of indoor air quality in buildings, 2002.
(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Ambient air quality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Guidelines for Air Quality. Geneva.
WHO 82-104, 2000.
(六)蘇惠貞。
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評估﹕都會區辦公大樓之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與建立室內空氣品質之可行性,行政院環境保護
署87年度科技發展研究,1998。
(七)郭玉梅、李芝珊。
亞熱帶地區室內的生物性氣膠空氣品質,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1(1):1-11,1993。
(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室內空氣質素管理小組。
辦公室及公眾場所室內空氣質素管理指引,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