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专升本高频考点

生理学专升本高频考点

生理学专升本高频考点一、阈值阈强度: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简称阈值。

二、内环境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浸浴并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三、反馈(正负)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效应的作用相反,使原效应减弱或抑制。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效应的作用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原效应。

四、细胞物质的转运单纯扩散定义: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的转移。

易化扩散定义: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的扩散。

主动转运定义:小分子物质、离子由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的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入胞定义: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外→细胞内的过程出胞:定义: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内→细胞外排出的过程。

五、继发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六、动作电位概念机制定义: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产生机制:①去极化:主要是Na+通道开放Na+内流。

②复极化:主要是K+通道开放K+外流。

③后电位:Na+-K+ 泵发挥作用。

七、静息电位的概念和机制静息电位:指细胞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内外存在的内负外正电位差。

产生机制:1、细胞内外各离子分布不均2、静息时细胞对K选择性通透八、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肌浆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变构→横桥作用位点暴露→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九、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血细胞容积/血液容积×1( 也称红细胞比容) 男性:40%~50% ,女性:37%~48%。

十、血浆渗透压血浆总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

(300mOsm/L)十一、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及血流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血沉:红细胞每小时的沉降速度。

男:0-15mm(第一小时末)女:0-20mm(第一小时末)血浆白蛋白提高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球蛋白和纤维蛋白降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风湿病、结核病、炎症、血液病,月经期时,免疫球蛋白增多使血沉加快。

十二、红细胞的生成(原料、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⑴生成原料:Fe2+ 蛋白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⑵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的生成调节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还有雄激素、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均可增加红细胞的生成。

十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2.促进血液凝固3.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十四、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异物(胶原、玻璃、白陶土)激活启动因子(因子Ⅻ)。

所有因子都在血液中。

十五、肝素与温盐水纱布促凝⑴(粗糙面)纱布:是异物,可激活Ⅻ和血小板。

⑵温度:增快酶促反应,凝血反应加速。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1) 前负荷(容量负荷)=心肌初长度=心室舒张期末充盈量=充盈压。

2)后负荷:动脉血压3)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成正变关系。

但心率过快,心室充盈减少,使搏出量减少。

十八、心肌细胞生物电十九、心肌电生理特性(一)自律性1.概念:没有外来因素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

2.自律心肌:窦房结:100次/分,房室结:50次/分,Purkinje纤维:25次/分。

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恢复到静息电位越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越短,单位时间发生的兴奋次数越多—自律性高。

2)最大舒张(复极)电位与阈电位差距(+20~-70mv)如绝对值增大,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自律性降低。

(二)传导性1.概念2.传导途径:3.房室延搁:心房的兴奋经房室交界,传到心室时,速度变慢,称房室延搁。

①房室交界直径最细,传导最慢0.02-0.05米/秒,②节间束0.3米/秒,③Purkinje纤维直径最粗,传导最快1.5-4米/秒。

4.影响传导性的因素:①细胞直径②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③邻近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三)兴奋性:心肌受到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1.静息电位和阈电位间的差距。

轻度高钾血症,可使两者之间的距离缩小,则兴奋性增高。

2.钠通道的状态:备用(能激活)、激活、失活。

二十、心脏血压及形成原理动脉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1.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三个因素:充足的血量、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存在。

2.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①心室收缩射血→遇到阻力→暂存在主A和大A→使主A和大A扩张→血压升至最高值称收缩压。

90-140 mmHg②心室舒张停止射血→主A和大A管壁回缩把暂存的血液推向外周→保持管内的血流和血压→血压降至最低值称舒张压。

60-90 mmHg③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30-40 mmHg。

④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舒张压+ 1/3 脉压。

二十一、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的因素分别是哪些?(一)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量:每搏量↑→血管内血量↑→对血管壁的压力↑→收缩压↑↑→舒张压↑(2)心率:心率↑→心舒张期↓→血管内储血量↑→舒张压↑↑→收缩压↑(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血流↓→血管内储血量↑→舒张压↑↑→收缩压↑(4)大动脉弹性:弹性↓→动脉扩不开→血管壁的压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老年人A弹性↓→缓冲力↓→收缩压↑舒张压↓,但伴有硬化→外周阻力↑→舒张压↑→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都↑(5)血量↓→收缩压↓→舒张压↓冬季洗澡,血容量不变可使血管容量变大使A血压降低,导致突然晕厥(二)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1.心肌收缩力:左心衰→左房血量↑→肺V血量↑→肺淤血→红泡沫痰右心衰→右房血量↑→上下腔及肺V血量↑→全身淤血→全身水肿2.呼吸运动:吸气→回房血量↑,呼气→回房血量↓3.骨骼肌的挤压:交替挤压促进V回流,连续痉挛收缩阻,阻碍V回流4.体位改变:卧位变立位,因重力作用,心以下静脉血管充盈量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二十二、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及水肿的机制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1. 毛细血管血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 淋巴回流障碍4. 血浆胶体渗透压↓肝肾疾病,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发生水肿。

二十三、心血管的神经调节(一)心血管中枢:延髓是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相对集中的部位叫心血管中枢。

(二)心血管神经支配(1)心的神经支配①心迷走N末梢释放ACH与心肌M受体结合—K+外流—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心肌兴奋性↓心率↓、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负性变时、负性变力、负性变传导)阻滞剂阿托品②心交感N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β受体结合—Ca+内流—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心肌兴奋性↑心率↑、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正性变时、正性变力、正性变传导)阻滞剂心得安(三)血管的神经支配:①交感缩血管纤维:N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α受体结合—血管壁收缩。

②副交感舒血管纤维:N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M受体结合—血管壁舒张。

二十四、降压反射降压反射:当血压升高时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反射作用而使血压下降的现象称降压反射。

二十五、呼吸三过程(1)外呼吸: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二十六、呼吸肌呼吸肌:吸气肌:使胸廓扩产生吸气运动的肌。

膈肌肋间外肌呼气肌:使胸廓扩产生呼气运动的肌。

肋间内肌腹肌呼吸辅助肌:深呼吸时才参于运动的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二十七、胸膜腔负压及生理意义生理意义: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2)促进V血和L液的回流。

3)维持气管和纵隔的位置。

二十八、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概念: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生理作用:1、降低肺弹性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固尔苏)2、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3、防止肺泡内的液体积聚而发生肺水肿。

三十、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尽力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前3秒呼出气量占肺量的百分数。

(83%、96%、99%)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较理想的动态指标。

三十一、肺泡通气量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三十二、影响肺通气的因素肺通气/血流比值:(V/Q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0.84)V/Q↑:无效腔增大(气足血少)—换气效率下降V/Q↓:动-静脉短路(血足氧少)—换气效率下降三十三、血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数称血氧饱和度,约为75%,称为血氧饱和度。

三十四、氧离区线及右移因素1.氧离曲线反映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2.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1)PCO2↑PH↓温度↑—氧离曲线右移,2)PCO2 ↓PH↑温度↓—氧离曲线左移。

三十五、呼吸及化学调节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化学调节:1)血液CO2↑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80%)—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2)O2↓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

O2↓延髓呼吸中枢缺氧—呼吸减慢最终使呼吸稍微加快。

3)H难以进入血脑屏障,只能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三十六、肺牵张反射(1)肺扩大反射:肺吸气扩张——感受器兴奋——迷走N兴奋——通过吸气切断机制——吸气N元抑制——吸气停止转为呼气。

(2)肺缩小发射:感受器受到的刺激不足——通过迷走N传至延髓——吸气N元抑制解除——呼气转为呼气。

肺牵张反射有明显种系差异,兔子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将会出现深而慢的呼吸。

成人不明显,新生儿明显。

三十七、吸收吸收:被消化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三十八、胃液成分及其作用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

作用:①杀菌作用②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适应的酸性环境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相关主题